基本信息
书名:2015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
定价:65.00元
售价:49.4元
作者:黄永平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7121379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体育发展科学性、前瞻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的“四位一体”组合。
本书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体育科学理论为基础,透析上海体育发展渐进过程,探索上海体育发展前瞻趋势,提出上海体育发展进步方向。
期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探索的勇气和严谨的思考。内容提要
本书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体育科学理论为基础,透析上海体育发展渐进过程,探索上海体育发展前瞻趋势,提出上海体育发展进步方向。主要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法制画人体育管理几个方面探讨。
目录
●●● 第1篇 群众体育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的全民健身广场舞治理研究……………… 刘 珊 003
学校场地开放对周边市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 刘 阳 何晓龙 陈思同 谷 伟 026
城市定向运动项目的市场结构及其需求特点研究
———以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为例……………………… 泮秀芬 048
上海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与促进策略研究……………… 马德浩 078
科学健身新思路———基于智能手机健身APP软件的应用研究
…………………………………………………………………… 范永武 099
“体医结合”公共体育服务的创新模式构建———以徐汇区为例
…………………………………… 严 恽 崔延伟 夏 煜 王利军 116
●●● 第2篇 竞技体育
上海网球选手在个人培养模式下的成本问题研究…… 吕季东 刘 畅 129
上海游泳后备人才“六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创新实践
———以徐汇区东二小学游泳班为例
………………………… 王继威 田其伟 顾力君 凌继东 陈 静 150
青少年业余训练社会化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 俞 彪 陆前安 161
上海三大球项目突破的瓶颈问题及创新改革的研究…………… 杨至刚 173
●●● 第3篇 体育产业
体育服务贸易融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上海为例……………………………………… 邵 怡 杨雪芬 191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上海大型体育场馆改革创新研究…………… 冯维胜 232
上海徐汇整合区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体育产业的研究
…………………………………… 金伟红 裴新贞 李 燕 周慧康 250
上海宝山区打造篮球城现状与对策分析………………………… 彭铁禄 268
上海自行车旅游者出为特征与市场拓展研究……………… 席宇斌 282
上海网球大师赛现场观众动态需求及满意度分析
…………………………………… 顾雪兰 徐燕军 王苑苑 王 珉 294
●●● 第4篇 体育法制
体育政策视野下的上海体育立法问题研究
…… 刘长秋 陈晓燕 刘 锋 李 静 翁卓群 沈霁园 史晓芳 317
●●● 第5篇 体育管理
上海建设全球体育城市研究………………………………… 陈林华 331
上海体育电视节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韩 骏 351
上海市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以上海部分区县为例
…………………………………………………………………… 郭修金 365
在沪外籍人士对上海建设体育城市看法的研究……… 陈 珊 384
编后语…………………………………………………………………………39 4作者介绍
主编 黄永平 上海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文摘
序言
这本看起来像是某一年上海体育科研的年度汇编,从这个书名《BF:2015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来看,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具有学术性质的档案资料,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畅销书。我猜想,对于一个非体育社会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打开这本书可能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它大概率充满了扎实的统计数据、严谨的理论框架和针对特定政策问题的深入分析。我能想象到书里会讨论到2015年前后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在全民健身战略、体育产业发展、青少年体育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遇到的挑战。或许会有一些关于城市体育设施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或者对当时上海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比如马拉松或者其他国际赛事)的社会影响进行剖析。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主要体现在其资料的翔实性和对特定时间点上海体育发展脉络的忠实记录上,对于研究者来说,它无疑是珍贵的一手资料,但对于普通的体育爱好者而言,阅读体验可能偏向于枯燥和专业化,需要耐心去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信息和政策动向。
评分从书名结构来看,这绝对是一本聚焦于地方性、年度性的学术性汇编。如果我真的买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那些“非主流”的体育研究视角。比如说,书中是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体育迷的群体行为和观念是如何被重塑的?或者,针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书中是否对比了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在体育参与度上的差异,并探讨了背后的社会隔离或融合问题?这类报告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切片式”的深度挖掘,它不会像通识读物那样面面俱到,但会在某一个细微的社会现象上钻得很深。我可以想象,这本书的发行量可能并不大,主要服务于高校、政府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所以它承载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学术严谨性的要求会非常高。它可能不会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但其结论和数据背后的逻辑推导,才是真正值得推敲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代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学术梳理工作。在那个时间点,上海可能正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在地方层面的落地,这本书就是对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地方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上海的体育管理体制在面对市场化浪潮时的反应机制,比如俱乐部如何从行政附属物转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这个过程中的政策松绑与市场需求的博弈记录下来一定非常精彩。当然,作为一份“成果报告”,它可能在论证方法上偏爱定量研究,但我也希望看到一些质性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社区体育中心的成功运营模式,或者某个基层体育教练的职业生涯困境。这类报告的好处是客观,但缺点也可能是缺乏激情,它更像是给专业人士的一份“体检报告”,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术语和隐含的政策语境。
评分读到这个标题,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本厚重、装帧朴素的内部报告集,而不是一本能让人捧着咖啡在沙发上轻松阅读的读物。黄永平这个名字后面跟着上海大学出版社,这暗示着它具有较高的学术规范性,可能收录的是经过同行评审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论文集。我很好奇,2015年这个时间点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是国家体育总局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还是上海正处于某个大型体育规划的执行中期?书中对“社会科学”的界定想必是非常宽泛的,我推测其中或许包含了对体育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学观察,也可能涉及体育经济学对区域发展贡献的量化分析。它更像是一块标本,将特定年份上海体育生态的各个侧面小心翼翼地固定下来,等待后来的历史学家或政策制定者来审视、比较和反思。这类报告的阅读体验往往是跳跃性的,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不同的研究主题间穿梭,寻找那些能与你现有知识体系产生共鸣的片段。
评分看到这个标题,我立刻联想到在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或专业年鉴的场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娱乐读者,而在于它能为未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一个精确的时间锚点,用数据和研究来佐证2015年上海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思考前沿在哪里。我好奇的是,在当时的上海,关于体育对城市软实力提升的研究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是否有学者开始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交叉融合的探讨?这类报告往往能反映出学术界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它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图表和脚注,每一页都凝结着研究者无数次的问卷发放、数据清洗和模型构建。对我而言,翻阅它就像是进行一次对过去时代政策意图的“考古挖掘”,去探究那些驱动上海体育社会进步的深层动力和学术思考是如何被记录和存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