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孩子“不听话”时
定价:39.00元
作者:周正,张丽洁,姜建慧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2959463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孩子“不听话”时》,本书内容: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令许多父母感到头疼不已。本书讲述了数十个真实的“不听话”孩子的故事,通过现场对话、情景模拟等方式,再现这些父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失当言行,然后由周正教授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父母亲的这些言行将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正确的爱孩子的技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旅程,而非简单的育儿知识学习。作者们对“权威”与“爱”之间平衡点的把握,拿捏得非常到位。他们没有鼓吹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强调了爱的表达必须伴随着清晰的界限和坚定的执行力。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如何“设定边界”而不伤害亲密关系。以前总觉得,设定边界就意味着冲突和冷战,读完后才明白,一个充满爱的、坚定的边界,实际上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书中提出的“暂停休息区”的概念对我启发很大,当亲子双方情绪都达到临界点时,允许双方都有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比在盛怒之下进行的任何对话都更有建设性。这种对情绪波动的预判和提前干预,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场面常常能化解于无形。这本书真正帮助家长们从“救火队员”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家庭氛围的“设计师”,让“不听话”的时刻,转化为彼此更深入理解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当孩子“不听话”时》,简直是直击所有家长的心坎儿啊!我最近刚读完,感受颇深,尤其是对于那些常常被孩子突如其来的“反抗”搞得焦头烂额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简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孩子“不听话”背后的深层原因。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所谓的“不听话”,很多时候是孩子在用他们有限的表达能力,来抗议某些不被满足的需求,比如自主权被剥夺或者情感连接的缺失。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为人父母的挣扎与不易,他们提供的策略不是简单的“管住孩子”,而是引导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处理冲突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很多时候,我急于解决问题,反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需求。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亲子沟通手册”,里面穿插的案例分析都特别真实,让人读完后立刻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进行实践。对于那种传统上认为“打骂是最好的教育”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或许会带来颠覆性的认知冲击,但绝对是朝着更健康、更和谐的亲子关系迈进的关键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比我预想的要扎实和细腻得多。它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为了迎合大众焦虑而堆砌空洞口号的育儿书。相反,它深入挖掘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但表达方式又极富人文关怀,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特别是对于“规则的建立与弹性”这一章节,我印象尤其深刻。很多家长在立规矩时,往往陷入了“要么全松,要么全严”的极端,最终导致规则形同虚设或者引发剧烈冲突。这本书巧妙地阐述了,规则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安全感和可预测性,而不是单纯的控制。它提供了大量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技巧,比如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来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而不是指责或贴标签。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得是教育我们自己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它让我开始尝试放下“我是家长我说了算”的权威姿态,转而成为一个倾听者和合作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效果立竿见影,家庭氛围都缓和了不少。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充满学究气,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和你一起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在娓娓道来。内容编排上,逻辑性极强,从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分析入手,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场景化应对策略,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正面管教”和“自然结果/逻辑结果”的区分阐述。很多时候,惩罚带来的只是表面的服从,而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在未来爆发。这本书鼓励家长去设计与不当行为相匹配的、合理的“后果”,而不是带有报复性的惩罚。例如,如果孩子把玩具乱扔,逻辑结果不是罚站,而是让他自己收拾,并且限制他下一段时间使用该玩具的权利,直到他能承诺爱护为止。这种着眼于“学习”而非“惩戒”的教育理念,无疑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性更有长远益处。对于那些追求科学育儿的父母,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完美结合,绝对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不听话”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但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巧妙地解构了“不听话”这个标签,将其还原为孩子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探索和对界限的试探。让我感到特别受用的是它关于“情绪接纳”的部分。以往,我总想尽快“修复”孩子的不良情绪,比如孩子哭闹时,我会急着说“不许哭”“这有什么好哭的”。这本书明确指出了这种做法对孩子情感发展的阻碍。它教会我们,接纳情绪是第一步,让孩子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是正常的”,然后再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这种情绪。这种“先连接,后引导”的思路,极大地减少了亲子间的对抗性。我试着在孩子发脾气时,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先复述他的感受:“我看到你因为玩具坏了非常伤心。”仅仅这一句话,孩子的情绪立马就平复了一大半,后续的沟通就顺畅多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这样一套系统化、富有同理心的工具箱,而不是零散的“小窍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