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怎样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定价:16.00元
作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801075345
字数:185000
页码:2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青春期身体发育与保健、青春期青少年为常见的问题切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青春期青少年身体、心理发育的特点,以及解记青春期发育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建议与方法。
目录
上篇 青春期身体发育与保健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的哪些主要特点
男孩女孩青春期开始初征象是什么
青春期发育有什么不同的类型
青春期人体各部分按什么顺序发育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会“窜个子”
儿童未来的身高能预测吗
矮个子能长高吗
青春期男女少年生长发育存在哪些不同
什么是?男女各有什么表现
孩子何时会变声
青春期男性生殖器官是怎样发育的
青春期女性生殖器官是怎样发育的
通常男孩子什么时候发生遗精
通常女孩子多大来月经
什么叫性早熟
什么叫性延迟
发生月经初湖是否意味女孩子性发育已经成就熟
如何注意女孩子的经期卫生
……
下篇 青春期心理发育与保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流畅,逻辑清晰,它没有陷入父母群体的无病呻吟,而是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可操作的实操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关于“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位与告别”这一主题的深入阐述。很多父母(包括我)都沉浸在“孩子是我的附属品”这种思维定势中,总想把青春期看作是“叛逆期”,是需要被“驯服”的阶段。但这本书的观点是,青春期是孩子启动“个体化分离”的必要过程。它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次“权力交接仪式”。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摩擦和阵痛,因为孩子必须通过推开你来确认自己的边界和力量。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后撤”策略。比如,当孩子不再主动分享学校的琐事时,不要追问细节,而是分享你自己的工作中的小困境,用一种平等姿态邀请她成为你的“听众”。这不仅给了她足够的空间,也让她体会到,亲子关系是双向的给予和支持,而不是单向的索取和管教。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修炼,我依然爱我的孩子,但我学会了用一种更成熟、更尊重个体的方式去爱她,准备好迎接那个即将独立飞走的成年人。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关于“学业压力与未来规划”的探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秉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理念,对孩子的成绩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升学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然而,这种压力反馈到孩子身上,就演变成了持续的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本书非常敏锐地指出了一个陷阱:父母将孩子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成功。它不是让你放弃对学业的要求,而是教你如何将关注点从“分数本身”转移到“学习过程和内在驱动力”上来。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变得厌学,父母不是责骂,而是引导他回顾自己曾经对某个学科的兴趣点,哪怕只是一点点火花。这本书强调,青春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取悦父母,那么一旦父母的支持系统出现动摇,孩子就会瞬间崩溃。我开始尝试将我的赞美从“你考了第一名”转变为“我看到你为了这个项目熬夜查资料,你的毅力很棒”。这种细微的调整,让孩子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温暖,而不是被审视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索“除了成功还有什么”,帮助他们定义属于自己的“好生活”,而不是照搬父母的剧本。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极力推荐下买的这本书,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汗牛充柣,大多是“打鸡血”式的成功学,读完让人热血沸腾,但一到实践就露馅。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情绪风暴”的拆解,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让你“共情,共情,再共情”,而是深入挖掘了青春期大脑的生理变化,特别是前额叶皮层发展滞后的事实。这简直是“啊哈!”的时刻!原来她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她的大脑结构在那段时间里就是更依赖杏仁核进行快速反应,冲动和情绪放大是生理机制在起作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识别那些“非理性”爆发背后的真正需求——是需要被看见?是感到无助?还是在寻求掌控感?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因为一个不重要的考试失利而大发雷霆,我按照以往的经验,试图讲道理分析利弊,结果他把书都砸了。后来我翻到书里提到的“情绪隔离法”,我只是默默地递给他一杯水,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后,才用一种非常低沉、平静的语气问:“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等你准备好再聊具体事情。”那个瞬间,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没有争吵,然后自己默默地整理了房间。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时候,我们的介入反而成了火上浇油,最好的干预是延迟满足,让孩子先完成自己的情绪处理周期。这对于我这种急性子的父母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学会了“慢半拍”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最近我女儿进入了那个传说中的“青春期”,简直就像家里突然搬进了一个情绪多变的火山,我这个做父亲的简直手足无措。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做好人,提供物质保障,孩子们就会顺理成章地听话懂事。可是,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里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口号,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坐在你家厨房里,端着热茶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尊重独立性与设定界限”的章节。以前,我总觉得“为你好”是万能的挡箭牌,她房间的门我随时可以开,她的社交圈我必须了如指掌。结果呢?关上门,她开始在背后做我不知道的事情,沟通立马进入冷战模式。这本书清晰地指出,青春期核心是身份认同的建立,父母的角色要从“管理者”迅速转变为“顾问”。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协商式”沟通框架,比如面对她想染发的请求,它建议我们与其直接禁止,不如一起讨论安全范围和长期影响,把决定权部分归还给她。这不光是技巧,更是心态的转变,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是放手,是相信她有能力为自己做判断,即使判断有误,也是她成长的学费。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尝试敲门,尝试在重大事情上先听后说,虽然过程依旧磕磕绊绊,但家里的气氛明显缓和了不少,那股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终于松动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甚至带有一点幽默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像在听一个过来人絮絮叨叨地分享经验。我尤其欣赏它对“电子设备与虚拟社交”这一现代难题的处理。我女儿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手机上,我一度非常焦虑,担心她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甚至怀疑她是不是在跟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传统观念让我很想直接没收手机,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视角:把屏幕时间看作是青春期社交需求的一种替代或延伸,而不是洪水猛兽。它强调“数字化公民教育”比单纯的“禁止”更重要。书中提供了一个很棒的工具,叫“家庭数字契约”,这个契约不是我单方面制定的,而是要求我和孩子坐下来,共同协商关于使用时间、隐私边界、网络礼仪以及不当信息处理的规则。这个过程很有趣,我发现孩子在制定规则时,她对规则的遵守意愿会大大增强,因为那是她“参与制定”的。我们甚至一起讨论了“网络形象管理”,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她所处的那个小圈子的文化和价值观,虽然有些内容让我这个老古董感到不适,但至少我不再是那个被蒙在鼓里的局外人了。这种开放和探索的态度,让我们的对话从“指责”变成了“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