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婴儿喂养全方案
定价:32.00元
作者:戴耀华,刘茵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802036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信赖专家,学习正确方法。
内容提要
宝宝的聪明与健康与周岁内的哺喂及辅食添加密切相关。本书详尽地介绍了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与制作的要点、方法,可帮助新妈妈掌握要领,喂养好宝宝。
目录
章 母乳喂养的好处及需做哪些准备
为什么母乳喂养的婴儿抵抗力强
为什么母乳更能促进婴儿生理
机能的全面健康
母乳喂养的其他好处有哪些
怀孕时该为母乳喂养做哪些心理准备
需要对乳房做哪些护理
应该怎样调理饮食
怀孕时应该注意哪些生活细节
该为母乳喂养准备哪些用品
婴儿出生头三天该为母乳喂养做什么
产后怎样进行心理调适
产后越早接触婴儿越好吗
第二章 母乳喂养的具体操作
母乳是怎么产生的
乳汁的分泌量为什么与婴儿食量有关
催产素在中起什么作用
婴儿是如何吃奶的
产后头两天是否要喂婴儿糖水或牛奶
婴儿吸不出奶水是怎么回事
如何让婴儿正确含接乳头
新生儿有什么生理特点
……
第三章 母乳喂养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工作母亲如何应对哺乳
第五章 哺乳母亲的饮食调养
第六章 给婴儿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第七章 如何逐月给婴儿添加辅食
第八章 婴儿辅食的制作
第九章 婴儿辅食添加注意事项
第十章 人工喂养
第十一章 人工喂养儿的辅食添加
第十二章 断奶
作者介绍
戴耀华,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多年来致力于儿童疾病控制、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已出版多部儿童养育、早期发展以及疾病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著。目前为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的负责人。
文摘
序言
我买这本书时,最看重的是它“方案”二字所蕴含的确定性。为人父母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感,希望有一份路线图能指引我避开所有陷阱。这本书的确提供了一个非常严谨的时间线,比如,关于辅食添加的“四天观察法”,以及不同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这些数据都非常精确,让人感到安全。然而,这种过于精确的规划,在面对一个充满个性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时,似乎显得有些僵硬。我发现,我的宝宝并不总是按照书上说的节奏来。比如,书中建议六个月开始纯流质辅食,但我的宝宝对米糊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偏爱手指食物的质地。当我尝试按照书上的建议调整,反而导致宝宝情绪低落。这本书在处理“个体差异”的部分,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和弹性。它更像是在描述一个“标准婴儿”的成长轨迹,但现实中的婴儿,每一个都是行走的“特例”。如果书里能多一些关于“如何灵活应对偏离标准曲线的宝宝”的实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强调“坚持标准”,或许会更具实操价值。这种教条式的论述方式,让我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频繁地进行“人性化修改”,反而感觉自己像是在对抗指南,而非遵循它。
评分我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时,特别强调了它在“常见迷思”方面的辟谣能力。确实,书中花了不少篇幅来挑战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耸人听闻的育儿传言,比如关于“发酵乳”对肠道菌群的决定性作用,或者某些“超级食物”包治百病的功效。作者引用了严谨的对照实验来剖析这些传言的逻辑漏洞,这部分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解气和清醒,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科学喂养的信心。然而,在辟谣的同时,这本书似乎陷入了另一种“反向的教条化”倾向。即,任何不完全符合其科学框架的喂养方式,都会被置于高度审视之下,有时甚至带有轻微的居高临下的态度。例如,对于选择特定传统喂养方式的家庭,书中的措辞显得不够包容,缺乏对文化背景和家庭选择的尊重。育儿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私人的旅程,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资源、信仰和接受度。我希望一本“全方案”的书,在提供科学基石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广阔的理解空间,承认“最好的方案”是那个能让宝宝健康成长、父母感到平静的方案,而不是唯一通过其严格标准验证的方案。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其论述中的“绝对性”,让我感到一丝压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米白色的底色配上嫩绿色的字体,让人一打开就感觉很温馨、很安心。我原本是冲着书名来的,期待能找到一个“全方案”,毕竟新手父母面对宝宝吃奶这件事,总是有数不清的疑问和焦虑。拿到书后,我最先翻看的是目录,内容划分得相当细致,从新生儿初期的按需喂养,到添加辅食的黄金时期,再到断奶过渡,每一步似乎都有详尽的文字指导。不过,这本书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引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数据,比如关于母乳成分的分子结构分析,或者某种奶粉配方中益生元的具体作用机制,这些内容对于我这种纯粹的“实操型”妈妈来说,读起来略显晦涩和吃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当宝宝出现胀气、吐奶或者拒绝吃奶瓶时,书里能直接给出“此刻你可以尝试这三种方法”的清晰步骤,而不是需要我去理解背后的生物化学原理。虽然作者在章节末尾尝试用“小贴士”来总结,但那种大段的学术性铺陈,还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儿科医生或营养师准备的教材,而不是给急需速查速用的父母的工具书。总的来说,知识储备是毋庸置疑的,但沟通方式上,少了那么一点直击人心的温度和接地气的操作感。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实在太厚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作者是把这辈子关于“吃”的一切学问都塞进去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读,发现它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喂养方案”的想象。它不光关注了“喂”这个动作,还深入探讨了喂养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喂养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从婴儿期对照顾者的信任基础,到青春期对自主选择食物的尊重,这种跨越式的、宏大的视角,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但是,这种“全景式”的叙事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焦点有时会显得过于分散。当我在为宝宝晚上频繁夜醒而焦头烂额时,我需要的可能只是立刻能用的安抚技巧,而不是一篇关于人类长期营养轨迹的哲学思考。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的案例和统计图表来佐证观点,但这些案例似乎都来自于非常理想化的家庭环境,比如父母双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精细化的记录和观察。对于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时间就是最稀缺的资源,很多所谓的“最佳实践”,在现实的忙碌面前,显得有点高不可攀,读完后更多的是一种“我做不到”的挫败感,而不是“我能做到”的激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说实话,非常具有挑战性。内文采用的是一种非常古典的衬线字体,虽然在视觉上显得很有“学术气息”,但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更糟糕的是,图片和图表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关于如何制作辅食泥的步骤图,光线昏暗,细节模糊不清,我需要反复对比文字描述才能勉强理解动作要领。想象一下,在厨房里,手上沾满了食材,拿着这本书想要看清楚“如何用勺背碾碎”的细节,结果看到的却是一片模糊的阴影,那种体验简直是灾难性的。此外,书中关于“母乳储存与解冻”的章节,虽然内容详尽,但缺乏清晰的流程图或时间轴速查表。如果能用色彩区分不同时间限制下的储存方式,并用大号字体标出“危险信号”,阅读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这本书的编辑团队似乎更注重内容的“量”和“深度”,而忽略了作为一本育儿工具书最核心的需求——在压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快速、清晰地获取关键信息。它更像是一部被精心撰写但略显粗糙的学术论文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