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待月謻棋谱(外八种)-围棋文献集成-(十二)
定价:138.00元
售价:107.6元
作者:王国平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54010976
字数: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棋文化全书”是由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整理的大型棋类丛书。
《围棋文献集成(十二) 待月謻棋谱(外8种)/棋文化全书·围棋全书》,清方浚颐辑,成书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共三编,不分卷,有同治癸酉年秋月作者方浚颐本人所撰序。方氏天资聪颖,自幼习弈,渐与棋局结缘,感慨“吾皖自周先生(按,周萃)后,迄无作者”,“弗获就正于有道”,故辑此棋谱。本谱所录以晚晴湖北国手徐耀文与方浚颐、方伯融间弈局为主,对手数与胜负情况有简要说明。
《围棋文献集成(十二) 待月謻棋谱(外8种)/棋文化全书·围棋全书》文字点校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李泽栋负责,底本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据《围棋天地》2016年第15棋陈祖源、薛志春《清代伪托棋谱辨析》一文考证方濬颐此三部棋谱均有伪托,即拿前人和古代国手已经刊出的棋谱,换上自己的名字。读者当注意辨析。
目录
待月謻棋谱存
待月謻弈存
古今名弈
稼书楼弈谈
空中楼阁棋谱
受子谱选
怡怡堂围棋新谱
弈萃
弈萃官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XXXXX》(此处替换成一本虚构的、与围棋无关的书籍,比如《19世纪欧洲园艺的变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致的封面设计,那种厚重的、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触感,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时空。我本是抱着一丝好奇心,想看看这部被圈内人津津乐道的“典籍”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然而,书页中详尽描述的那些玫瑰的嫁接技术、温室玻璃的结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贵族对景观布局的偏好,与我日常思考的棋盘上的攻防、手筋的精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试图在那些错综复杂的植物学名词中寻找一丝与围棋逻辑相通的“结构”或“布局”,但最终只是徒劳。作者在分析不同气候带的植物适应性时,那种严谨的考据和近乎偏执的细节描述,倒是体现了某种“匠人精神”,这与研究棋谱时的心境有几分相似,只是载体完全不同。读罢前三分之一,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只想研究棋艺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华丽窗户,虽然风景优美,但我的目的地并不在此。我更期待的是那些关于“布局”的论述,而非“布景”的细节。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次漫长且安静的田野考察。作者的叙事语调非常平稳,几乎没有情绪的起伏,文字是那种典型的、追求精确度高于一切的“描述性”语言。我尤其注意到了其中关于古代度量衡转换的那几章,简直是一场关于数字和单位的精确游戏。这让我想起围棋中精确计算“目数”的场景,但即便是在那里,计算过程也往往伴随着对手的干扰和棋局的紧迫感,而这本书里的度量衡,是脱离了任何实际应用的、纯粹的理论构建。如果说围棋追求的是“势”与“理”的结合,这本书似乎将“理”推向了一个极致,但却完全缺失了“势”的动态美感。我甚至在想,如果把这些精确的数字用作棋谱的注释,会不会有一种奇特的、错位的幽默感?但显然,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严密的考据和无可辩驳的文献支撑,缺乏那种棋盘上“一念生,一念死”的戏剧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与排版,坦白说,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学术风格,那种厚重的、没有太多留白的设计,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原以为,既然是“集成”性质的文献,内容上应该会侧重于宏观的梳理和脉络的梳理,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是大量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罗列。比如说,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的描述,其详尽程度令人咋舌,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核验。我尝试将这种“细节堆砌”的方式代入到棋谱研究中去理解,那或许意味着对每一手棋的变例都要穷尽穷尽,但这本书里展现的并非“变化”,而是“静态的描述”。这种感觉,就像是看一张非常高清的古代地图,你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每一条河流的走向,每一座山丘的轮廓,但你始终找不到“行军”的策略。它满足了对“历史资料”的某种渴求,但对于急于提高“实战能力”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尽的、略显枯燥的陈述,着实考验着耐心。
评分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投入程度,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隐含要求。有些段落涉及的专业术语,如果不是对该领域有深入了解,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需要反复查阅注释,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这让我联想到学习高段棋谱时的体验——初学者面对那些看似“随手”的下法,常常感到困惑,需要反复对比棋谱讲解才能理解其深意。但围棋的魅力在于,一旦“点通”,便豁然开朗。而这本书中的许多“难点”,似乎更像是为了维持其学术的“壁垒”而设置的,并非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更深层次的“真理”。它更像是一部为同行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广大爱好者的启蒙之作。我带着对“智慧结晶”的期待而来,最终带走的,是对知识体系广阔性的敬畏,以及对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的清晰认知,但收获的棋艺灵感,几乎为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前半部分像是对某个特定时期艺术思潮的梳理,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和晦涩的哲学探讨,仿佛置身于某个沙龙的辩论现场。而到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突然又聚焦于某个地方小镇的日常经济活动,其描述之琐碎,细节之生活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跨越宏大叙事与微观现实的跳跃,让人难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在我熟悉的棋谱世界里,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由“序盘构思”到“终局着法”的逻辑连贯性,每一步棋都应该服务于最终的目标。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更像是一系列精心准备但彼此关联不大的讲座的合集。我希望能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索,贯穿始终,指导我的阅读,但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这条线索可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作者对特定知识领域的全面占有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