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定价:59.00元
售价:46.0元
作者:童欣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1584674
字数:13800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作为“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艺术作品是人类对受到压抑的欲望和恐惧的隐喻式宣泄,其创作也具有精神疗愈的价值。因此,绘画心理分析不应局限于标准化的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而应以相关常模为基础,将分析材料扩大至专业和非专业创作者的所有艺术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类共性。本书是对这一目的的有益尝试,作者依托中央美院资源,所选取的既有艺术大家的知名作品,也有普通美院学生的即兴创作。创作者的层次结构保证了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绘画心理分析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普适性价值,辅以自由联想为主的分析过程描绘,也有助于再现绘画心理分析治疗的细节和全貌。
内容提要
“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工具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但对个体而言,它们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也更为隐秘。以图画为例,每一幅画作本身都是对个体潜意识的“投射”,都是对压抑的自我的释放,都包含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信息。而绘画的过程则把个体意识不到的信息带入意识之中,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促成个体人格的更新和转化。本书以绘画心理分析应用为宗旨,综合运用各经典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大方面对不同作品及不同创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目录
作者介绍
童欣
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后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来综合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绘画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重要助力。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期待的,但同时也抱有一丝 skepticism。毕竟“绘画心理分析”听起来总有那么点玄乎。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故弄玄虚的“心灵鸡汤”,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强大力量。童欣女士的叙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绘画的基本元素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心理解读。 我被书中对儿童绘画的分析深深吸引,那些稚嫩的笔触,看似杂乱无章的色彩,却隐藏着孩子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成长轨迹。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洞察,让我不得不佩服其专业功底。同时,书中对于成人绘画的解读也同样精彩,它帮助我认识到,即使是成年人,在创作过程中也无法完全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强烈推荐给教育工作者、艺术家以及任何希望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BF: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淹没,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角落,让我们通过绘画这扇窗,去探索那个常常被遗忘的自己。作者童欣女士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用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绘画的奇妙世界。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她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绘画的视觉语言,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次充满乐趣的自我探索。我开始尝试着去画一些简单的东西,不再纠结于画得好不好,而是更关注于绘画过程中的感受和情绪。然后,对照书中的案例和解读,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我未曾意识到的情绪,竟然如此清晰地体现在我的画作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解读,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理解自己内心的指南。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翻到这本书,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作者童欣女士,她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绘画这门视觉艺术与心理分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整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艺术家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她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引导我们去观察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情绪、情感以及潜意识的运作。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的章节,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在作者的解读下,竟然可以传递出如此丰富的信息。比如,她对红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暗示,对蓝色所代表的宁静与忧郁的区分,以及那些看似随意勾勒的线条背后所蕴含的能量与紧张感,都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看懂”一幅画,更是教你如何通过绘画来“看见”自己。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需求和困扰。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感受是“原来是这样!”。很多我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情感和困惑,通过童欣女士的解读,仿佛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豁然开朗。她对绘画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刻的自我表达和心理投射。书中大量的案例,每一个都真实而引人入胜,它们展示了绘画如何能够揭示隐藏的创伤、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潜能。 作者的叙述方式,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艺术家的浪漫。她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绘画背后的心理风景,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色彩和情感的画廊。我特别喜欢她对于“意象”的解读,那些看似随机的涂鸦,在她的笔下,都变成了充满意义的符号,诉说着主人翁的心灵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艺术的关系,也让我对理解他人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BF: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童欣女士的才华在于,她能够将心理学这样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与绘画这样一门具象的艺术形式,融汇得如此天衣无缝。她没有生硬地将心理理论套用到绘画上,而是以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绘画中的“画外之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绘画元素解析,到更深层次的潜意识探索,循序渐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掌握绘画心理分析的精髓。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她不会直接告诉你某个颜色代表什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你自己去联想、去感受,最终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理解,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个侦探,在寻找画作背后的秘密,而童欣女士就是我最得力的向导。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自己、挖掘内心潜能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教会你如何“看”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听”懂画,以及如何通过画来“听”懂你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