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林匹克日记
定价:29.80元
作者:彭延媛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078346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一个CRI记者眼中的奥林匹克时隔四年,我才来讲述2008年北京会背后的故事,
那些质疑与欢笑,那些“敌人”与朋友……回忆,我们依然幸福!
伦敦,我来了,期待你一切顺利。
内容提要
有人曾说过,只有一个专业的体育迷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体育记者,因为要长期从事这个行业,心中如果没有爱,是无法坚持到底的。然而现实告诉我,一个单纯的体育迷恐怕无法成为一个专业的体育记者,因为这个现实的世界有足够的本事,轻而易举地破坏你心中那份爱——个中原因,各位尽可以在《奥林匹克日记》中寻找。
目录
自序 我是愤青吗?
部分 变革时代与同行
章 我们等待那一天
第二章 让世界倾听——和雅典会的亲密接触
第三章 申奥的深奥
第四章 国际奥委会那档子事
第五章 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采访手记
第二部分 与有关
第六章 在北京的空气中呼吸
第七章 “吃在北京”口难开
第八章 “所有的竞赛主任都是中国人
第九章 东方明珠的之梦
第十章 会搭台唱的“戏”
第十一章 “八国联军”的北京攻略
第十二章 我所认识的西方媒体
第三部分 我陪“祥云”环球世界
第十三章 去告诉世界:“会开始了”
第十四章 为什么“圆满”那么难
第十五章 会让政治“走开
第十六章 北京的五环旗是世界的五环旗
第十七章 国际媒体不是只有N
第十八章 “极限”生活
第十九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四部分 生活在历史中
第二十章 会之前“低气压”
第二十一章 我们幸福吗
作者介绍
彭延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实习期间(2000年),就开始参与北京2008年会报道活动。2007年开始一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北京奥组委的记者,更参与了“两个”的全程报道工作。北京会后被评为“北京会、残奥会全国先进个人”。2012年,作为伦敦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伦敦记者参加第30届夏季会的报道工作。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感到了一些困惑,它的节奏非常缓慢,甚至可以说,在某些章节里,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发生。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将注意力从“发生了什么”转移到了“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之上。作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细致入微,那些犹豫、矛盾、不经意的自欺欺人,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真实得让人感到微微的疼痛。它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既有温情脉脉的瞬间,也有无法言说的疏离与冷漠。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白的处理,每一句对话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简短却信息量巨大,充满了言外之意,很多时候,人物的真实想法是通过他们没有说出的话语来体现的。这本书无疑需要耐心和沉浸感,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频率,它便会成为你精神世界中一个安静而有力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关于“缺席”的美学宣言。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热衷于描绘那些缺失的部分——缺失的爱、缺失的理解、缺失的勇气。通过对这些“空洞”的精妙描摹,反而凸显了人性的脆弱与韧性。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清冷的理性光辉,即使描写最悲伤的场景,也保持着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客观,但这种客观性反而制造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悲悯。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暂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某种微妙的情感触动,需要时间去消化这种克制下的巨大情感张力。这本书在构建世界观上非常成功,即便场景设定并不宏大,但其内在的逻辑和氛围感构建得极其坚固,让人深信不疑。它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书中人物的困境,也有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踌躇与不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上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实验性,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更像是一组精心排列的碎片集合,每一块碎片都反射出不同的光芒,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拼凑出全貌。叙事视角在不同的章节间游走,时而是抽离的旁观者,时而又深入到某个角色的意识最底层,这种切换的流畅度和时机的把握,简直是大师级的。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次走神,都可能错过构建整体意义的关键线索。我喜欢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调动起所有的智识和情感储备去解码作者的意图。书中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写达到了近乎具象化的程度,那种潮湿、微凉、带着某种陈旧气味的场所感,仿佛能穿透纸面直达鼻腔。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个精心构建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微观宇宙,里面充满了符号和隐喻,让人在解谜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对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挑战了我们对叙事边界的认知。作者似乎在探索文字的极限,尝试用最少的词语去承载最深远的意境。阅读体验是高度私密的,仿佛作者知道你内心深处最隐晦的想法,并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叙事节奏的掌控极其高超,忽快忽慢,如同心脏的跳动,时而急促有力,时而微弱几不可闻。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瞬间”的捕捉能力,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官体验——比如光线穿过百叶窗投下的条纹,雨点打在玻璃上的特定声音——都被赋予了近乎永恒的意义。这本书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生,它是一次对智力和情感深度的邀请,要求读者带着敬意和开放的心态去接近。读罢掩卷,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系列深刻的、令人不安但又无比珍贵的思考的火花。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场思想的探险,作者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却又蕴含深意的场景之中。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停顿,都引发我对自己过往经历的重新审视。文字的质地非常独特,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以一种极其克制和精确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波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流动上的手法,时间仿佛被拉伸、被折叠,在几页纸的篇幅内,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角色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路历程,这种高效而又饱满的叙事力量,着实令人震撼。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产生强烈情绪的作品,而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慢慢体会其醇厚与复杂。那些关于“存在”的哲学探讨,被巧妙地编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没有说教的意味,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感知世界的方式。读完后,我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窗外,试图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流逝的美好与哀愁,这种后劲十足的体验,是我近些年阅读中极为罕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