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孙禄堂武学思想
定价:32.00元
售价:25.0元
作者:孙玉奎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0948834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封神演义》可以联想到,有史以来,武学就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必修之术,遗憾的是没有文字记载。到宋朝虽有《武穆遗书》,只有理论,而无拳谱;明朝虽有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只有厮杀战术,而没有上升到文化层次;到清末,尚见《太极拳论》,但也没有文字的学练拳谱。到民初,孙禄堂承前启后,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和《拳意述真》五部拳学著作。既有拳谱可照图学练,又有拳学理论和传承始末,且发现形意、八卦、太极三派理论大方向都是一致的,从而提倡“三派合一”的大武学思想,成为武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并把三教文化和医学、生理、天理等知识融于武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创世纪的贡献!
《孙禄堂武学思想》彰显在已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中,更隐藏在生活之爱好和读书写字中。
目录
卷 原著精要篇
篇 孙禄堂论太极拳学
一、太极渊源河洛理
二、太极一气感而通
三、动静中和尽元性
四、一气贯穿水中游
五、神气妙用合太虚
附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附二:杨澄甫论太极拳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第二篇 孙禄堂论形意拳学
一、形意拳历代传承
二、形意拳演习之要
三、动静中和尽其性
四、三步功夫与道同
第三篇 孙禄堂论八卦拳学
一、八卦拳探源
二、顺逆和化尽己性
三、戒三害精九要
四、简约出功夫
第四篇 孙禄堂论八卦剑学
一、八卦剑之理
二、纳卦诀六爻理
三、无极太极之理
四、走转变剑之义
第五篇 精句浅解
一、儒家词语浅解
二、道家词语浅解
三、佛家词语浅解
四、书法词语浅解
第二卷 爱读经典篇
篇 与《易经》有关
一、《易经》概说
二、八卦图说
三、六爻简说
四、十二程序卦简说
五、《系词》精要简录
六、《周易阐真》简录
第二篇 与《黄帝内经》有关
一、法于阴阳
二、阴阳离合
三、安于脏腑
四、五脏别论
五、虚实之要
六、经络灵枢
第三篇 与《道德经》有关
第四篇 与《孙子兵渤有关
第五篇 与《书论》有关
第三卷 武学思想篇
篇 武学强国思想
第二篇 一气唯物思想
第三篇 文武俱进思想
第四篇 动静中和思想
一、普遍规律
二、武学灵魂
三、六合真识
四、中和无不为
第五篇 拳道即天道
……
第四卷 联想深悟篇
第五卷 继承发展篇
后记
作者介绍
孙玉奎,1939年生,河北定兴人,8岁就和父亲孙雨入学拳与器械,以后多年,参与亲友和师叔、师僧等先辈聚会求教。14岁以后,曾多次获得孙存周和孙剑云两位大师指教;
作者先后在曲阳和定兴交通部门任职,主管工程和养护工作,多次获省市“双,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98年退休,已出版的《孙禄堂武学论语》深受武术专业人士和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现已再版多次;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3次共收拜师弟子11人,从学者多人。作者一家上下五代人追随孙禄堂,现在家中全员练拳,可谓武术世家。
文摘
《孙禄堂武学思想》:
古者庖羲氏天下,仰观于天,俯观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以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术。
近取诸身者言之,则头为乾,腹为坤,足为震,股为巽,耳为坎,目为离,手为艮,口为兑。若在拳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至第七节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
以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两胳膊两腿加两手足共六十四节,合六十四卦也。
若远取诸物言之,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猪,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以上皆远取诸物也。
咸、同年间,闻直隶文安有董海川先生者,精技击,好遨游。漫游南省,于皖属渝花山得异人之传。后董先生传之程先生廷华、李先生存义、尹先生福、马先生维祺、刘先生凤春、梁先生振普、张先生占魁、史先生六、王先生立德。自是而后,尹先生传之马桂等,李先生传之尚云祥、李文豹、赵云龙、郝恩光等。余与周详、李文彪、秦成等皆亲炙程先生之门者。覙缕述之,以示不忘。是编粗浅之言,以明拳术极深之理;简约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
二、顺逆和化尽己性
善为医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盖先生脾官,而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随之以生而成全体。先天后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离八卦之形体也。按身体言,内有八卦;按四肢言,外有八卦。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此八卦拳术之名称也。
八卦拳与圆图皆象天,天一气上下,象一气运阴阳,阴阳相交,即太极一气也。八卦拳左旋右转,两胯里根,如圆圈里边无有棱角,两眼望着前手食指梢,对着圆圈中心看去,旋转不停如太极一气也。所以八卦拳在圆图虚无中求玄妙也。八卦者,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参互错综,以六十四卦为拳之体,三百八十四爻,则互为其用也。每爻有每爻之意,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中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顺、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顺者,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气力往回缩也;和者,气力中正无乖也;化者,化其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而返真阳也。
八能者,乃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者,即拳中之性也。八能者,内含六十四式,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六十四者,变卦也,即为拳中之性也。
六十四卦含之于顺、逆、和、化四者之中,而为德,行之于身者而为道,用之于外者而为情。情者,即起、钻、落、翻也。
八能用时,务要周身一家,合内外一道,在观彼之高矮,量彼之虚实,察彼之气质,而得之于心,酌量用之,而能时措之宜。四情用得恰当,则能与性、德合而为一道也。
李东垣先生日:“人自虚无而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练精而化气,练气而化神,练神而化虚,此自有而之无。”拳术之道,生化之理,亦即此意也。
须知先后天合一之理,内外卦归一之式,二者判别,且能使先天为后天之体,后天为先天之用。无先天则后天无根本,无后天则先天不成全。
若使之先天健全,须借后天有形式之身,以行有为变化之道,则能补全先天之气也。
今以先天而言,则为拳中无形之劲,谓之性,性即身中无形之八卦也,亦谓之先天;以后天而言,自有身形、阴阳、开合、伸缩,生出四象。四象者,各有阴阳谓之情,情者,手足、身体、旋转、动作,即成有形之八卦也,谓之后天。此是先后天分言,谓之开也,合而言之,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
无极学,两足如立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如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胸中空空洞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将神定住,内无所视,外无所观也。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分,形如湍水;清浊不辨,此谓无极形式也。
上下相通是为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不特此也,乾、坤、坎、离等卦,或为龙,或为马,或为牛,皆取象于物。
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八卦拳之妙用也。
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练时阳日起点往左旋,阴日起点往右转,大略言之,一日一换方向;详细言之,一时一换方向,此为天时也。
……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对我理解“武学”二字的颠覆。过去,我总将武学与竞技、搏击画上等号,追求的是一招制胜的效率。然而,这本书的篇幅中,更多地探讨了“修炼”的漫长过程和内在的哲学思辨。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体潜能开发和心性磨砺的深度报告。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佐证某些理论的形成,使得这些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智慧结晶。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论述关于“顺应自然”的论点,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最好的技法不是对抗,而是理解并利用对手的力量和自身的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镜子做一些简单的导引动作,去验证书中所描述的微妙感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即时互动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不具备的。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鼓励你成为自己身体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评分这本书光是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里踏实,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韵,那几个篆刻般的字体仿佛自带一股气场。我本来对传统武学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上,总觉得那些口诀心法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太遥远了些。但翻开这本书后,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实在感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讲究逻辑的层层递进,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些基础的、人人都能理解的身体感受入手,比如“松”与“沉”的微妙差别,如何在日常行走坐卧中去体会“气”的流转。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炉火边,慢条斯理地拆解一个精妙的机械结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用意不用力”的细致剖析,书中用了很多篇幅去论证,这种“意”究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专注,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身体整体协调性的精微控制。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感觉自己对“内家”二字的理解,又向上迈进了一小步。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养生秘籍”,它是一份扎实的武学探源指南,让我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了一份沉静下来的力量。
评分坦白说,我对许多武术理论著作的印象往往是:文字晦涩,概念绕口,读完一遍也抓不住重点。但这一本的处理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作者的文笔里透着一股对经典的敬畏,但绝不故作高深。他像是站在一座巨大的宝库门口,手里拿着一把钥匙,耐心地为你一一开启那些看似紧闭的门扇。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比分析不同流派对同一核心概念(比如“圆活”)的不同诠释,这种横向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某个固定的招式或口诀,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而真正的精髓,在于理解其背后的不变法则。书中对于劲路的走向和转换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确,配合着详细的图解——虽然图解本身可能不够精美,但其功能性绝对是满分。它迫使我放下固有的肌肉记忆,重新审视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群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溯源的探究精神,让它从一堆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相当扎实,纸张的质感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不易反光,墨色浓郁,即便是看那些需要反复推敲的段落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层面,它做到了极大的克制和专注。全书紧紧围绕着孙氏武学的核心精髓展开,没有被旁门左道的枝蔓所牵扯。我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份冷静与客观,他没有过度神化某位宗师,而是将这些武学思想视为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的、可被验证的系统。尤其是关于“虚领顶劲”的阐释,简直是拨云见雾。以往我理解这个概念,总觉得是头部保持正直,但书中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影响到脊椎的整体对中性、乃至全身力量的聚集与释放。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是武学理论的继承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考者和精妙的阐释者,他让这些古老的智慧,以一种现代人能够完全接受和消化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我之所以会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传统武术有兴趣的朋友,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内容深度,更因为它在结构上的严谨性。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有条理,仿佛是为一位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图,但其深度又足以让资深习练者从中汲取营养。它避免了那种“一上来就教你绝招”的肤浅做法,而是耐心地为你打好地基。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内家拳”与“外家拳”在理论层面上如何殊途同归的探讨,这打破了我之前对于两者存在绝对鸿沟的刻板印象。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展示了内在的对协调性和外在的爆发力是如何相互转化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习练武术的意义有了更宏大、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防身或表演,而更像是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漫长旅程。这本书的份量,不仅仅在于纸张的重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经过时间淘洗的深刻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