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运动干预学生体质健康的理论与实践 |
| 作者 | 彭莉,毛永明,石文韬,付明 |
| 定价 | 30.00元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179696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运动干预学生体质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将视点集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运动干预方面,从文献整理分析入手对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庆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体育锻炼与其体质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还通过Meta分析,总结已有的运动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的效果及不足;*后通过网球、形体训练和各类不同形式运动组合来对运动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情况及研究现状 1.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的情况 1.1 体质与健康概念 1.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与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的历史变迁 2.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与变化发展 3.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3.1 社会环境因素与体质健康关系 3.2 生活方式因素与体质健康关系 4.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重庆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 1.研究背景 1.1 重庆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1.2 重庆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1.3 重庆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动态变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3.2 身体机能水平 3.3 身体素质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1.研究背景 1.1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1.2 国外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2.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2.2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 3.1 重庆市7~18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3.2 重庆市7~18岁学生参加两操(早操、课间操)情况 3.3 重庆市7~18岁学生余暇时间支配方式 3.4 重庆市7~18岁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运动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文献的Meta分析 1.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 3.1 入选文献情况 3.2 运动干预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4.分析讨论 4.1 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与控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4.2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问题 4.3 运动干预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4.4 Meta分析处理大量同类研究的优势 5.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网球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1.研究背景 1.1 运动干预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已有研究 1.2 网球运动作为干预手段的依据与可行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中学生身体形态实验结果 3.2 中学生身体机能实验结果 3.3 中学生身体素质实验结果 4.分析讨论 4.1 实施网球运动干预措施对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4.2 实施网球运动干预措施对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4.3 实施网球运动干预措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1.研究背景 1.1 我国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研究 1.2 运动干预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1.3 形体训练作为运动干预手段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3.2 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肺活量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对比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运动干预手段对7~9岁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3.2 不同运动干预手段对10~12岁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3.3 不同运动干预手段对13~15岁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3.4 不同运动干预手段对16~18岁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刚好在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宏观政策,尤其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讨论。翻阅一些相关的文献时,总感觉有些理论性的东西说得太宏观,缺乏落地操作的细则,而操作层面的实践案例又往往因为样本量或研究设计上的缺陷,让人觉得说服力不足。我期望这本集中于“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能够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冰冷的科学数据和鲜活的课堂场景。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干预设计”的部分,比如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跑步和球类活动,更涉及到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乃至运动心理学的交叉应用。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经过长期跟踪验证的、可复制的干预模型,那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蓝本。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真正能看到学生体能指标改善的具体路径。
评分说实话,我对“理论”这块内容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运动科学的理论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对经典理论的重复阐述,缺乏对当代生活方式变化的考量。我更看重的是“实践”二字的分量。比如,在当前电子产品普及率极高的环境下,如何设计出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有效抵抗久坐危害的“运动处方”?这需要非常细腻的观察和创新的教学思维。我希望作者团队能够展示出他们是如何将前沿的运动科学研究成果,巧妙地转化为符合中国学校教育体系特点和学生接受度的具体教学活动。如果书中能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干预措施(比如高强度间歇训练与耐力训练)在改善特定体质指标(如心肺功能、柔韧性)时的效能对比,并配以详细的实施步骤和评估工具,那就太棒了。理论是地基,但只有坚实的实践才能建起宏伟的建筑。
评分从作者名字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团队的努力成果,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更加全面和多维。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在推进这些“运动干预”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健康效益”与“学业压力”之间的永恒矛盾。很多学校管理者或家长,对任何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活动都会本能地抱有警惕。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基于实证数据的论证,清晰地展示出适度的、科学的运动干预不仅不会拖累学习成绩,反而可能因为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善情绪状态而间接促进学业进步,那将是对抗“唯分数论”的一个有力武器。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些家长和老师们可能提出的质疑,以及作者们是如何用科学的语言去解答和说服他们的过程记录。这种“攻心”的实践经验比纯粹的科学公式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这让我对它的地域性和适用性有了一些期待。西南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气候条件,或许会给这些运动干预策略带来一些与东部沿海地区或北方地区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对于高原反应、气候多变等地区特点的考量,是否会在运动负荷的制定上有所体现?再者,一个好的教学实践,必须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所有学校都有顶级的运动场馆或先进的体测设备。因此,如果书中能够针对资源相对有限的基层学校,设计出大量利用现有环境(如室内空间、操场角落)就能有效实施的“微干预”方案,那这本书的普适价值将大大提升。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给名校或研究机构看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能真正指导到县镇中学体育教师的实用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专业”且“严谨”。我拿到书的时候,特地摸了摸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特别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的手感,翻阅起来眼睛不容易累,这点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学术类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个很贴心的细节。不过,说实话,光看封面和装帧,我很难直接判断出它内容的深度。它散发着一种典型的大学教材的气息,那种不事张扬,但透露出内容扎实的气场。我当时还在想,这么一个看似传统的包装下,到底能藏着怎样新颖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呢?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的专业书籍,除了内容本身,它的“第一印象”也至关重要,这个出版社和装帧设计显然是下了功夫的,至少在视觉上传达了一种可靠的信号,让人愿意翻开去探索。希望接下来的内容不会辜负这份初步的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