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
定价:45.00元
作者:Richard Robinso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5360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向我们说明了,人类之所以能够构建社会与公司,是因为我们有着蚂蚁般协作的特质;为了建立社会等级,我们又会释放体内如猩猩般的好斗与对立性。但二者并不矛盾,在这两种对立特质所造成的混乱下,我们不仅让自己生存得很好,还在诸多领域推动了人类的历史。《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帮助我们解读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并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何为*的生存方式,使我们可以平衡内心的矛盾,确立人生的目标。
《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适合所有希望了解自我以及向往更好的生存方式的人阅读。
目录
部分 和谐帮我们构建了社会与公司
章 和谐的进化
和谐进化的历史
第2章 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镜像神经元:让人感同身受
身体语言:展示真实想法
无语义的有声语言:话语的内容也许没那么重要
信息素:不知不觉传递着真实信息
消除自我
后——模仿
第3章 人格生态系统
进化,“我们化”,“我化”
在人格生态系统中生存
第4章 服从的艺术
趋同,多数人的意见总是“对”的
控制,互动下人们的行为所受的影响
在他人的影响下,人们总会做出改变
机器中的鬼魂
屈从还是独立——告密者
服从主流有时会导致悲剧
第二部分 对立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意见与等级
第5章 猩猩与蚂蚁
有蚂蚁一律平等,我们不是
蚁们很和谐,我们不是
蚁们长得一模一样,我们不是
会分形,相似与混乱 墨菲定律
第7章 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人们会上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帕金森定律——庸妒
第三部分 混乱使我们的创造力迸发
第8章 未预期后果法则
告诉我,我就忘记;给我看,也许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
孩子们都喜欢危险,长胖是危险的
有时候,你的守护天使就是你大的敌人
铺就之路的,其实是好意和自行车道
比起买到的东西,金钱其实更让人兴奋
面对过高的要求,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远期待无法预料的
第9章 失控
失控之经济
失控之技术
失控之健康与安全
突破极限
0章 关于创造力的进化论
每日创造力
随时招待创造力
无规律可循的创造力迸发
第四部分 猩猩或蚂蚁,我们如何在两种特质间摇摆不定
1章 你是猩猩还是蚂蚁,欢迎对号入座
永远不在指定位置的订书器
招人讨厌的同事一
招人讨厌的同事二
趣事带来的怒气
小隔间的初目的
小隔间的缺失
漫长的通勤之路
泡茶事件
替罪羊
追随老板的穿衣风格
办公室恋情的尴尬
工作的意义
死敌
劳资谈判
歇业时间
礼节
跟上潮流
麻烦的上帝
信息过量
谁对谁错
突如其来的友善
考评
离职访谈
无事可做
该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吗
两难
无所不知
害羞体质
第五部分 错误、冲突与灾难,我们在变革中进步
蚁和猩猩是社会分形吗
蚁并非完全和谐
猩也非全然对立
动中的社会分形:椋鸟分形
至于人类
蚂蚁式社会分形
好的例证——国民医疗服务体系
第6章 全都是猩猩
快餐式经理培养方式
反自然的选择
关于猩猩式经理的故事
作者介绍
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Robinson)
全职科学节目主持人,大众科普书籍作者。
罗宾逊至今已出版20多本大众科普类畅销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魔术(Science Magic)》系列入围全球科普书高荣誉安万特科学图书奖(Aventis Science Book Prize)。
作为全职科学节目主持人及科学知识普及者,从波士顿到北京,他定期受邀在世界各大学所举办的科学艺术节上,向学生们讲解有趣的科技知识。同时,他也是《如出一辙》(Spitting Image)栏目的联合创办人,该栏目在英国广受欢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极具煽动性,它直接抛出了一个关于人类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我个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困惑,都源于我们对自身行为和动机缺乏深刻的理解。理查德·罗宾逊似乎打算通过对比研究,为我们揭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并试图解答“我们究竟是谁”这个古老命题。我猜测,作者在书中很可能会探讨人类的合作与竞争、利他与自私、个体需求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也许会运用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论证人类行为的模式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塑造的。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我能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为何我们会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为何某些行为模式会得以延续,以及为何我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行为的科普读物,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传递出一种引人深思的意味,一半是猩猩的面部特写,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感,一半是蚂蚁的微观视角,它们以惊人的速度和秩序移动着。这强烈的视觉对比,让我初步推测作者可能是在试图打破我们对人类的固有认知,挑战那种认为人类绝对独特的傲慢。我很好奇,罗宾逊博士将如何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与人类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是基因层面的相似性?是大脑结构的功能对应?还是社会组织演化的某种共通模式?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动物行为学,更会是一次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哲学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我们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深刻的启发。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驱动力,以及这些驱动力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进程。
评分读到《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我们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常常是建立在对“他者”的观察之上的。而作者理查德·罗宾逊,似乎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通过对比人类与猩猩、蚂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来反观我们自身。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界定“猩猩”和“蚂蚁”在我们身上的投射?是猩猩那种以个体为中心、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本能,还是蚂蚁那种高度协同、为集体牺牲一切的模式?又或者,是我们身上同时存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冲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帮助我理解那些隐藏在我们意识之下的、原始的生物冲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有趣的观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号入座,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上那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都有其生物学上的根源。
评分我最近读了理查德·罗宾逊的《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在阅读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人类,这个自诩万物灵长、拥有高度智慧的物种,究竟在哪些方面与那些我们常常用来对比的动物——比如猩猩,或者微小却组织严密的蚂蚁——有着根本性的相似之处?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情感的驱动?还是社会性的运作方式?书名抛出的这个“我们更像谁”的问题,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背后的答案。我设想,作者一定是在探索人类行为中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深植于生物本能的层面,亦或是那些在集体层面展现出的令人惊叹的秩序和协同。也许,我们会发现,在某些时刻,我们的行为逻辑与猩猩的群体互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另一些时刻,那种无私奉献、集体目标优先的精神,又与蚂蚁的社会结构惊人地契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理解那些支配我们行为和思想的潜在力量。
评分在拿到《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这本书时,我脑海里就已经充满了各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嫉妒?为什么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为什么我们会发展出如此复杂的情感,比如爱、恨、同情?作者理查德·罗宾逊,似乎正是瞄准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解释的现象,并试图从生物学的根源上找到答案。我设想,他可能会以猩猩的行为模式为例,来解释人类的攻击性、社会等级以及亲子关系中的某些表现。接着,他可能又会转向蚂蚁,去分析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群体协作、劳动分工以及牺牲精神。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能否成功地将这些看似跨越巨大的物种之间的行为模式进行有机连接,让我们看到人类身上那些“野性”与“理性”、“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是如何被生物本能所驱动的。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上许多的行为和想法,并非完全是后天文化习得,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作为生物体的基因密码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