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
| 作者 | 张海钟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10110 |
| 出版日期 | 2012-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636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由张海钟等所著,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比较研究中国城乡区域、地理区域、历史区域、行政区域、生态区域等文化区域居民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学科。采用系列问卷,在2004年和2009年先后三次对甘肃省河西、河东汉族为主的地级市属各个县市区城乡居民以及蒙陇、湘陇的跨省域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区域文化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及具体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差异,是影响区域居民心理健康、性格特质、社会态度、刻板印象等心理机能的重要变量。今后研究将着力进行学科理论完善和省际、县际比较研究,更好地运用田野工作等方法,揭示区域文化与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形成理论模型,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
| 作者简介 | |
| 张海钟,生于1963年7月17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人,教育学(心理学)硕士。河西学院教育学系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生导师,指导2004级和2005级8名硕士研究生。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学科组成员,甘肃省心理学会理事,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曾主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等10余门课程。主持完成多项*、省级、厅级科研课题。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等学术刊物发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论文90余篇。学术随笔、科普文章40多篇。杂文10余篇,出版《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合作,作者)、《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专著2部,《教育理论与高师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1部。主持完成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获*二等奖,科研成果多项获省委省和省教育厅社科成果奖。2003年被省委省授予甘肃省专家称号,2004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主要从事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女性心理学、城乡跨文化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 |
| 目录 | |
| 章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导论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由张海钟等所著,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比较研究中国城乡区域、地理区域、历史区域、行政区域、生态区域等文化区域居民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学科。采用系列问卷,在2004年和2009年先后三次对甘肃省河西、河东汉族为主的地级市属各个县市区城乡居民以及蒙陇、湘陇的跨省域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区域文化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及具体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差异,是影响区域居民心理健康、性格特质、社会态度、刻板印象等心理机能的重要变量。今后研究将着力进行学科理论完善和省际、县际比较研究,更好地运用田野工作等方法,揭示区域文化与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形成理论模型,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
| 文摘 | |
| 序言 | |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作为对中国文化和心理学都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渴望看到一本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本土心理现象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中国区域”和“跨文化”这两个词,让我预感到它将是一次对中国复杂多样的文化景观的深入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张海钟是如何定义和划分“中国区域”的?是基于地理上的南方北方,还是会更细致地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圈层?这种划分方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区域之间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且能够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来支撑这些观点。我想知道,作者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是通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还是更侧重于个案的深度访谈和民族志研究?一个成功的实证研究,应该能够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可靠的数据,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跨文化心理学的魅力。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中国人心灵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文化烙印和心理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内部不同文化区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无疑是进行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绝佳对象。这本书承诺将理论的抽象与实证的鲜活相结合,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张海钟是如何界定“中国区域”的?是依据传统的地理划分,还是更侧重于文化、经济、社会特征的差异?不同的划分方式,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同时,我对书中将如何进行“理论探索”非常感兴趣。作者是会基于现有的国际心理学理论,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情境,还是会尝试构建全新的、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此外,“实证研究”的承诺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详细的案例分析,能够通过真实的访谈、调查或实验数据,来印证和阐释相关的理论观点。看到那些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的心理活动被科学地呈现出来,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上“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这几个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透露出一种探索的野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理解其国民的心理特质,而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内部的心理差异更是复杂而迷人。这本书的副标题“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宏大愿景,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区域”的?是否会按照地理、经济、历史,甚至是语言来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结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北方人的豪爽与南方人的细腻,东部沿海的开放思维与西部内陆的传统观念,在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下,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同时,实证研究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我非常关注作者在书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量化研究,还是融入了更多定性的深入访谈和文化解读?一个严谨的实证研究,不仅能让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能帮助我们看到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社会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中国不同角落人们的心灵世界,去感受那些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文化与心理的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感到着迷,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最为多元的国家之一,无疑是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绝佳土壤。这本书承诺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张海钟是如何构建理论框架的,是借鉴了哪些国际前沿理论,又如何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且,“实证研究”这几个字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不知道书中会涉及哪些具体的中国区域?是广阔的北方,还是湿润的南方?是沿海的开放地区,还是内陆的传统腹地?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印记和心理特征,如果书中能够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入剖析,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非常多样,我很好奇作者选择了哪些实证研究方法来支撑他的观点,是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还是结合了民族志等更深入的田野调查?这些细节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对这本书学术价值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理论,更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评分《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这个书名,立刻点燃了我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热情。长久以来,心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文化为基石的,而中国如此庞大而独特的文化体系,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如何被科学地解读,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结合,预示着这本书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支撑。我非常好奇作者张海钟是如何处理“跨文化”这个概念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内部文化差异显著的国家,“跨文化”的定义和边界是什么?它是否仅仅指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还是更包含了地域、社会阶层、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视角,或许是对既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或许是提出完全本土化的概念模型。当然,理论的魅力还需要实证研究来验证。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在书中是如何设计和执行实证研究的?是否采用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还是聚焦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群体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我想看到那些充满细节的案例分析,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访谈记录,以及那些通过严谨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中国人心灵深处那些既共通又独特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