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6秒后再做决定 |
| 作者 | 刘瑞军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106047788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精彩的人生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决策过程所组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去竞争更高一级的位置……这些决策往往需要人们深思熟虑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如果让冲动去支配这些决策结果会如何呢?培根说:“冲动,就像,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冷静理智,心平气和的性情,培养交往中必要的沉着,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好的人生炸掉,*后让自己陷入自我的囹圄。本书旨在帮助人们认识焦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用6秒原理引导人们将心理产生的消极弱化,帮助人们调节情绪,走向成功人生。 |
| 作者简介 | |
| 刘瑞军,东方华智教育集团特约讲师。经管作家,特约撰稿人,甘肃天水人士,现居郑州。郑州预言文化创始人,多年来主要从事经管、自媒体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自媒体营销实战全攻略》《别说你不懂客户》《别说你不懂客户2》《做上司左右手的8项修炼》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1.真正的决策高手从来不在冲动时抢时间若是想要从失控的情绪那里夺回决策的主动权,就要学会跟情绪在时间上较量,成功人士往往遵循一个法则,那就是“慢慢来,比较快”,当你让自己去等6秒,你的决策质量也会大不同。2.经典案例 论述,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透过案例进行自省,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 |
| 文摘 | |
| |
| 序言 | |
“6秒后再做决定”,这书名就像一个巧妙的信号灯,既有“行进”的速度感,又有“注意”的停顿提示。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但偶尔也需要按下“刷新”键,或者“缓存”一下。这“6秒”的设定,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在最快速度形成初步判断之后,给自己一个极短的缓冲,去审视、去验证,甚至去反思。这与我们常说的“三思而后行”有所不同,它更加强调的是一种高效的、有策略的思考停顿,而不是无休止的纠结。我很好奇,刘瑞军先生是如何将“6秒”这样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概念,与“做决定”这个抽象而复杂的行为联系起来的。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人类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解读,解释为什么“6秒”可能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或者,书中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示那些在“6秒”内做出正确判断,或是成功利用这6秒进行二次思考,从而避免错误决策的故事?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帮助我们识别出什么时候应该相信那“6秒”内的直觉,什么时候又需要运用这短暂的停顿来深入思考,最终做出既快速又准确的决策。
评分《6秒后再做决定》这个名字,简直太抓人眼球了!它勾勒出一种既有速度感又不失深度的思考模式。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立刻做出反应。但与此同时,冲动的决策往往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书名中的“6秒”,给我一种“稍作停顿,但并非犹豫”的意味。它不是让你拖延,而是让你在这短暂的瞬间,去捕捉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去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去给理性一点点喘息的空间。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刘瑞军是如何构建这个“6秒”理论的。是不是基于心理学研究,比如人类的瞬间反应和认知加工过程?还是通过对成功人士决策案例的分析,提炼出的关键经验?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不同类型的人,在面对决策时,这“6秒”的意义有何不同?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职业,比如危机处理、运动员比赛,这6秒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对于需要长远规划的决策,这6秒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场景:会议桌上的谈判、生活中的小抉择,甚至是一场重要的考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并优化自己的决策过程,让我在瞬息万变的挑战中,能够更从容、更有效。
评分《6秒后再做决定》这个书名,确实充满了哲思和悬念。它似乎在暗示,我们很多时候的匆忙判断,可能恰恰是导致错误的原因。那“6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时间节点?是潜意识在6秒内完成初次判断,而我们有意识的思考则是对其的验证或修正?还是说,在信息瞬间涌入的时代,我们需要刻意为自己创造一个短暂的“思考间隙”,来避免被信息洪流淹没,从而做出更清醒的选择?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的内容会是如何展开的。会不会涉及到一些神经科学的发现,解释人类大脑在短时间内信息处理的特点?或者,它更倾向于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我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决策方式的差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6秒决策法”,帮助我学会如何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更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比如,在阅读一份报告时,如何快速抓住核心信息;在与人交流时,如何通过微表情捕捉对方的意图;甚至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如何在这短暂的“6秒”内,让自己的直觉和理性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聪明地思考”的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刘瑞军先生会如何为我们揭示这个“6秒”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是让人好奇,《6秒后再做决定》。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探索的欲望了。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做决定的时候,脑袋里像过电影一样,各种信息、情感、过往的经验瞬间闪过,但真的能够清晰分辨、权衡利弊,可能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缓冲”时间。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可能被忽视的关键点。是不是在说,我们潜意识里的判断,或者说“直觉”,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而我们后来的思考,其实是对这个“6秒”内结果的一种“确认”或“修改”?我猜想,作者刘瑞军在书中可能探讨了这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或许会涉及一些认知科学、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说的思维模式。我尤其期待,作者会不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印证“6秒”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比如,在商业谈判中,对方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可能就在6秒内传递了大量信息;或者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6秒钟的“黄金决策时间”,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凭着一时的冲动或者盲目的犹豫而后悔。我坚信,理解这个“6秒”背后的逻辑,对于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读到《6秒后再做决定》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有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选择,脑袋里会一片空白,感觉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思维仿佛陷入了泥沼。而有时候,又会瞬间蹦出一个念头,仿佛是神来之笔,但事后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草率。这“6秒”的设定,让我想到了很多我们在快速反应和深度思考之间的徘徊。是不是书中会探讨,这种“6秒”的延迟,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最终判断的?是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还是反而会让优柔寡断占据上风?我特别好奇,作者刘瑞军是如何将“6秒”这样一个具体的时间单位,与复杂的决策过程联系起来的。会不会有科学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或者,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揭示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捕捉关键信息,做出初步判断,又如何在必要的时候,给自己留出那宝贵的“6秒”,去深入思考,最终做出那个最优的选择。这本书听起来很有哲学意味,又带着一丝科学的严谨,我猜想它会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理性判断的深刻旅程,或许能帮助我理清那些在决策时常常困扰我的思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