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庭育儿指导
定价:46.00元
作者:王如文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27898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如文主编的《家庭育儿指导》结合中国城乡居 民教养儿童的客观需求,根据中国国情及经济发展情 况,参照社区和家庭教养 儿童实际有效经验编写而成。书中引用大量我国现代 育儿数据和图表,在儿童形体发展、护理要求、喂 养要点、智能及体能发展以及防治疾病等方面作了详 细阐述,以便保健育婴人员、家长实践和操作应用。
本书特色:科学,数据翔实;简明扼要,优 势明显;对象明确,结构清晰;操作规范,实用 性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适用范围:适合作为育婴员、家长的指导读物, 也可作为育婴护理从业人员、在校学生和家庭成员 的自学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如文,儿科主任医师,儿科学教授。中国儿童中心营养与健康总顾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委员,《中国小儿血液》杂志主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微量元素学会委员。195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儿科临床血液学、儿童营养及儿童发展等专业方面,担任多部著作主编及副主编工作,发表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荣获科学技术成果奖。
文摘
序言
这本育儿书,说实话,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开它的,毕竟新手父母的焦虑感,那种面对一个小小生命却完全不知所措的无助,真的需要一本靠谱的指南。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非常具体、可以立刻应用到日常操作中的技巧,比如宝宝哭闹不止时,到底哪个安抚手法最有效?母乳喂养遇到瓶颈时,有哪些营养素是妈妈必须注意补充的?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宏观的、偏向理论层面的家庭教育哲学探讨,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操作手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为什么”要这样育儿,强调的是父母的心态建设和家庭氛围的营造,这当然重要,但对于那种半夜三点抱着哭得快断气的娃,急需知道“怎么办”的家长来说,可能有些“不解渴”。比如,书中对“尊重孩子天性”的论述非常深刻,但当孩子因为分离焦虑症而在幼儿园门口撕心裂肺地哭泣时,书中提供的应对策略显得过于理想化,缺乏针对性强的、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冲突的实用话术或者身体接触技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如何平衡“尊重”与“规则建立”的微妙界限。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是一位很有学识的教育家,但对于初次上阵、手忙脚乱的新父母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抽象程度略高,我需要自己再消化、再翻译成实际行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精力。总体来说,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育儿经验,开始思考育儿深度和广度的家长进行理论提升,而非为初次为人父母者提供一张清晰的“新手上路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理念构建,对于更早期的婴幼儿照护,比如新生儿的喂养模式、黄疸处理、或是辅食添加的科学步骤,介绍得相对比较简略,或者说,是“点到为止”的带过。我购买它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在宝宝刚出生的那段手足无措时期,得到更细致的指导。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建立安全依恋”的理论阐述得非常好,但这需要建立在父母能够稳定地满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而那些关于如何处理溢奶、如何判断尿布湿没湿、如何安全地进行俯趴训练等基础操作层面上的细节描述,在这本书里找到的篇幅非常有限。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目标读者群的定位上,可能稍微有些模糊。它似乎在努力平衡面向“早期教育理论家”和“日常育儿新手”之间的需求,结果就是两边都没有完全满足我的期望。那些真正为宝宝的第一口辅食、第一次发烧而心惊胆战的父母,可能需要再搭配一本更侧重于“实操细节”的工具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思想启蒙”,但对于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效果略显不足。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是相当朴实和专业的,看得出出版方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不过,作为一名习惯了图文并茂的现代读者,我对内容呈现的直观性有更高的要求。这本书的文字量非常大,很多重要的观点都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抓住其核心。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图示化的流程或者关键信息提炼的表格。比如,在探讨不同月龄段的睡眠规律时,如果能有一张清晰的“月龄睡眠需求对照表”,或者在介绍如何进行如厕训练时,能有一个分步骤的流程图,那么阅读和实践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当前的叙述方式,虽然逻辑严密,但对于像我这样喜欢“碎片化吸收”知识的读者来说,消化起来负担不小。它更偏向于学术著作的论证结构,而非大众普及读物的便捷性。此外,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育儿观念差异的探讨,虽然提升了本书的深度,但对于只关注当下本土化实践的家长而言,这些宏大的对比略显冗余,反而冲淡了核心的实用建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式阅读的“硬核”读物,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根基,但牺牲了一部分阅读体验的轻盈感和即时操作的便利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去看待“家庭”这个系统。它强调的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成长,而是父母双方的共同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生态的和谐运作。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育儿中将所有责任都压在母亲身上的陈旧观念。书中关于如何促进父亲深度参与育儿,以及夫妻之间如何通过育儿目标的一致性来减少冲突,这些探讨非常有现实意义。然而,这也引出了一个实践上的难题:我的另一半,他在阅读和接受新观念方面的意愿和速度,与我存在显著差异。我读完后充满热情,想要立刻改革家里的沟通模式,但他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对于书中倡导的“非暴力沟通”显得有些抵触或不适应。这本书的建议大多是“理想伴侣关系”下的产物,它假设父母双方都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和实践这些精细化的沟通技巧。对于那些在育儿观念上存在较大分歧的家庭来说,这本书更像是“愿景说明书”,而不是“调解工具包”。它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的描绘很美,但对于“当对方不愿意这样做时,我该如何推动或协调”的具体策略,则显得有些单薄。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家庭教育的共同宣言”,而非个人可独立实施的“操作指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构建一个健康亲子关系的长期愿景上,确实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它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提供建议,而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书中对“高质量陪伴”的定义,远超出了简单的“陪着玩”,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全神贯注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与安全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情绪接纳”的那一章,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共情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情绪——比如为什么孩子会对一个破碎的玩具感到世界末日般的悲伤。这本书没有急于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先帮助父母识别并命名这种情绪,这对我改变以往“赶紧别哭了”的本能反应,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高层次的情感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充满挑战。例如,当我的工作压力巨大,情绪本身就处于崩溃边缘时,要求我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冷静去处理孩子的小小不合时宜,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理想蓝图”,它描绘出了我们想要成为的父母的模样,但实现这个蓝图的“工具箱”似乎还不够丰满,我需要自己去补充如何应对“疲惫不堪”状态下的育儿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