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大忙人父母看的教子书
定价:35.00元
作者:耿沫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82215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关注大忙人父母的教子问题,考虑到大忙人家庭的现实问题,选取大忙人父母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和容易产生的教育误区;分析这种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安全感缺失、青春期问题、无法和父母沟通等问题;为父母答疑解惑支招,让大忙人父母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游刃有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时间被工作和家庭琐事切割得七零八落的父母量身定做的!我承认,自从有了孩子,我的生活就进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待办事项”循环。我原本以为,要做好父母,就得牺牲掉所有个人时间,甚至连喘口气都得精打细算。但是,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务实且不带说教的方式,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听起来很美、实施起来难度系数极高的育儿理念,而是直接切入了我们这些“大忙人”的核心痛点——时间稀缺。比如,它提到了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日午休时间,也能与孩子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连接”,而不是敷衍了事地问一句“今天乖不乖”。这种将“高质量陪伴”与“碎片化时间”完美结合的技巧,让我茅塞顿开。我试着用它书中暗示的“十分钟高效互动法”,在睡前那段本该用来回复邮件的宝贵时间里,专注地和女儿一起搭积木。效果出奇地好,她明显感觉到了被关注,而我也没有因此拖垮我的工作日程。这种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亲子关系体验的理念,实在是太接地气了,简直是现代育儿的“时间管理大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很有心思,完全符合我们这种“只看重点”的阅读习惯。它大量使用了清晰的流程图、对比表格和“快速行动清单”,这意味着我不需要花两个小时去啃完一整章理论,只需要花五分钟浏览关键的步骤。对于我这种需要随时被打断的工作状态来说,这种即取即用的信息架构简直是救星。特别是关于“危机时刻的冷静反应指南”那一节,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了冰箱上。上次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时,我下意识地按照指南上的“三步暂停法”进行了操作,结果出乎意料地平稳过渡了危机。这种将复杂的育儿情境简化为可执行步骤的能力,体现了作者对“大忙人”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握。他们深知,我们没有心力去进行深度反思,我们需要的是当下就能用的“工具包”,而不是深奥的理论指导。它成功地将育儿从一项“艺术创作”转化成了一套高效的“项目管理”。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反传统”态度,它敢于挑战那些“完美父母”的刻板印象。书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一个压力过载的父母,很难带出一个快乐的孩子,与其强撑着做假装无所不能的榜样,不如展示真实的自我调适过程。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努力在孩子面前隐藏我的焦虑和工作压力,结果反而显得更虚伪。这本书鼓励我们适度地向孩子“坦白”:“爸爸现在需要专注工作半小时,完成后我们一起玩。”这种透明化的沟通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同理心和时间概念,也让我自己卸下了沉重的伪装。它强调的不是如何“管理孩子”,而是如何“管理好自己”——自己的精力、情绪和时间。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自我关怀体系,让我们在努力成为好父母的同时,也不至于在“大忙人”的身份中彻底迷失自我。这种从“关注孩子”到“关注自我赋能”的视角转变,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一直觉得,育儿是一个需要巨大情感投入的过程,而我这种经常出差、加班的职场人士,最缺的就是稳定的情感输出。这本书里关于“情感补偿机制”的探讨,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没有要求我必须整天陪伴,而是教会我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投资”。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情境模拟,比如在出差前,如何用一个特别的“告别仪式”来替代长时间的依依不舍,确保孩子在情感上不产生强烈的断裂感。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未来预告卡”——提前告诉孩子下周三的某个晚上我会准时在家给他讲故事,这让孩子有了期待和安全感。这种提前规划和精准承诺的技巧,极大地缓解了我的愧疚感,同时也稳定了孩子的预期。更棒的是,它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不打扰工作的前提下,保持“情感在线”,比如一个五秒钟的语音留言,效果胜过一小时的敷衍陪伴。这种对现代生活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应对,是其他育儿书里很少看到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多半是长篇大论,充斥着复杂的心理学名词,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学术著作。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聊天,语气轻松、节奏明快,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育儿专家”姿态。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承认了父母的“不完美”和“疲惫”。书中那种“你不需要成为超人”的宽慰,让人感到极大的释放。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设立可实现的育儿小目标”的那一章。过去,我总想一步到位,让孩子学习十种技能,结果弄得大家都精疲力尽。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只挑选一个本周的重点,比如“本周只专注于培养他的独立穿鞋能力”,然后用最简单、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渗透。这种聚焦策略,让我在执行层面压力骤减,也让孩子更容易吸收和坚持。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挤出更多时间,而是在教你如何用现有的、零碎的时间段,产生最大的育儿效益。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在快节奏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