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丛书·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力图对美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教授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整体上的研究。恩格尔哈特立足后现代及其道德多元化,提出旨在构建道德异乡人伦理生活图景的程序性的俗世生命伦理学。《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丛书·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认为恩氏俗世伦理学思想基于自主性道德,并将恩氏评价为一位自由合作主义的世界主义者、共同体主义者与绝对主义者的矛盾结合体,他提供给世人"最小的伦理学"和独特的思路方法。《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丛书·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分为"思想基础"、"理论构建及其应用"评价和总结"三大部分,分别论述构成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理论体内涵及其应用和对其思想进行比较性评价,最后总结其思想对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启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思想渊源:西方理性文化与后现代生命神学的洗礼第一节 西方理性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一、西方生命伦理学的理性基础与发展二、日耳曼哲学的自由精神三、哈特曼的分析哲学与价值哲学第二节 后现代生命神学与俗世生命伦理学一、神学的追思二、生命神学及其俗世生命伦理学三、恩格尔哈特的信、望、爱第三节 诺斯替主义的影子一、诺斯替式的探索路径二、概念上的相关性三、后现代的诺斯替影子四、反律法主义的延续
第二章 文化境遇:后现代与道德多元化第一节 后现代境遇一、“后现代”释义二、后现代的基本特征三、恩格尔哈特眼中的后现代第二节 道德多元化一、道德工程的坍塌二、何为道德多元化三、坍塌基础上的重建——当代哲学家的努力第三节 恩格尔哈特的方法——次级相对主义一、道德相对主义二、恩格尔哈特的回应——道德多元论与道德相对论三、“道德共同体”的伦理之维护
第三章 医学人文主义与医学哲学思想的积淀第一节 恩格尔哈特人文主义观一、人文主义的历史追溯二、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三、人文主义相关词义的恩格尔哈特辨析第二节 俗世医学人文主义观一、两种俗世人文主义观二、俗世人文主义与俗世生命伦理学三、医学人文学科第三节 医学哲学观一、从医学与哲学到医学哲学二、医学语言三、医学实在化
第四章 俗世生命伦理学的建构第一节 俗世生命伦理学的概念构建一、对俗世生命伦理学的解析二、恩格尔哈特的宗教生命伦理学与俗世生命伦理学三、俗世生命伦理学之四原则第二节 俗世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根基一、自主权的核心地位之哲学溯源二、俗世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三、俗世生命伦理学的超越第三节 允许原则与行善原则的关系论一、允许原则的首要性与自我优先性二、允许原则的价值指向——自由与宽容三、允许原则与行善原则之冲突
第五章 俗世生命伦理学的践行第一节 俗世生命伦理视域下对胚胎道德地位的辨析一、宗教生命伦理学的位格之争二、俗世伦理学下的观点——有限的道德地位第二节 医患关系——自由与知情一、医患关系二、自由与知情的同意三、俗世死亡观第三节 多级化的医疗保健制度一、关于社会公正的辨析二、从内容到程序的公正模式三、多级医疗保健制度
第六章 思想争鸣与理论特质分析第一节 绝对主义还是相对主义一、自由意志主义的局限二、“我是一位绝对主义者”三、伦理学框架何以成为伦理学基础第二节 伦理学理论之比较一、与普世伦理学家的比较二、与弗莱彻境遇伦理学之比较三、与哈贝马斯交流伦理学之比较第三节 伦理学原则之争一、彼彻姆四原则二、恩格尔哈特四原则与彼彻姆四原则之比较三、允许原则的再评价第四节 理论特质总结一、强调合作的自由意志世界主义者二、共同体主义者三、绝对主义者
第七章 中国化的解读与启示第一节 俗世生命伦理学之中国化解读一、对文化背景之差异性解读二、对人伦关系的历史理解之差异性解读三、对允许原则的有益性学习第二节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现状及其困境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现状二、中国卫生制度伦理的研究现状三、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困境第三节 对于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启示一、探索理论根基二、研究本土问题三、把握发展方向
结语后记
精彩书摘
(一)道德多样性与统一的伦理学 哈特曼认为道德存在多样性。不仅是实证道德多样性这么简单,还存在着道德意识的多样性,不仅是不同时代民族之间的多样性,一个体系内部的道德之间也存在不同的道德倾向。共同体与个人的道德原则之间存在区别,男人、女人、孩子的道德原则之间存在差别,权利、正义与爱情的道德之间存在差别,各种不同领域当中的道德存在差异。伦理学不应该采取排他的或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些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排他的态度会使该伦理学变得特殊化或片面化,它应当独立创建自身——不是高于当前的各种道德类型之上,而是与他们并驾齐驱。 然而,伦理学的理念天生就是凌驾于这些道德类型之上,伦理学是他们的统一。每种道德类型——禀赋着独特的“类”——完全都是先天存在的。因此,统一性就只能是一种超拔于特殊主张之上的、综合的统一性。道德中的任何方向都意味着对其生活之最高目的的追求。但是在这些目的中,每个目的都要求将自身置于一个更高级的层面,它忽视了其他方向(这些方向就本身而言都同样合理)也有类似要求,否认自己与其他方向的并列关系。不仅如此,它进一步走向了唯我独尊的独裁者形象,显然有想要推翻所有其他方向的意图,有时想要消灭它们。在伦理学问题的较高层面上,占统治地位的目的统一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与其说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要求,毋宁说,它是理论领域中各种原则的统一。这种原则的统一仅仅是推理和理解的最高假定。而目的的统一则是生活和行为的基本条件,没有它,人们在生活中寸步难行。 多样的道德体现多样的价值。各种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着连接、比照或牵制的关系。各种道德命令真的是相异的吗?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道德诉求的秩序及等级原则。 ……
前言/序言
医学是以人的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生物医学和人文医学是构建当代医学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的有机整合构成完整的医学体系。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疾病的状况及其转归的,不仅有生物因素、自然因素,还有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的各种因素。同时,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合理规划,卫生政策的正确制定,医学研究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处理,医学教育中医务人员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重要问题,都需要生物医学和人文医学的协同合作。 人文医学是以医学人文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在人文医学内涵结构中,包含着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医患沟通学等交叉学科。这些学科对于阐述医学的人文本质和医学人文精神、探索医学发展和进步的史迹和规律、研究卫生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在医学实践中的运用、揭示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医学实践意义,而且具有显著的医学教育学价值。人文医学承担着传输医学人文知识、塑造医学人文品格、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医学人文关怀能力、训练和提高医患沟通技能等职能,在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是政府卫生决策的理论依据,涉及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医院的管理与发展、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等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学术研究活动。 南京医科大学的人文医学和卫生管理学科发展走过了80年的发展历程,学校秉承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办学理念,十分重视人文医学和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医政学院的教师们,肩负着医学与人文融通的重任,在人文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教书育人、悉心科研。撰写并出版了《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丛书》,内容涉及医学哲学、生命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创新思维、佛教医学、民国医学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体系、卫生服务公平性等内容,展现了南京医科大学悠久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这套学术丛书,有的是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的是多年学术研究积累和提升的成果,凝聚着医政学院教师们精益求精和勇于探索的学术追求。人文医学和卫生管理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丛书》中还有些许问题值得商榷,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但无论如何,这是一套值得一读的学术丛书。在这套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欣然为之作序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陈琪 2014年4月16日
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丛书·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导读:在“善”与“可接受”之间 navigat 在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与个体化浪潮中,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当传统的、统一的价值体系逐渐瓦解,当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下,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维系社会秩序、保障个体尊严的伦理框架?这便是本书着力探讨的核心问题。本书深入剖析了哲学家莱昂·卡斯·恩格尔哈特(Leon Kass Engelhardt)的生命伦理思想,尤其是他提出的“最小伦理学”(Minimal Ethics)概念,并将其置于“道德异乡人”(Moral Stranger)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以期为当下混乱而又充满活力的伦理困境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可能的出路。 第一章:道德的疆界与“陌生人”的困境 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个体在对待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时,持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种多元性在保障个体自由和自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挑战。当个体之间的价值观无法达成一致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冲突?当面对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甚至在我们看来是“异端”的个体时,我们又该如何与其共存,如何划定彼此可以接受的界限? 恩格尔哈特深刻地洞察到,在缺乏共同的、形而上的价值基础的情况下,传统的、试图基于普遍理性或神圣启示来构建伦理的努力,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将那些持有根本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称之为“道德异乡人”。“道德异乡人”并非贬义,而是指我们无法轻易理解其内在的伦理逻辑,无法通过共享的价值体系来预设其行为的合理性。在一个“道德异乡人”遍布的社会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期望别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也不能强制要求别人接受我们的伦理准则。 本书首先将深入探讨这种“道德异乡人”现象的根源,分析现代社会多元化、世俗化、个体化等因素是如何促成了这种伦理格局的形成。我们将追溯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理性、信仰、共同善等概念的演变,理解为何它们在现代社会难以再提供坚实的伦理共识。同时,也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生命伦理问题的不同理解,例如在生育、堕胎、安乐死、基因技术等问题上的观念差异。理解“道德异乡人”的存在,是理解恩格尔哈特“最小伦理学”的前提。 第二章:“最小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自由、自主与同意 面对“道德异乡人”的挑战,恩格尔哈特提出的“最小伦理学”并非试图构建一套包罗万象、指导一切行为的“最大伦理学”,而是在承认根本差异的前提下,寻求一套最基本的、能够维系社会交往的伦理原则。这套“最小伦理学”的基石,在于对个体自由、自主权和同意原则的强调。 恩格尔哈特认为,在缺乏共同善的社会中,最可靠的伦理基础便是尊重个体作为自由的、能够自主做出选择的存在的地位。这意味着,任何伦理规范的建立,都必须以尊重个体不受强迫的意愿为前提。因此,“同意”成为构建伦理关系的核心。无论是医疗决策、科研实验,还是社会规范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当事者自由、知情的同意之上。 本书将详细阐述“最小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 自由(Freedom): 探讨恩格尔哈特对自由的理解,它并非不受限制的放任,而是在承认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个体能够不受外部强制地规划自己生活的权利。 自主(Autonomy): 分析自主权在“最小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选择的能力,更是个体作为其自身生命的主人的权利。这将涉及到对“何为自主”的深入辨析,以及不同情境下自主权如何体现。 同意(Consent): 重点解析同意原则在“最小伦理学”中的运作机制。我们将探讨知情同意的要求,包括信息的充分提供、理解的必要性,以及在特殊人群(如儿童、心智障碍者)中同意原则的适用与局限。 “交易”的伦理: 恩格尔哈特将许多伦理关系类比为一种“交易”,这种“交易”并非功利性的交换,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同意的协议。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交易式”的伦理模型,理解它如何在缺乏共同价值的情况下,保障个体间的合理交往。 第三章:生命伦理的“俗世”考量:从“神圣”到“可接受” 生命伦理是“最小伦理学”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传统的生命伦理讨论中,往往会诉诸宗教、自然法等形而上的依据,认为生命本身具有某种神圣性或内在价值,从而划定不可逾越的界限。然而,在世俗化的现代社会,这种“神圣”的基础变得摇摇欲坠。当不同信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如何就生命的问题达成共识? 恩格尔哈特将这种转变形容为从“神圣”(sacred)到“可接受”(acceptable)的过渡。他认为,在缺乏共同的形而上信念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强求他人认同生命的“神圣性”,但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可接受”的生命实践。这里的“可接受”并非指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指在尊重个体自由和自主的前提下,通过相互的协商和同意,找到能够让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共同接受的底线。 本书将聚焦于恩格尔哈特对一系列重要生命伦理问题的“俗世”解读: 生命的开始: 探讨恩格尔哈特对堕胎、辅助生殖技术等问题的分析。他如何在这种敏感议题中,通过强调同意和个体权利,来规避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 生命的延续与终结: 深入研究恩格尔哈特关于医疗资源分配、姑息治疗、安乐死等议题的观点。他如何在尊重个体选择与保障社会最低限度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人类的改造与增强: 审视恩格尔哈特对基因编辑、生物增强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伦理挑战的看法。他如何在这种可能模糊“人性”边界的技术面前,坚持“最小伦理学”的原则? 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本书将展现“最小伦理学”如何为理解和处理当代生命伦理困境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揭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在差异中寻求共识的方法。 第四章:“最小伦理学”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恩格尔哈特的“最小伦理学”为理解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框架,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批评。本书将客观地分析“最小伦理学”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同意”的有效性问题: 批判性地审视“同意”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例如,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平等的情况下,个体的同意是否真的能够完全自由和知情?对于无法表达同意的群体,如婴儿、重度失智者,又该如何保障其权益? “可接受”的边界模糊: 质疑“可接受”的标准是否过于主观和易变?在追求“可接受”的过程中,是否会滑向相对主义,最终导致一些基本的人类价值被漠视? 共同善的缺失: 批判“最小伦理学”对“共同善”的淡化,认为一个完全建立在个体权利和同意基础上的社会,可能难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目标,从而导致社会分裂和原子化。 工具理性的过度倾向: 分析“最小伦理学”是否过度强调工具理性和个体自主,而忽视了情感、关怀、美德等更为丰富的人类伦理维度。 本书将通过梳理学术界对恩格尔哈特思想的批评性评价,进一步深化对“最小伦理学”的理解,并引发更广泛的思考。 第五章: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的伦理反思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文医学与卫生管理”。恩格尔哈特的“最小伦理学”为理解和实践现代医学伦理与卫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在人文医学领域,本书将探讨: 医患关系的重塑: 在“道德异乡人”的视角下,如何理解和构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如何在尊重患者自主权的同时,医护人员如何承担其专业责任? 医学决策的伦理困境: 分析在生命末期关怀、生育选择、医学研究等领域,如何运用“最小伦理学”的原则来指导医学决策,以确保过程的公正和结果的可接受。 在卫生管理领域,本书将探讨: 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 在多元化社会中,如何制定能够获得广泛接受的公共卫生政策?如何在保障个体自由与维护公共健康之间取得平衡? 医疗资源的分配: 探讨如何在一个缺乏共同善的社会中,公平、公正地分配稀缺的医疗资源,并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接受性。 伦理审查与规范的构建: 分析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如何建立有效的伦理审查机制,以应对不断出现的伦理挑战。 通过对恩格尔哈特“最小伦理学”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为从事人文医学和卫生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伦理视角。它鼓励我们超越简单的道德判断,去理解差异,去尊重自主,去寻求在复杂多元的世界中,一条通往“可接受”的共同生活的道路。这不仅是对恩格尔哈特思想的一次学术探究,更是对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他者”的深刻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