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蒜头的世界 我与小动物 210g 主编/作者 袁敏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41726 版次/印次 2016年1月第1版 定价 22.00元 1、知名作家袁敏塑造了熊孩子蒜头的文学形象,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记录熊孩子蒜头在成长中与小动物发生的故事。
2、这些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也会发生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中,孩子看待问题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想法。
3、孩子有自己的独立世界,让他们在自己的成长中去感受尊重和责任。
4、可爱的配图,漂亮的颜色,让孩子眼中有色彩。 蒜头的心里话
1宠物癖
2守株待兔
3康康和卓玛
4流浪猫一姐
5一诺千金
作者的话
蒜头的世界阅读大调查 蒜头的心里话
我也记不得自己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那些小动物的了。
啦啦并没有把那些曾经陪伴我的小精灵们罗列完全,我还养过刺猬、鹦鹉、鸽子等等,可以说,那时候花鸟市场里有的小动物,我几乎都养过。
那么,从和那么多种小动物的相处中,我学到了什么呢?
要有爱心?我认为,爱心是一个人的品质,更多的是天生的。不过,像啦啦那样害怕很多小动物的妈妈,难道就是没有爱心么?
我觉得自己学到更多,认识更深的,应该是一种责任感和一份平等的尊重。
那时候,我从一个叫“土猫”的网站上收养过一只名叫小松的小猫,每天放学回家的**件事就是和它玩上一会儿。
猫是一种极度喜爱与人近但同时又很敏感的动物,我写作业时,小松总是趴在我的写字台上,时不时地用小爪子扒弄我写字的手。有时我被它弄得有些生气,小松却能一下察觉,转而把爪子压在身下乖乖地趴着,仿佛什么都没做过。
后来,父老咪又抱回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丑丑。刚来时,丑丑才刚断奶,身体弱得不得了,全家都围着它转,生怕这柔弱的丑丑有什么闪失。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小松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它总是独自趴在冰箱上,或者暖气罩什么的一些角落里,写字台上的昵游戏,自然也就成为了记忆。
我还清楚地记得,后来我主动拉着小松的小爪子,它却并不看我,头摇来摇去的样子。
丑丑来的时候,小松也才一岁大,这个年龄刚刚算是个八岁的孩子呢!现在想想,还是个孩子的我,或许在这样一个比我还小的孩子心里种下了妒忌的种子。
在小松的世界里,只有我和我的家人,我们就是它的全部。当我们把它仅仅看成一个宠物,而忽略它的感受时,对它来说,不就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抛弃它了么?
我和小松之间发生的故事啦啦并没有提到,可以算作是我童年记忆的补充吧。直到,每每想起这件事,我还是会带着一份歉疚。也许恰恰是这份歉疚,让我在年少时,就懂得了尊重和责任的意义。 蒜头是一个酷爱宠物的孩子,为了养宠物他和父母斗智斗勇。
他救助流浪猫,热爱大自然。他在养宠物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也和父母老师发生了冲突。他是怎么解决的呢?
他在养宠物的过程中也学得了尊重和责任,这一份成长的感觉,一直伴随他。
熊孩子和小动物的故事,来读一读,感受他的内心吧! 袁敏,作家、编辑、出版人。
创作文学作品多部,尤以纪实文学《重返1976》对历史的深沉叙述和深度哲思,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并被几十家媒体连载、评介。
编辑出版1-7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韩寒《三重门》等图书,以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犀利切入,掀起了反思传统应试教育的浪潮。
在暖心教育读本《蒜头的世界》中,作者以自己教养孩子的身感悟,提出“快乐教养”理念和方法论,旨在将“快乐”还给被各种升学压力困扰的中国青少年。
《蒜头的世界:我与小动物》 作者: 袁敏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这个由无数个“我”构成的浩瀚宇宙中,有一个名叫“蒜头”的孩子,他的内心如同一个微缩的星系,既有孩童纯真的好奇与惊奇,又蕴含着一个小小大人般的深刻洞察与奇思妙想。袁敏的《蒜头的世界:我与小动物》正是这样一本深入孩子内心,探寻他们如何用最纯粹的眼睛去感知世界,并与那些不被成人世界轻易察觉的细微生命建立起独特情感联结的书。 故事的主角,蒜头,并不是一个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普通孩子。他的世界,从窗外的一片落叶,到书桌角落里爬过的小蚂蚁,甚至是从泥土里拱出的一粒蒜苗,都能激起他无穷的探索欲和共情。作者袁敏以一种近乎童话的笔触,将蒜头的生活碎片编织成一幅幅生动而充满哲思的画卷。 书中,蒜头与各种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更是一场关于生命、陪伴与理解的深刻对话。他会蹲在地上,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观察一只忙碌的蚂蚁如何搬运比它身体大上数倍的食物;他会用最轻柔的声音,试图与一只在草丛里躲藏的蟋蟀交流;他会为了一只被雨淋湿的小鸟,焦急地搭建简易的庇护所。这些行为背后,并非大人强加的“爱护动物”的教育,而是蒜头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袁敏精准地捕捉到了孩子眼中世界的独特视角。在蒜头的世界里,小动物并非简单的玩伴,它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烦恼,甚至自己的“故事”。他会想象蚂蚁们召开“搬家大会”,讨论最有效率的路线;他会猜测蟋蟀在夜里歌唱,是为了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在诉说着对月亮的爱慕。这种拟人化的想象,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拥抱那些与自己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生命体,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温暖的世界。 书中对于“小小内心有个大人想象的大世界”的描绘,体现在蒜头每一次与小动物的相遇之中。当他看到一只蜗牛缓慢地前进时,他会思考“速度”的意义;当他看到一只蝴蝶破茧而出时,他会体会到“蜕变”的艰难与美丽。这些看似微小的观察,却折射出孩子对生命周期、对成长、对坚持的朴素理解。他不会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而是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体验,去感受。这种体验,比任何成人讲授的道理都来得更加深刻和真实。 袁敏在叙述中,巧妙地运用了孩子气的语言和意象,使得文字本身也充满了生命力。句式有时短促有力,如同孩子兴奋时的呼喊;有时又绵长细腻,如同他在静静观察时的专注。她没有回避孩子内心的迷茫、困惑,甚至偶尔的沮丧,例如当他心爱的瓢虫飞走,或者他精心为小鸟搭建的巢被风雨摧毁时。这些真实的负面情绪,反而让蒜头的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更能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落与不解,以及他们如何从中学习和适应。 《蒜头的世界:我与小动物》并非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那扇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世界的广阔与奇妙。读者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并非成人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和幼稚。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对生命的理解有着超越年龄的深度。蒜头与小动物的每一次互动,都像是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温情演绎。 书中还暗示了孩子与自然环境之间一种本能的、不受干扰的联结。在蒜头的世界里,泥土、草地、阳光、雨水,都是他探索的素材,都是他感知生命脉动的场所。他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正是这种联结最直接的体现。这种联结,是现代社会中许多孩子逐渐缺失的,而《蒜头的世界》则提醒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保留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微小生命的关注与呵护,对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袁敏通过“蒜头”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童年。这个童年,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也有对自身情感的细腻体察。当蒜头因为一只甲虫的死亡而默默流泪时,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当他因为成功救助一只受伤的麻雀而欣喜若狂时,我们看到了孩子心中最纯粹的快乐与成就感。这些情感的起伏,构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这本图书还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它并非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是鼓励一种“观察式”的学习,一种“体验式”的理解。蒜头从自然中获得的知识,比从书本上获得的更加鲜活,更加有温度。他学会了耐心、细致、观察,学会了在微不足道的生命中发现意义,学会了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认识和理解自己。 《蒜头的世界:我与小动物》就像一颗埋藏在心底的种子,等待着被发现、被呵护,然后生根发芽。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孩子,重新认识童年,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曾经纯真而充满想象的孩子。蒜头的世界,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曾拥有过的,一个无比广阔、无比生动、无比温暖的想象空间,在那里,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无限的诗意。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温柔而深刻的内心之旅,去感受那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孩子的小小内心,是如何容纳一个大人也无法企及的,巨大而璀璨的想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