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
定价:39.00元
售价:19.5元,便宜19.5元,折扣50
作者:罗伯特 J.古拉(Robert J. Gula)、邹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115695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1世纪,每个人都要懂点逻辑学
如果说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决胜要素
那么逻辑思维就是个人能力差异的分水岭
逻辑谬误领域代表作,不可不看的批判性思维百科全书
短短200页,足足阐述170余种语言逻辑谬误
无心之过却又稀松平常,本书可供读者作为自查和预防手册
《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这本书是逻辑谬误的代表作,可以当作一本自查和预防手册,告诉我们无心之过却又稀松平常的语言误区,并且教给我们如何预防这些错误。 短短的200页中,作者分门别类,足足阐述了170余种语言逻辑谬误,是一本不可不看的百科全书。
作者罗伯特 J.古拉(Robert J. Gula)是一位的面向实践的非形式逻辑学家,他认为清晰严谨的思考是一门技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而获得,本书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理念。本书将一些复杂的逻辑术语简单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日常生活中各种滥用逻辑的现象,同时本书致力于通过大量的实例训练使读者获得清晰严谨思考的技能。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提升辨别生活中各种滥用逻辑的能力,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章 日常用语的局
真是无能为力!心里明明知道刚才听到的是谬论,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
第2章 感性的语言
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只要有人懂得如何诉诸我们的情感,就能欺我们,操纵我们。如果我们能够辨认出它们,就有可能避免受到欺和操纵。
第3章 感性的语言:宣传鼓动
宣传鼓动是一种说服手段,它依赖于人们对暗示的感受。成功的鼓吹者善于俘获我们的情感。他说着我们想听的话,赢取我们的信任,然后开始巧妙地影响我们的态度。
第4章 感性的语言:暗示
暗示的手段各式各样。当有人做出暗示时,他可能正在一探虚实,观察其他人如何反应,或者他想通过暗示来探究别人的真正想法。
挑选/语调/措辞/选词/并列/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意象词汇/浮夸的语言/负面意象词汇
控制性措辞
第5章 逻辑谬误
并非所有语言都是感性的,有些语言确实涉及推理。谬误一般表示看似正确、通常很有说服力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结论。
第6章 与主题无关
与主题无关的诉求通常很有说服力,但尚未构成让人接受某一立场的充分理由。举例而言,父亲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去修剪草坪,今晚你就拿不到车。”他并没有给出让儿子修剪草坪的充分理由。
与主题无关的/诉诸数字/自信的推测
第7章 分散注意力
大多数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都是与主题无关的事物。比如,如果有人提出反问,而你上钩了,纠缠于这个反问,那么你就偏离了主题,误入歧途。
红鲱鱼/稻草人
第8章 歧义和不正确推理
人人都面临选择,如何解释一个词语、一段言论、一种行为或一种表达方式,此时此刻,他可能犯判断错误,此错误很可能损害他之前所做的努力。
词义歧义/表述歧义/语调歧义/反语
重音强调/模棱两可/语法歧义/并列
三段论省略式推理
第9章 混淆和不正确推理
混淆可能来自多种源头:来自疏忽大意,来自不准确的措辞,来自仓促或不正确的推理,来自曲解误释,来自歧义,来自模棱两可,来自过度简单化。
推论
0章 因果关系的混淆
因果关系的研究可以很复杂。本章我们将讨论易混淆的一些常见类型,它们源自错误的因果关系推理。
1章 过度简单化
当我们对于复杂问题想寻求快速、便捷的答案时,当我们不想被问题的盘根错节所困扰时,或当我们不假思索地快速反应时,我们就是在过度简单化。
意外谬误/复杂问题/中项排除谬误/分类归档
妄下结论/胡子谬误/用语/错误的折中
循环定义/堕落谬误/返回原状谬误
时间谬误/雪上加霜谬误,或诉诸盲目乐观
决断力谬误/理想主义谬误/
默认同意谬误,或诉诸沉默/假两难困局
2章 错误的比较和对比
比较和对比在本质上并没有错误。当把比较和对比作为目标本身时,或有人试图暗示同一性而不是类似性时,或所谓的相似性实际上并不相似时,或用比较和对比来激感从而搁置理性时,危险也许就会发生。
3章 逃避
逃避技巧很普遍。人们使用它们来规避特定的问题或指控,躲避严密的思考与分析,掩饰自鸣得意和花言巧语,避免自身陷入特定的立场、信念或态度。
4章 深入剖析辩论
让我们看一下典型辩论的结构:我是A方,你是B方。我们要做的件事情就是澄清辩论的属性:我们到底在辩论什么?我们之间分歧的特殊性在哪里?我们在寻求何种解决方案?
5章 深入剖析语义学
个别词语会有歧义,因为说话人没有指明他使用的是哪一种可能的含义。这被称为语义歧义或者词义歧义。
6章 深入剖析三段论
评价一个三段论时,必须回答两个问题:①两个命题都是真实的吗?②该三段论有效吗,即它是正确地建立起来的吗?
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补遗
作者介绍
罗伯特 J.古拉(Robert J. Gula,1941-1989)
先后毕业于科尔比学院和哈佛大学,毕业后在格罗顿学校教逻辑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独著或合著了超过60本书,其中受欢迎和影响力大的即本书。本书为语言逻辑领域的代表作,首版于1979年,后多次改版,一直经久不衰。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区分善意与恶意的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我一直对那些看似滴水不漏、逻辑严密的论证感到困惑,有时它们会让我深信不疑,但事后回想,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种“有毒逻辑”的本质,教会我如何识别那些披着理性外衣的欺骗,以及如何不被那些花言巧语所迷惑。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历史事件中的宣传、商业广告中的话术,甚至人际交往中的误导,来展示这些逻辑陷阱是如何运作的。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在阅读新闻、观看辩论、甚至参与讨论时,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我对书中关于“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的论述特别感兴趣,这似乎是一种反直觉的论点,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具挑战性和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立刻触动了我一直以来对语言和说服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思考。我时常觉得,那些最能打动人心、最有感染力的言辞,往往并非最准确或最客观的陈述。这种现象让我感到既着迷又担忧。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有毒逻辑”的运作机制,不仅仅是指出哪些论证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那些貌似“正确”的论证会产生误导。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也许是历史上的政治宣传,也许是当今的社交媒体舆论,亦或是个人之间的沟通误会,来生动地展现这些“有毒逻辑”是如何被构建、传播和接受的。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实用的“辨毒”技巧,让我能够在一个充满信息噪音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善于运用修辞和逻辑技巧的人所操纵。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提升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形成一种不盲目相信、善于质疑的独立思考能力。
评分“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悖论的魅力,让我无法不动容。《有毒的逻辑》这个书名,就像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要时刻保持警惕。我一直对那些看似滴水不漏的完美说辞抱有怀疑,因为在我的经验中,现实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很少有事物能够如此简单地被一个绝对的论证所概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为什么那些极具感染力、仿佛能说服所有人的话语,反而可能隐藏着更深的欺骗或误导。我期待作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例如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是神经科学,来剖析“有毒逻辑”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我特别想了解,当我们在听到一段话时,大脑是如何被“说服”的,以及这种“说服”过程是如何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的。这本书的价值,如果能够在于帮助读者形成一种“怀疑的艺术”,一种在接受信息时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那么它将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之书”。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现象和传播学理论的读者,我怀揣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有毒的逻辑》。我一直认为,逻辑是理性思考的基石,是构建公正判断的工具。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言辞,往往并非最符合事实的陈述。这种现象让我深思,是否存在一种“反逻辑”的艺术,它利用了人类的认知偏差、情感弱点,甚至是集体无意识,来操纵我们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有毒逻辑”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源,例如,它是否与人类的确认偏误、从众心理、以及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有关?我期待作者能用清晰的语言,生动地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我特别想知道,当一段话语显得过于完美、过于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对待?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够点醒那些沉迷于表面逻辑的读者,让我们学会向内审视,向外求证,从而形成更坚实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像一个精准的预言,道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困惑。我时常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人,他们说话头头是道,论证条理清晰,甚至能用一些听起来很“科学”的术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而,一旦我深入思考,或者与其他人交流后,就会发现他们的论证存在着微妙的漏洞,甚至是在故意引导我的思维走向一个预设的结论。这种经历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挫败感,好像自己的理性被愚弄了。我非常期待《有毒的逻辑》能够为我提供一种“解药”,让我能够识别出那些善于运用“有毒逻辑”的人,并且知道如何有效地抵御他们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具体的“防毒指南”,比如,当对方使用某些修辞手法时,我们应该警惕什么?当他们的观点过于片面,只强调一方面的事实时,我们应该如何反驳?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种更强大的内在保护机制,让我无论身处何种信息环境中,都能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轻易被表面的说服力所裹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