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汉语词典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参考书
  • 新华书店
  • 第二版
  • 缩印本
  • 词汇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浮光掠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504
商品编码:29463646157
丛书名: 新华成语词典

具体描述

书名: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2版 (2016年9月1日)
平装: 118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64
ISBN: 9787100122504
条形码: 9787100122504
商品尺寸: 15 x 9.8 x 4.4 cm
商品重量: 481 g
品牌: 商务印书馆
定价:45

第2版修订说明
第1版前言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表
词典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集录成语精华,浓缩中国智慧
Ø中国成语词典,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
Ø销量超过500万册,全面修订上市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依据大型文献语料库,对收词、释义、例证等做了全面修订。收词从第1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收录了“风生水起”“冰山一角”等大量新近产生的成语。
《新华成语词典》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型成语词典。收词严谨规范,涵盖古今常用成语;释义准确详备,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用法;书证精当丰富,充分体现成语的时代性和使用特点。词典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销量超过500万册。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是成语类辞书的品牌产品。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这次修订,以大型语料库为文献依据,吸收多年研究成果,对词典的收词、释义、例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改进。在保持第1版优点、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词典的科学性、实用性。
◎ 审核、调整词目,收词从第1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增收大量古今常用成语及新近产生的成语。
◎ 全面检查、改进释义。
◎ 核查书证;补充及更换部分更典型、更恰当的书证。
◎  调整语源阐释方式,增加“语本”体例以表明成语定型之前的语源。
◎ 以常用常见和兼顾语源为原则,对部分主副条进行调整。
◎  词典采用双色套印,条目释义部分用蓝色楷体表示,较第1版更为清晰、美观。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内容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古都遗韵:长安城垣与坊市制度的千年变迁》 作者: 史学研究组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函套 定价: 988.00 元(全三卷) 内容简介:一座城市的兴衰,一部帝国的缩影 《古都遗韵:长安城垣与坊市制度的千年变迁》是一部集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和建筑史研究成果于一体的宏大著作。本书以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都城——唐代长安城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剖析了自西周镐京、秦汉长安,经隋唐,直至五代及宋代长安(镐京)遗址的城市形态、防御体系、空间布局及其社会功能演变。全书共分三卷,翔实考证了这座千年古都从规划之初的理想蓝图,到鼎盛时期的盛世气象,再到最终衰落与消亡的历史轨迹。 本书的撰写历时十余年,汇集了对《周礼·考工记》的经典阐释、历代官方志书记载的交叉比对,以及近四十年来对唐长安城遗址,特别是大明宫、未央宫、曲江池遗址群的最新考古发现进行深度整合分析的成果。它不仅是对一座都城的地理考察,更是对中国古代王朝政治权力运作、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文化辐射力的立体解读。 --- 第一卷:奠基与规划——礼制空间下的理想国度 (约500字) 第一卷着重探讨了长安城从选址到初始规划的宏大叙事。 本书首先追溯了关中地区自周代以来的建都传统,重点解析了秦汉长安城的早期格局。通过对汉长安城(西京)宫城、皇城、外郭城的测绘对比,本书首次提出了汉代城市规划中“天人合一”思想在具体尺度上的体现。 核心部分聚焦于隋唐长安城的奠基。作者细致梳理了宇文恺在隋开皇二年主持规划时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其如何突破前代的局限,构建出前所未有的宏伟格局。书中详细描绘了“井田制”在城市规划中的抽象化应用,通过对唐长安城九宫格结构、中轴线确立、以及三百零六坊的精确划分进行复原性研究,揭示了皇权至上理念是如何通过物理空间得以固化和展示的。 本卷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传统的文献研究与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精确计算了唐代长安城坊、街、门道的面积比例,并以此推演了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粮食供应线索以及防御体系的合理性。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其秩序感是如何从一张完美的蓝图开始构建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朱雀大街的详尽分析,不仅是道路的复原,更是对唐代“南面朝天”政治仪式的空间投射。 --- 第二卷:盛世与秩序——坊市制度下的生活图景 (约500字) 第二卷将目光从宏观的城市骨架转向微观的社会肌理,深入剖析了唐代坊市制度对市民生活的全方位控制与影响。 坊市制度是唐代长安城最核心的社会管理特征。本书通过对唐代法律、笔记小说,以及考古中发现的坊墙、坊门、里正职事等物证的综合分析,细致描摹了唐代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定时开闭的坊门如何限定了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坊”与“市”的功能分离如何塑造了初唐至中唐的经济格局? 本卷特别开辟章节,详细考察了东市和西市的商业生态。通过对出土陶器、钱币、以及中亚、波斯贸易遗物的分析,生动再现了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繁荣景象。我们得以了解胡商的聚居情况、丝绸之路带来的物质文化冲击,以及唐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税收和监管机制。 此外,书中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描述也极为详尽,包括水利系统(如曲江、清明渠)的工程学成就,寺院、道观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与权力,以及“里正”制度下基层治理的运作细节。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还原,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盛唐气象下的秩序之美与等级之严。 --- 第三卷:衰变与遗存——千年历史的地理烙印 (约500字) 第三卷探讨了长安城的历史转折点及其留给后世的地理遗产。 本书对安史之乱后,长安城所经历的破坏、重建与最终衰落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藩镇割据对城市防御体系的瓦解作用,以及黄巢起义对城市物理结构的毁灭性打击。随着政治中心向东转移,长安城如何逐渐失去了其作为“天子脚下”的核心功能,转变为一个普通区域性城市,是本卷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五代、宋代遗址的考古对比,本书清晰展示了城市边界的收缩和功能重心的转移。唐代宽阔的里坊被侵占、宫殿区被废弃,城市空间从宏大的规划走向无序的散漫。 最富启发性的是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历史记忆与现代西安的关联性研究。作者运用遥感技术和地层学方法,确定了唐长安城遗址与今日西安城区的空间叠加关系,解释了为何今天的西安城墙并非完全对应唐代的轮廓,以及隐藏在现代城市肌理下的古代街道走向。本书通过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梳理,论证了长安城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塑造现代中国西北地区文化认同和城市精神的重要地理符号。 《古都遗韵》是一部严谨、资料丰富、视阈开阔的学术力作,对于所有对中国古代史、城市规划史、以及世界古典文明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很多工具书用着用着就束之高阁了,但这一本,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把它放在案头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查找工具,更像是一个温和的“语言陪练”。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无聊地随便翻开一页,随机挑选一个词语来阅读和品味。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远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词汇学习转化成了一种带有探索乐趣的体验。比如,有些成语的解释中会引用到一小段经典的诗词或散文片段作为佐证,这些片段的选取往往极其精妙,不仅解释了词义,还为那个成语增添了一层美学光泽。这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惊喜,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或感叹于古人的智慧。这种设计使得工具书的使用过程变得主动且愉悦,而不是被动地应付任务。它有效地打破了查阅工具书的“功利性”障碍,让学习本身成为了目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常常被一些生僻的、古奥的成语绊住脚步,网络搜索的结果往往是零散且碎片化的,时而弹出广告,时而引用来源模糊的解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当你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成语时,你可以放心地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查阅。它的收录范围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考量,既覆盖了日常交流中最高频的表达,也适当地兼顾了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经典表达。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后的结构安排,例如对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标注,这极大地拓展了我词汇的广度。当你在查找一个成语时,顺便就能看到与之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批词汇,这简直是构建个人语言体系的捷径。这种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远比随机的碎片信息更有助于记忆和内化。它提供了一种完整且经过时间检验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堆未经整理的零散数据点,这对于构建扎实的中文功底至关重要。

评分

这部工具书的排版和装帧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那些厚重得让人望而却步的传统大部头,这个“缩印本”的体量控制得恰到好处。首先从触感上来说,它拿在手里分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对手腕造成太大的负担,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成语的学习者或者文字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不像一些廉价印刷品那样容易反光或者透墨,即便是面对室内的普通照明,字迹也显得清晰锐利,对比度极佳。更值得称道的是,编辑团队在“缩印”的过程中,似乎没有在清晰度和信息密度之间做出任何妥协。字体虽然缩小了,但字号的选择和行距的调整都非常科学,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度。我特别留意了排版中对例句和解释部分的区分,通过细微的字体加粗或者斜体处理,信息层级感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这使得查找和阅读效率大大提升,避免了在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产生的阅读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每一次的“取用”都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它的外壳设计也透露着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拿在手边,总能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仿佛这位老朋友随时准备好提供最精准的帮助。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在检索效率上的表现是令人信服的。尽管是缩印本,但其索引系统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我测试了几次,无论是通过首字拼音索引还是笔画索引,定位到目标词汇的速度都非常快。特别是当面对那些只有一个常见字的复杂成语时,它的多重检索路径设计避免了陷入“找不到”的困境。而且,我留意到对于一些同音异形或者形近的成语,它在索引部分就进行了必要的区分或提示,这在输入法时代依然有效,因为我们的大脑有时会依赖视觉记忆来回忆词汇。这种在细节之处体现出的对用户体验的尊重,才是专业工具书与普通参考资料拉开差距的地方。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我写作时停下来查阅的频率,使得思路可以更顺畅地流淌,这对于任何需要长时间进行文字创作的人来说,其时间成本上的节省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真正做到了“需要时,它就在那里,清晰而准确”。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成语的掌握一直停留在“似曾相识”的尴尬阶段,很多时候能认出字,却抓不住那个地道的“神韵”。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面意思罗列,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成语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历史语境。我发现,它在解释一些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时,叙述得既简洁又完整,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生硬感。例如,某个涉及到古代官职的成语,它不仅解释了成语的现代用法,还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那个官职的背景,这使得理解成语的引申义变得水到渠成。更棒的是,它似乎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误用或者在不同时代有微妙变化的成语。针对这些“高危”成语,它会特意加入“辨析”或“易混淆用法提示”,这对我这种经常在写作中小心翼翼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了这个成语”,而是“理解了如何得体地使用这个成语”,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是任何网络搜索都难以替代的深度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