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所有病人有半数不能正确服药,缺乏安全 合理用药的技能和知识是不正确使用药物的首要原因 ,而开展药物方面的大众教育是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的 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药学会组编,钟南山主编的《全 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用药有道)》主要向公众介绍一 些用药的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增强安全合理用药的意 识,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该书内容简明扼要、通俗 易懂,对一些医学概念和知识,通过“相关链接”等 小版块进行讲解,并配有精美的图片。
第一章 了解药物的ABC
导读
谁能不吃药?
不开处方能买到药吗?
为何有些药品要被严加管理?
你知道药品必须要有“准生证”和“生日”吗?
药品过了有效期还能使用吗?
买药如何防“李鬼”?
有些药为什么要“首剂加倍”?
网络上的药品我们可以放心买吗?
到药店买药应注意什么?
药师调配药品已经过“四查十对”,患者还用核对吗?
旅游需备哪些药品?
补充维生素多多益善吗?
激素类外用药,能随意用吗?
停药后病情为何会“反跳”?
用了抗生素为什么会腹泻?
用了利福平尿色变红,是不是“血尿”?
哪些药可使大便颜色改变?
第二章 学会正确用药
导读
什么是合理用药?
患者有必要读懂药品说明书吗?
一药为何有多种名称?
看到“慎用、忌用、禁用”干脆不用了对不对?
如何从名称中识别感冒药成分?
自我药疗为何要有“六项注意”?
能用铁锅煎煮**吗?
服用**汤剂有哪些讲究?
不同剂型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颗粒剂有哪些特点?
如何从外观识别糖浆剂的质量?
同样是片剂,为什么服法不同?
滴眼剂如何保存?
什么是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
就医时,患者该向医生提供哪些情况?
哪些药物服后要多喝水?
哪些药物服后宜立即饮水200毫升?
服用哪些药物不宜多喝水?
哪些药物不宜用热水送服?
哪些药物不宜嚼碎?
服药也需讲姿势吗?
您了解用药依从性吗?
如何正确使用眼膏剂?
如何正确使用阴道片?
什么样的剂型适合婴幼儿?
哪些药需要嚼碎服?
如何正确使用口含片?
如何正确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哪些药在服药过程中不能骤停?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引用资料和数据支撑方面的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所谓的“健康指南”都是建立在零星的轶事或者过时的研究基础上的。但这本书明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梳理和核对最新的医学进展。在讨论到某些慢性病的预防策略时,它清晰地标注了研究的出处和样本量,虽然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显得有些“学术腔”,但我恰恰是从这一点看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责任感。我特别去查阅了其中几处引用的原始文献,发现书中的解读非常忠实于原文,没有任何夸大或误导。这种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让这本书在众多“速成秘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可以被信赖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个体差异”的强调上。我们都被灌输过“标准健康食谱”或者“最佳作息时间”的概念,但这本书却花了很大篇幅去解释,为什么同一种方法对甲有效,对乙却可能无效。它深入探讨了基因、环境和年龄对人体反应的塑造作用,成功地打破了“一刀切”的健康迷思。读完后,我不再盲目地跟随那些网络上的“大神”推荐,而是学会了倾听我身体发出的独特信号。书中提供了一系列“个性化调整”的思路,比如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分类法)来微调日常的运动强度和食物摄入比例。这种尊重个体独特性、鼓励自我探索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真正实现了“全民健康”的理念,因为它告诉我们:最好的健康方案,永远是你自己根据科学指导定制出来的那个。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但奇妙的是,它却意外地有效。装帧设计很朴素,封面设计也谈不上有什么吸引力,初看之下,很容易被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淹没。但这可能正是它“内容为王”的一种体现吧。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那种“深度挖掘”的逻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和病因,而是像一个耐心的侦探一样,层层剥开问题的表象,深入到细胞层面,再用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重新包装起来。比如讲到免疫系统时,它没有堆砌一堆免疫球蛋白之类的术语,而是用了一个“城市保卫队”的比喻,清晰地描绘了不同“队员”的职责和协作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理科背景不强的人也能跟上思路。看完后,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的肤浅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真没抱多大期望。毕竟现在市面上“健康”相关的书籍简直是泛滥成灾,大多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养生秘诀,要么就是夸大其词的“包治百病”的宣传口号。但翻开这本《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后,我立刻被它那种务实的态度吸引住了。它没有一味地鼓吹某种神奇的草药或者运动,而是回归到了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常识层面。比如,它对日常饮食中微量元素的介绍,那种细致入微的程度,让我这个自诩有点健康意识的人都感到汗颜。我以前总觉得多吃蔬菜水果就万事大吉了,但书中对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保留程度的影响的剖析,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生理机制时,总能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不会让人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完第一部分,我就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年里对“健康”的理解,发现自己很多习惯都是基于道听途说,而不是科学依据。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把“科学”变得“可亲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亚健康”状态的描述,那种精准度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有点累”,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正常现象,但书中列举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比如轻微的消化不良、莫名其妙的失眠、以及偶尔的心悸——组合起来,竟然构成了一幅清晰的“身体预警图”。作者非常谨慎地避免了“诊断”这个词,而是提供了大量自我监测和调整的工具和思路。我试着按照书里建议的“生活日志”记录了整整一周,记录的不是吃了什么,而是身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能量水平和情绪波动,对比书中的对照表,我才赫然发现,我长期以来对睡眠质量的严重低估,是如何拖垮我整体机能的。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