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 | ||
| 定价 | 35.00 |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1985-10-1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张伯臾 主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98 | |
| 字数 | 468000 | |
| ISBN编码 | 9787532302260 | |
暂无相关内容,请您谅解
最近入手了一本中医内科学的教材,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但一直对中医的神奇疗效颇感兴趣。这本书的装帧很扎实,封面设计也比较稳重,一看就知道是严谨的学术著作。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涵盖了内科的各个常见病症,从外感到内伤,从脏腑病变到杂病,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虽然有些术语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比较晦涩,但通过细细品读,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每一章节的开头似乎都对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逐步深入到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喘证”和“心悸”的章节,试图理解中医是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析这些复杂病症的。虽然我无法完全消化其中的专业知识,但教材中严谨的逻辑和条理清晰的论述,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理论体系的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知识的书籍。朋友推荐了这本《中医内科学》,果然名不虚传。教材的结构清晰,从基础理论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内科的各种常见病。我特别欣赏教材中对每个病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不少经典的辨证论治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精彩,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虽然有些篇章的内容略显深奥,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大门。
评分说实话,拿起这本《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量给镇住了。作为一名正在备考的医学生,这绝对是我案头的重头戏。教材的编排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病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尤其喜欢它在论述每个病证时,都会详细介绍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方剂、针灸、推拿等,这种全方位的阐述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一个病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教材中穿插的一些经典医案,更是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古今名医是如何运用中医智慧,妙手回春的。我最近在复习“痿证”,教材里对病因病机的分析非常到位,结合了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让我对这个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内容很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可以预见,这本书一定会是我未来临床实践的宝贵财富。
评分最近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手头正好有这本教材,拿到后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了。教材的语言虽然偏向学术化,但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恰恰是所需的严谨和精确。我个人比较喜欢教材在介绍每个病证时,都会清晰地列出其“证候分型”,并且针对每种证型都给出了详细的“辨证要点”和“治法方药”。这种细致的区分,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区分相似的病证,从而进行更精准的治疗。比如在学习“泄泻”时,教材对风寒泄、湿热泄、脾虚泄等不同证型的区分,以及对应的治疗原则,都讲解得非常清楚。尽管有些方剂的配伍我还需要反复记忆和理解,但教材提供的系统性知识框架,确实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最近在用这本《中医内科学》教材学习。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各个主要病种,从感冒、咳嗽到内科杂病,应有尽有。我最看重的是教材在讲解每个病证时,都会非常详细地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这种严谨的论述,对于我们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而且,教材中对每个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等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有时还会配以经典医案进行佐证,这极大地帮助了我对复杂方剂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这本书的体量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但我相信,通过认真学习,一定能够掌握扎实的中医内科学知识,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