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系统组成与业务
定价:28.00元
作者:刘劲松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11133314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自成体系,涵盖除手机终端外的3G系统的所有主要部分
主要参照TD—SCDMA系统,同时兼顾WCDMA和CDMA2000系统
涉猎了3G技术各分支的**进展,从技术角度做到了承前启后
针对3G技术涉及的主流业务平台,逐一进行剖析和解读
内容提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是目前通信行业的焦点与热点之一。本书介绍了3G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结构的原理,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系统概述,无线网络控制器,基站的组成和架构,核心网概述及其中的电路域、分组域,以及3G技术涉及的主流业务和业务平台(如多媒体消息、WAP、PoC、流媒体)等。
本书结构安排合理、逻辑性强,强调业内术语的同时,兼顾初级读者,通俗易懂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类或计算机类相关技术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劲松,男,十余年电子通信行业技术经验,涉及开发、测试、质量保证及理论教学等方面,先后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朗讯亚太研发中心等通信企业作为研发骨干参与多项技术研发工作,并曾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完成的软件曾获全国比赛一等奖。己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4部。美国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美国通信协会会员。
文摘
序言
从技术手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系统组件的相互作用和接口定义的清晰度上,表现得令人失望。我试图查找关于 RNC(无线网络控制器)与 Node B 之间控制面和用户面信令的交互流程,或是 HSDPA 的快速重传机制在物理层和 MAC 层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但书中对这些底层协议栈细节的描述,要么过于简略,要么就是引用了模糊不清的术语,根本无法指导技术人员进行实际的网络排障或优化工作。一个好的系统组成描述应当像精密的机械图纸,清晰地标示出每一个部件的功能、连接点以及数据流动的路径。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泛泛而谈的旅游指南,指出了有哪些“景点”(组件),但完全没有提供地图或交通指南,使得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这个“系统”是如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转起来的。
评分我带着对高速数据业务承载能力的期待来阅读此书,希望能了解 MME、SGW、PGW 这些核心网元在支撑 VoLTE 或视频流服务时的具体部署策略和性能指标。然而,这本书对于“业务”的描述,更多地停留在了 2.5G/2.75G 时代遗留的 GPRS/EDGE 业务升级的概念上,比如彩信(MMS)和WAP 浏览的改进。对于真正的 IP 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引入,以及它如何为 3G 带来革命性的语音和数据融合体验,该书的着墨点显得极其微弱且模糊。我寻找的是关于 QoS 保证机制在不同业务类别(如 CBR, UBR, ABR)中的具体实现细节,以及如何通过策略和计费规则(PCRF/PCC)来精细化管理带宽资源。遗憾的是,这些关于“如何管理和提供高质量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书中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整本书的业务部分显得空洞且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深度,给我的感觉是针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市场推广材料,而不是一本严肃的技术参考书。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资源受限的频段内,通过智能天线技术或波束赋形来提高频谱效率,这本应是 3G 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此外,在网络安全方面,关于 3G 认证和加密机制(如 USIM/ISIM 的使用)的探讨也过于肤浅。我希望能看到更详尽的关于空口接口安全性的分析,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面。这本书对这些前沿且关键的“系统组成”要素几乎避而不谈,更多的是在重复一些早已被业界广泛接受的基本概念,例如“高速上网”的概念被反复提及,但却没有深入阐释支撑这一概念所需的硬件、软件和算法的集成难度。总而言之,它未能提供我所期待的,关于 3G 作为一个复杂工程系统所需具备的全面且深入的技术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3G系统组成与业务》,但读完之后,我感觉我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原本是期待深入了解 WCDMA 网络的架构细节、基站如何协同工作、信道编码的复杂性,或者是在不同网络阶段(如 R4/R5)的演进路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市场分析和一些非常基础的业务介绍,这与书名所暗示的深度技术探讨大相径庭。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描述 3G 在 2G 基础上的优势,如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延迟,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些优势的底层技术,比如 HSPA 的调度算法或是智能网(IN)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却几乎没有触及。我寻找的那些关于射频单元(RRU)、基带处理单元(BBU)之间接口协议的细节,以及如何进行网络优化和容量规划的实用案例,统统没有找到。相反,我读到的是一些关于移动互联网早期应用趋势的探讨,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理解“系统组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知识上的落差。这种内容的错位,让我对这本书的定位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市场营销人员的入门读物,而非工程师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行文风格,给我一种非常陈旧和教科书式的感觉,完全没有捕捉到 3G 时代那种技术快速迭代的脉搏。我原本期望看到的是对 UMTS 核心网(EPC 前身)与传统电路交换网络的融合挑战的深刻剖析,或是对 IP 承载网(Backhaul)如何适应高速数据业务的演进路径的详细论述。然而,书中的论述停留在非常表层的描述上,似乎作者只是在罗列已有的标准特性,而缺乏批判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见解。比如,在讨论切换(Handover)机制时,它只是简单地提及了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概念,却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在高速移动场景下,切换失败率对用户体验的实际影响,以及业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优化工作。对于一个希望掌握系统“组成”的读者来说,我需要的是那些隐藏在规范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权衡取舍,而不是这些浮于表面的定义。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上世纪末的技术文档摘要,缺乏时代感和实战经验的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