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 |
| 作者 | 田吉顺 |
| 定价 | 36.0元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ISBN | 9787555216247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150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医生到底是怎么想的? 没问两句就让你去做一堆检查 你跟XX一样的病,为什么他吃药你开刀 只是想了解一下,医生却让你住院 你排了N天队想住院,医生却迟迟不开单 …… 本书从一个产科医生的角度,告诉读者,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医生在看病时的诊断逻辑是什么,怎么判断病情,怎么决定使用什么药物,用哪些医疗手段。 精彩讲故事,明白说科普。产科男医生教我们识别常见的过度医疗陷阱,用案例阐述怎样和医生沟通病情有效。 |
| 作者简介 | |
| 田吉顺,身经百战的妇产科男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编号:110330000006611 中文互联网档医生谈话类播客“太医来了”主持人。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学会主办的官方杂志上发表临床学术论文。长期致力于网络医学科普工作,是知乎网健康与医学领域佳答题者,拥有粉丝近40万;并在多家网络平台开设医学科普专栏,文章多次被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刊载,并接受《大众健康》专访。 著有《行医者说——知乎田吉顺自选集》《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听*会讲故事的产科男医生说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 误诊、过度医疗,你可能已经遇上了! 验血、抓药、X光、住院、开刀、化疗 医生到底是怎么判断的 本书告诉你: 医生看病时的逻辑和真实想法 怎样和医生沟通*有效 打针吃药,验血验尿,住院开刀……其实,医生所进行的每一个医疗活动,做出的每一个医疗决策,都是有其依据的。这本书将通俗地介绍,医生到底是怎么做出一系列医疗决定的,这中间的逻辑是什么。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中,每篇都先以一个小故事开篇,引出问题,然后展开通俗、有趣的解释,同时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使读者能够理解医生的一些做法,更有效地和医生沟通。 |
| 文摘 | |
| 医生看病不是修电脑 曾经看到网络上有人调侃说,我电脑坏了,找人修电脑,如果没有修好,我可以不给钱,再找一家能修好的;但是看病就不一样了,就算医生没有给我治好病,也照样要收我的医疗费。 乍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医生提供的是医疗服务,病没治好,怎么能收钱呢? 但是仔细再想想,就有问题了——类比的有问题。 之所以觉得电脑没修好你拒绝付费,是因为你认为电脑应该肯定能被修好,即使换再多的配件,也应该能修好。而你之所以认为电脑肯定能被修好,是因为,电脑是人造出来的,就应该知道它的原理,所以它就肯定能被人修好。 这时候,你就看出问题来了。不是说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吗,那么,只有你找上帝看病,他没有给你治好病,你才可以拒绝付费。 而如果你是找医生看病,医生是人,不是上帝,那么就不应该相当于找人修电脑,而应该相当于一台电脑找另一台电脑来帮忙修电脑,那就不能保证修好了。但是,不管修没修好,都费电啊,你得付电钱! 上面的只是些玩笑话,但是却说明了问题。病人来看病的时候,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希望我身体出的故障,来到医生这样的维修人员这里,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对症,药到病除。再不济,多换个配件,做个手术嘛,但应该是能治好的。 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医生不像电脑维修人员那样,非常清楚的了解电脑内部的各种原件,了解电脑运行的各种原理——毕竟,上帝他老人家,在造人的时候,没有随手记一本人体构造及使用手册出来,更没有向医生发放人体维修指南这样的秘笈。所以,不要说修理了,就连能不能发现毛病出在哪,可能都是件难事儿呢! 疾病是怎么诊断的 还是拿修电脑来类比。电脑出了故障,找人来修,总要先发现是哪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这在医学上,就是做出诊断。 要说做诊断,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内科医生,他的价值体现可能就在一个诊断上——你总要先明确问题了,才能谈下一步的处理。 疾病的诊断,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感觉到什么不舒服,或者体检的时候查出了什么问题,然后就把这个不舒服诊断为疾病了。比方说高血压,诊断起来说容易很容易,正常人血压是这么高,你比正常人高,你就是高血压了。但是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因为正常人平时血压也会有波动,不可能一个人一辈子只维持在一个血压上面,那到底血压多高是正常呢?又要高出多少才算是高呢?这就需要医生们研究血压波动的机制,并且统计正常人的血压值,还要规定如何测量血压的方法,然后划定一个值,高于这个值的就诊断为高血压。 在诊断的时候,除了这样直接对症状诊断,更多的还是想明确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要知道这个病是什么,好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病,这就是病因学。当你能明确病因的时候,就能够了解这个疾病的本质了,就可以寻找针对病因的治疗,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所以,病因学诊断应该是好的诊断。 比方说肺结核,它指明了起病的器官,疾病的性质(炎症),更重要的是,它点名了炎症的病原体,是结核菌。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用抗结核药物就能治病。 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疾病要想得到病因学诊断是很困难的,很多疾病,或者说大多数疾病的病因,现在压根还不知道呢,怎么获得病因诊断?于是退一步,能获得病理学诊断也是不错的,至少比只是大体的了解一点不正常要精细的多。比方说很多的恶性肿瘤,要确诊,都是要靠病理结果,要么是手术切除的标本,要么是取的活检标本。而这个诊断的标准,对病理学的镜下表现都有严格的要求,比方说显微镜下的细胞是什么样的,细胞核有多大,都有严格标准,来作为大家的诊断依据。 但是有些疾病的起病过程还是很长的,疾病所处的时期不同,结局和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大家又会给疾病诊断上在加一个分期诊断。比方说上面说的癌症,只是知道一个癌症还不够,到底是到了哪一期了,也很重要,所以还有个分期诊断。多数肿瘤分期诊断一般是按照TNM分期,就是根据肿瘤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端转移情况来分期。因为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是否淋巴转移或者远端转移,对肿瘤终的结局影响很大,所以大家就根据这些方面,来细分不同期别。 前面提到的这些诊断,都还算是比较明确的。而实际当中,还有很多疾病,既找不到病因,又没有病理,而且病人不正常的地方有太多(不局限于一个脏器或者一个系统),这时候就比较麻烦了。 这里先解释一个“一元论”的概念。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不管病人的临床表现有几个,比方说这个病人同时有头疼、肚子疼、发烧等等,虽然临床表现很多,但都尽量用一种疾病来解释。你不能说头疼是头的诊断,肚子疼是肚子的诊断,发烧又是发烧的诊断。而是希望用一种疾病诊断,比方说是不是某种寄生虫的多脏器表现,来终解决问题。这是临床诊断的一个常用原则,在第四章中会有详细解释,这里就先不多说了。 像前面说的,临床表现好多异常,我们又希望能用一元论来解释问题,这怎么诊断?典型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西方有句话叫lupus can do everything。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都可以临床表现,又没有搞清楚病因是什么。于是大家决定,在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里的11项,符合4项或者更多的就能诊断。这也是临床上一些“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所以你看,诊断也是一门学问。在很多内科医生眼里,很多诊断都很有点寻找线索破案的味道。医生总是不满足于症状上的诊断,因为这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强,而更希望能获得病因学的诊断。但病因学诊断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很多人可能就是因为发了几天低烧,就被医生收进去住院了,住了好几天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到头来,究竟为什么发烧,医生可能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那为什么病因这么难获得呢? |
| 序言 | |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疾病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原本以为医学书籍总是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您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解释得深入浅出,让人茅塞顿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剖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和治疗方案,而是深入挖掘了形成这些疾病背后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乃至心理状态的微妙联系。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治病”,更是如何“防病”——那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管理理念,才是现代人真正需要的。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饮食和作息,发现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小毛病”,其实都潜藏着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是任何一本纯粹的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身健康抱有好奇心和责任感的朋友们,它更像是一本贴心的健康指南,而不是冰冷的医学报告。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极为敏感的读者,很多科普读物在描述病理变化时,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会牺牲掉重要的细节,导致信息失真。然而,这本书在保持易读性的同时,对关键的生理细节把握得非常精准。比如,在讲解免疫系统如何被慢性炎症悄悄“腐蚀”的过程中,作者对细胞因子、白细胞迁移等过程的描述,既保证了科学的准确性,又通过生动的比喻,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微观世界的动态图景。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立刻将这些知识与日常的干预措施联系起来。例如,提到B细胞和T细胞的失衡,紧接着就会分析哪种食物或哪种放松技巧能间接支持免疫细胞的健康运作。这种“知其所以然”到“知其如何行”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飙升。它不像那种只有理论的“哑巴书”,而是真正能指导行动的“活字典”。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切入角度非常巧妙,它完全没有落入那种“我告诉你所有疾病的真相”的傲慢姿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探讨式的语气。它不是在宣判病情的“死刑”,而是在引导读者参与到自身的康复过程中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个体化治疗”的论述,书中反复强调,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即便是面对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也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案。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细致的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人文关怀。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分析,它没有急于给出快速见效的“特效药”,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探索能量失衡的真正源头,比如睡眠质量、情绪负荷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等等。这种抽丝剥茧的探究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它让人感觉到,医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病的器官,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故事的“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疾病的意义”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观念里,疾病是需要被消除的敌人,是生命中的一个污点。但是,这本书似乎在暗示,很多时候,身体的某些反应(比如发烧、疼痛,甚至是某些慢性症状)其实是身体在努力寻找平衡的一种极端表达,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最强烈的求救信号。作者引导我们去倾听这些“噪音”,去理解这些症状背后的深层需求,而不是急于用药物去“压制”它们。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我读完后,对“病痛”的态度变得更加平和而富有洞察力。我不再将它视为纯粹的折磨,而是将其视为身体为我指出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内在矛盾点。这种心态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治疗”。对于那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总觉得身体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宽容、更具同情心的视角来面对自己的健康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富有层次感的。起初,我以为它会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医疗领域,但随着翻阅,我发现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中医的整体观、西医的精准诊断和现代营养学的最新发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论述显得格外立体和全面。比如,当讨论到消化系统的问题时,它能同时引用最新的肠道菌群研究,回顾经典的中医脾胃理论,甚至还会提到压力管理对胃酸分泌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也让我对“看病”这件事有了更宏观的理解: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因果替换。其中穿插的几个真实病例的分析更是精彩绝伦,那些案例的描述细致入微,从患者初期的困惑、误诊的经历,到最终找到正确方向的转折点,读起来跌宕起伏,充满了人性的真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