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第3版)/培文书系心理学系列(影印本)
定价:53.00元
作者:(美)瓦伊特(Viney,W.)等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3010736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描述了心理学从远古到20世纪末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对有助于心理学发展的智识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批判和鉴赏能力。在依据传统的方式探求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同时,对其中技术发展这一关键角色进行了强调,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建立于一系列人体主义改革运动的背景中。
目录
前言
章 历史研究:一些问题
第2章 哲学上的问题
第3章 先哲们的思考
第4章 罗马时期和中世纪
第5章 文艺复兴
第6章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实用主义
第7章 理性主义
第8章 机械主义和定量研究
第9章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改革
0章 心理物理法和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章 形成后的发展
2章 机能主义
3章 行为主义
4章 其他行为主义心理学
5章 格式塔心理学
6章 精神分析
7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结语 20世纪末心理学的发展
术语表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发现之旅”。我原以为“心理学史”的内容会偏向于枯燥的梳理和罗列,但《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却以一种非常“立体”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作者瓦伊特博士非常巧妙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让每一个心理学思想的出现,都变得有迹可循,有根有据。他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为什么”。比如,他会详细地分析,在某个特定时期,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是如何在心理学中演变成不同研究取向的;或者,在科学革命的大背景下,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如何为后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灵感的。这种“追根溯源”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关系时,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他会展示,早期的构造主义是如何被机能主义所批判和超越的,而行为主义的出现,又是对内省法的直接回应,而人本主义的兴起,又是对前两种学派某些局限性的反思。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点集合。书中对于某些重要人物的学术争论的细致描绘,也让我看到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演进,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
评分这本《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时代体验”。作者瓦伊特博士在处理心理学史时,并没有将它仅仅看作是一系列理论的集合,而是将它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去解读。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科学探索的方向以及哲学思想的演变,然后细致地展示了这些外部因素是如何渗透和影响了心理学家的思考。比如,当我们读到关于格式塔心理学时,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口号上,而是会深入探讨当时艺术、设计领域对整体性和形式的强调,以及科学界对物理学中场论的关注,这些都被巧妙地联系起来,解释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不同学派的兴衰时,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他让我们理解,某些理论的盛行,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社会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和解答的需求息息相关。例如,在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行为主义对可控性、预测性和行为矫正的强调,使其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而书中对精神分析的阐释,更是让我看到,在那个时代,社会对内心冲突、潜意识和个体经历的关注是如何催生了如此深刻的理论。这种“大历史观”下的心理学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深刻和有价值。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需要仔细辨认方向。瓦伊特博士在处理心理学史的时候,并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非常注重“观点”和“背景”的结合。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甚至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家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向的。举个例子,当我们谈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时,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潜意识”、“梦境解析”这些概念上,而是会深入分析维多利亚时代压抑的社会氛围,当时人们对性与生殖的禁忌,以及科学与宗教在当时社会的张力,这些都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对精神分析兴起的阐释中。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并非诞生于真空中,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不会一边倒地支持某个学派,而是会呈现不同观点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扮演的角色。比如,关于人本主义的崛起,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其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思潮”定位,还会追溯其哲学根源,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以及当时社会对个体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日益增长的关注。这让我明白,心理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不断的对话、反思和修正,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终于算是啃下来了。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个书名给吸引住了,总觉得“心理学史”这个主题总该是一本按时间线索梳理,然后把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关键理论点罗列清晰的“工具书”。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考古”,作者瓦伊特博士没有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试图去还原那个时代的心灵图景,去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为什么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那些想法。比如说,关于冯特,我以前的印象就是一个“实验心理学之父”,但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所处的时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他当时所面对的挑战。作者会详细地描述当时科学研究的手段有多么局限,社会对心理学这个新兴学科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有血有肉”的讲述方式,让我觉得那些曾经只是名字和理论的人物,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他们的思想也因此有了更深的根基。而且,这本书在梳理各个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时,也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批判,而不是将它们孤立地看待。比如,行为主义的兴起,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其核心观点,还深入分析了它对早期的内省心理学的反思和超越,以及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为何会成为主流。这种梳理让我对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某些理论会消失,而另一些会持续演变。
评分我得承认,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抱着的是一种“知识储备”的心态,想着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历史,对未来的学习会有帮助。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作者瓦伊特博士没有把心理学史写成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将其处理成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传记”。他不仅仅介绍了各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花了大量笔墨去剖析这些理论诞生的“土壤”——当时的社会环境、哲学思潮、科学技术乃至政治格局。例如,在介绍行为主义的兴起时,作者详细描绘了20世纪初科学主义的盛行,人们对客观、可测量事物的追求,以及教育和社会改革对行为塑造的重视。他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华生会强调“我能把任何人塑造成任何职业的人”,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价值观的体现。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分析各个学派时,总是能抓住其核心的“哲学基石”和“方法论困境”。他不会回避理论的争议点,反而会深入探讨,比如,内省法的问题、精神分析的不可证伪性、行为主义的还原论倾向等等。这种深刻的剖析,让我对各个学派的优劣有了更辩证的认识,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去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各种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