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沈琼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9235410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系统整理汇编了五年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的文件,理清传统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说明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内生动力,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新型职业农民要具有与现代农业匹配的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持续经营能力,为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提出了易于比较、可以量化的指标。然后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到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扶持政策等内容说明了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实证部分研究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选择提供依据。介绍了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经验,以便借鉴。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节 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
第二章 劳动力转移中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成
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数据分析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动力
第三章 粮食生产、适度规模与新型职业农民产生
节 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争论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总体安排
第二节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第三节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人力资本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节 农村人力资本情况
第二节 模型设定
第三节 数据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匹配性分析
节 研究依据
第二节 理论框架
第三节 数据的调研与分析
第四节 模型设计与结果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分析
节 模型设计
第二节 变量说明
第三节 变量描述
第四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八章 发达国家与国内典型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
节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三节 陕西省凤翔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四节 浙江省湖州农民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五节 河南省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六节 陕西省西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七节 福建省龙岩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八节 山东省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九章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议
节 优化培育环境
第二节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第三节 加强认定管理
第四节 加大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2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附录3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方案》
附录4 2013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5 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
附录6 2015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附录7 2016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附录8 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附录9 对十二届全国五次会议第3625号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的答复
附录10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作者介绍
沈琼,女,1975年9月生,河南信阳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现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丰要研究方向:粮食经济、农业经营组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省级项目八项,获得省级奖项六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绪论
节 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
第二章 劳动力转移中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成
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数据分析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动力
第三章 粮食生产、适度规模与新型职业农民产生
节 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争论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总体安排
第二节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第三节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人力资本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节 农村人力资本情况
第二节 模型设定
第三节 数据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匹配性分析
节 研究依据
第二节 理论框架
第三节 数据的调研与分析
第四节 模型设计与结果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分析
节 模型设计
第二节 变量说明
第三节 变量描述
第四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八章 发达国家与国内典型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
节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三节 陕西省凤翔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四节 浙江省湖州农民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五节 河南省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六节 陕西省西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七节 福建省龙岩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八节 山东省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九章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议
节 优化培育环境
第二节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第三节 加强认定管理
第四节 加大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2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附录3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方案》
附录4 2013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5 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
附录6 2015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附录7 2016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附录8 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附录9 对十二届全国五次会议第3625号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的答复
附录10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以绿色为主调,象征着农业的生机与活力,上面印着书名“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和出版社信息,字体清晰,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被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吸引了——“新型职业农民”,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中国农业的未来图景,也好奇究竟是如何“培育”这些未来的农业建设者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外观和初步了解到的信息,就足以勾起我的阅读兴趣。我期待在书中能看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培养模式以及他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的农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如何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职业农民队伍,是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切中了这一时代命题,我相信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探讨这个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让我感到非常贴切和及时。当前,中国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的水平。传统的农民形象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现代农业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具备市场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重大议题的深入探索,我很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国家在推动这一进程中的具体政策、实践经验以及遇到的挑战。尤其是我对“研究”二字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我希望它能揭示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画像,包括他们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技能构成以及创业意愿等,并分析培养他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比如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政策支持的力度等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厚重感和专业性,书名“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本深度探讨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著作。我尤其看重“研究”二字,它意味着书中会包含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分析,而非简单的观点陈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现状的分析,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特征、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很好奇,不同地区的农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是否有着不同的路径和侧重点?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或者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涉农企业以及农民自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从而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清晰的逻辑结构。虽然我还没有细读每一个章节,但目录的编排就足以看出作者在选题上的用心。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分析,到微观的案例研究,再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都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我个人特别关注关于“培育研究”的部分,这表明本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我迫切想了解,在中国的广袤农村,究竟有哪些创新的培训模式正在涌现?有哪些优秀的职业农民案例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是如何克服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实现自身价值的?这本书能否为正在从事或计划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也期待看到对新型职业农民市场需求的分析,以及他们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壮大。
评分这本书以“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为题,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前沿性和重要性。在当前中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当前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包括他们的构成、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方面,并对现有的培育体系进行评估,找出其中的不足和优势。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培育模式和策略,例如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渠道、如何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和认定体系建设等等。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政策支持、市场对接、社会保障等内容感兴趣,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和推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份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