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高扩展性IP融合网络服务质量协调保证机制
定价:68.00元
作者:杨强, 王滨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532538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阐述目前国际上关注的**相关研究热点和该领域的**动向,研究意义重大。
书中提出的技术理论具有创新性,目前市场上尚无该方向的书籍出版。
内容全面涵盖和阐述相关前沿技术和成果,探讨相关研究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法。并详细阐述大规模网络中可部署的具有高扩展性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和理论。
**的结合具体项目实践,提供详尽的理论验证和大量的实验结果,为深入解析融合网络中的多媒体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内容提要
《高扩展性IP融合网络服务质量协调保证机制》重点介绍了基于主动队列管理和流量工程方式相结合的IP网络服务质量协调保证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网络虚拟化环境下的网络资源适配和优化机制以及服务质量的保证方法。首先为读者介绍了面向IP网络承载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灵活配置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和优化配置的IP-TE技术相结合的协调保障机制,并分别从通信网络节点队列行为控制机制和路由行为控制与优化2个重要支撑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和理论分析。然后,分别针对典型通信网络运营场景,对所提出的协调保证方法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和分析,包括单一业务逻辑承载情形、面向多业务融合的业务承载情形和动态网络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以及网络资源劣化下分级服务保证机制。随后结合当前网络虚拟化技术和理论进展,对网络虚拟化业务承载下的服务质量保证方法以及基于顽健优化的虚拟网动态带宽提供策略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理论阐述和实验验证。 《高扩展性IP融合网络服务质量协调保证机制》适合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从事大规模通信网络规划和分析领域的相关技术的科研人员,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电子通信等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 1
1.1 问题与挑战 1
1.2 服务质量保证与评价 2
1.2.1 服务质量保证 3
1.2.2 服务质量评价 4
1.3 学术贡献与组织方式 5
第2章 服务质量研究现状与趋势 8
2.1 服务质量概念 9
2.2 综合服务和区分服务模型 9
2.3 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技术 13
2.4 面向服务质量的网络测量 14
2.4.1 服务质量测量技术 15
2.4.2 服务质量测量模型 15
2.4.3 服务质量测量的应用 16
2.5 服务质量性能指标 17
2.5.1 业务分组延迟 17
2.5.2 分组延迟抖动 18
2.5.3 分组丢失率 19
2.6 E-模型—端到端话音业务质量评价模型 19
2.7 业务分组队列管理机制 22
2.7.1 先入先出缓冲机制 22
2.7.2 主动队列管理机制 23
2.7.3 RED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24
2.8 业务分组调度策略与机制 27
2.8.1 调度算法概述 27
2.8.2 队列调度算法的性能指标 28
2.8.3 常用调度算法的比较 29
2.9 IP路由和MPLS 31
2.9.1 算法复杂性 31
2.9.2 基于链路状态的OSPF路由算法 32
2.9.3 面向连接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 34
2.10 服务质量(QoS)路由和其复杂性 36
2.10.1 基于服务质量指标的路由机制 36
2.10.2 QoS路由的复杂性 37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通信网络节点队列行为控制机制 43
3.1 RED主动队列管理机制 43
3.2 M/M/1/RED理论在VoIP中的应用 46
3.3 网络性能评价和分析 54
3.3.1 仿真实验场景 54
3.3.2 实验研究I:单服务单跳的网络场景 56
3.3.3 实验研究II:单服务端到端的网络场景 69
3.3.4 实验研究III:多服务端到端的网络场景 73
3.4 本章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4章 通信网络路由行为控制与优化 82
4.1 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83
4.1.1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84
4.1.2 基于IP的流量工程 85
4.1.3 IP-TE的技术优势 87
4.2 IP-TE的实现 88
4.2.1 测量:网络配置参数和流量矩阵 89
4.2.2 路由计算与路由矩阵 90
4.2.3 计算与优化:路由权值重构 90
4.3 OSPF-TE链路权值优化配置问题 91
4.3.1 问题定义 91
4.3.2 启发式算法设计 92
4.4 网络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94
4.4.1 性能评价指标 95
4.4.2 OSPF-TE和其他OSPF路由策略的比较 95
4.4.3 OSPF-TE(离线式)与MPLS-TE(在线式)的比较 100
4.4.4 OSPF-TE的假使分析评估 106
4.4.5 OSPF-TE路由权值范围选择 109
4.5 OSFP-TE在DiffServ中的应用 114
4.6 本章小结 118
参考文献 120
第5章 单一业务逻辑承载下的服务质量保证 122
5.1 仿真实验场景 122
5.2 业务流量矩阵构建 124
5.3 网络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127
5.3.1 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127
5.3.2 服务质量性能评价与分析 129
5.4 本章小结 139
第6章 面向多业务融合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 141
6.1 仿真实验场景 143
6.2 网络业务流量分析 145
6.3 网络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148
6.4 本章小结 159
第7章 动态网络不确定性及服务质量保证 160
7.1 当前研究进展与分析 161
7.2 动态通信网络场景 162
7.2.1 实验通信网络模型 162
7.2.2 业务流量需求模型 164
7.3 网络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165
7.3.1 拓扑动态变化时的网络性能评价 166
7.3.2 动态流量需求变化下的网络性能评价 173
7.4 本章小结 179
参考文献 179
第8章 网络劣化下分级服务保证机制 181
8.1 网络资源劣化与服务质量保证 181
8.2 仿真实验场景 184
8.3 分组排队行为控制和路由行为优化机制 185
8.4 网络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186
8.5 本章小结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9章 网络虚拟化业务承载与服务质量保证 193
9.1 网络虚拟化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 194
9.1.1 基于物理网络资源优化利用的虚拟网构建方法 195
9.1.2 虚拟网调整策略 197
9.1.3 网络资源管理 197
9.2 面向多播业务的虚拟网构建方法研究 198
9.2.1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198
9.2.2 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199
9.2.3 多播虚拟网构建算法设计与实现 200
9.2.4 网络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205
9.3 基于顽健优化的虚拟网动态带宽提供 208
9.3.1 研究现状和重要问题 210
9.3.2 问题建模与描述 210
9.3.3 流量矩阵区间估计 211
9.3.4 顽健带宽提供建模及算法设计 213
9.3.5 顽健带宽提供算法性能评估 219
9.4 本章小结 221
参考文献 222
0章 结语 228
10.1 新型信息通信网络体系研究现状 228
10.2 可重构技术与网络的研究现状 229
10.3 路由交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230
10.4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230
参考文献 231
名词索引 23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深度和前沿视野,我个人对网络架构和质量保障方面的内容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刚翻开目录,我就被其严谨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且可落地的理论框架,尤其“扩展性IP融合网络”这个概念,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当前互联网应用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网络在面对海量并发连接和异构业务流时依然能提供稳定的服务质量,是业界共同的痛点。这本书显然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提供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方案。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不同服务等级(SLA)如何在复杂的融合网络中进行高效、公平的资源调度和优先级划分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关乎技术实现,更是一种对网络资源稀缺性的哲学思考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如果书中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展示这些机制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性能表现和部署难点,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实用价值。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能让人坐下来,沉下心,真正去钻研底层原理的学术重磅之作。
评分我以一个系统架构师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的价值。在构建下一代企业级或运营商级平台时,网络服务质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而是与安全、管理和自动化深度融合的底层支撑。这本书的标题中“融合”二字,让我猜测它可能探讨了多种网络技术(如SDN、NFV、云计算网络)在QoS层面的统一管理框架。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在这些异构技术栈中定义一个统一的QoS度量体系,并确保跨域、跨技术的协调策略能够无缝执行。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概念模型,展示如何通过一个中心化的编排层,将顶层的业务SLA解耦成底层网络设备可执行的原子级策略,那将是革命性的进步。我希望看到的是设计范式的转变,而非仅仅是现有技术的修补。这本书的深度似乎足以挑战现有的网络设计范式,引导我们思考未来十年网络基础设施的组织形态。它的语言风格如果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不失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那它将成为我们团队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这多少也烘托了内容内容的重量感。我是一个实际操作层面的网络工程师,平时工作中面对最多的就是各种突发故障和性能瓶颈,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书籍,我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建立了一个清晰的“业务需求到网络能力”的映射关系。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协调保证”这一环节的强调,这在传统的QoS论文中往往被简化处理。现实世界中的网络是复杂的耦合系统,一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可能会在系统的另一端引发连锁反应。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设计出既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又能有效抑制网络拥塞扩散的、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协调算法。比如,在5G切片与传统宽带业务共存的场景下,如何动态调整带宽预留和丢弃策略,既保证了关键业务的低延迟,又不至于过度挤占普通业务的资源,实现一种动态的、可接受的“不完美平衡”。这种对工程艺术的追求,比单纯的理论证明更能打动我这个一线工作者。
评分阅读技术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对“为什么”的解释,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很多技术手册只会教你如何配置,但这本书的“协调保证机制”听起来像是直击痛点——为什么要用这种协调方式,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尝试为何失败。我希望作者能够花篇幅剖析传统QoS机制在处理新兴应用(如云游戏、远程手术等对抖动和延迟极端敏感的应用)时的固有缺陷。例如,如何量化“协调”带来的实际性能提升?它是否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性能评估基准或仿真环境搭建指南?对于读者而言,能够复现并验证书中提出的机制,远比单纯阅读理论要来得有说服力。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伪代码或者关键算法的流程图,将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复杂逻辑的执行路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为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专家准备的“武功秘籍”,它不只是提供了招式,更传授了内功心法,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应用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在业界有着深厚的积累,从他们对前沿标准和研究动态的把握程度上就能看出端倪。我最近正在负责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的升级项目,尤其关注微服务架构下东西向流量的质量保障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依赖于传统的区分服务(DiffServ)或资源预留(RSVP-TE),但在超大规模、高动态性的环境中,它们的配置复杂性和扩展性都面临严峻挑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中提出的“IP融合网络服务质量协调保证机制”是否能提供一种更扁平化、更易于集中控制的全新视角。例如,它是否引入了基于机器学习或强化学习的预测性资源分配模型?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层级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交互模型,并解释如何在不进行大规模底层设备更换的前提下逐步引入这些新机制,那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将是巨大的。毕竟,任何技术革新若不能与现有基础设施平滑过渡,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务实的技术路线图,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迈向更智能、更具韧性的网络运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