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4G核心网络规划与设计
定价:69.00元
作者:王晖 余永聪 张磊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54029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为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具有十多年通信工程规划设计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参与了编制运营商4G相关技术规范,并负责运营商内部试验网络及商用网络的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对4G核心网的规划设计工作有深刻的理解。2.本书提供具体、实用的4G核心网规划设计案例。3.本书有丰富的4G及其互操作流程说明。
内容提要
随着4G技术的成熟和LTE牌照的发放,三大运营商在4络的投入预计将达到每年数千亿人民币的规模,因此4G移动通信的技术原理和规划设计知识正成为从事通信建设人员的学习热点。目前介绍4G核心网的书籍较少,一方面往往只介绍EPC或IMS网络,另一方面,现有书籍主要介绍相关技术规范和原理,缺乏对于实际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方法指引。因此本书从技术全面性和工程实用性出发,专注于4G核心网,系统全面的阐述了EPC IMS PCC的技术原理和相互联系,更贴近实际运营的有机整体的4G核心网络;同时,从理论到实践,凭借作者丰富的工程经验,基于具体案例和计算过程,细致深入的分析了4G核心网的规划测算方法和工程设计要求。本书适合从事4G核心网工程建设、运营维护领域的技术人员和高校通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319
7.3 核心网NFV技术 320
7.3.1 NFV技术发展 320
7.3.2 NFV结构模型 320
7.3.3 网元功能介绍 321
7.3.4 主要接口介绍 328
7.3.5 NFV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331
7.3.6 核心网引入NFV的分析 33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9787115402912”这个ISBN码时,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因为这类专业书籍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经常一言难尽,影响阅读体验。但拿到实物后,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装帧设计都相当用心。内页是哑光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加班加点啃技术资料的程序员来说,简直是体贴入微的设计。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很多网络结构图,如果没有清晰的层次划分和颜色区分,看几遍都记不住。这本书里那些流程图和拓扑图,线条干净利落,关键节点标注清晰,甚至连一些时序图的箭头方向和时序关系都精确无误。这表明了编者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技术书籍,细节决定成败,它能让你专注于理解技术,而不是去和模糊的图表搏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大厂水准体现。
评分这本关于4G核心网的书,坦白说,我拿到手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救命稻草”的心态的。我刚从学校出来,被扔到项目组里,天天被那些资深的工程师们用一堆我听不懂的术语轰炸。网元、EPC、MME、SGW、PGW,每一个词都像是一堵墙。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挺朴实无华的,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宣传语,这反而让我觉得它可能更实在一些。翻开目录,结构组织得相当清晰,从基础的架构概念到具体的接口协议都有涉及,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谈理论,让人抓不到重点。作者们显然是深谙一线开发的痛点,他们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已经被标准定义得非常死板的部分,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以及在实际部署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陷阱”。比如,关于移动性管理那一章,它详细剖析了切换过程中的时延控制,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保证用户体验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测试一个跨区域切换丢包率超标的问题,翻遍了所有内部资料都没头绪,最后还是根据书里提到的某个参数优化思路,才找到了症结所在。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你遇到难题时,会默默地递过来一本详尽的操作手册,而不是空泛的指导方针。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战价值”的工程师。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后,合上书本,感觉知识点都懂了,但一到实际操作界面,面对那些命令行和配置模板时,依然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在讲解每一个核心网功能模块时,都会紧密结合实际的配置参数和排障思路。例如,讲到HSS(归属用户服务器)的数据同步机制时,它不仅仅解释了MAP协议的作用,还附带说明了如果数据同步延迟过大,可能导致的用户漫游失败案例,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抓包分析来定位HSS与MME之间的消息延迟源头。这种“理论——案例——排障”的闭环叙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甚至把书里提到的一些关键排障步骤做成了SOP(标准操作程序)的参考框架,直接用到了我们团队的日常维护中。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教科书知识到生产环境部署的桥梁,这对于任何想在电信领域快速成长的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我当时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准备一个非常关键的面试——涉及对5G演进路径的理解。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关于S1接口的负载均衡机制在实际网络拥塞场景下的动态调整策略。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因为我之前看的资料主要集中在S1接口的建立过程,对这种“动态优化”的描述很模糊。会后我立刻找来了这本《正版世4G核心网络规划与设计》。我直接翻到了涉及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CUPS)架构演进的那一部分。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停留在“CUPS可以提升灵活性”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MME/SMF之间的会话信息传递,来实现跨区域的负载卸载。书中提到了一种基于信令压力反馈的MME容量预测模型,这正是我面试时卡住的地方!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工程实现思路,让我茅塞顿开。虽然我没有立刻拿到那份工作,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一本优秀的参考书,是你在知识体系中建立“安全网”的关键。它不仅教你做什么,更教你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情况。
评分我对技术书籍的要求一直都很高,主要是因为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就是翻译腔太重,读起来拗口生涩,要么就是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迭代的步伐,读起来像是在看历史文献。这本书的幸运之处在于,它似乎抓住了4G核心网从成熟到演进过渡的那个黄金时间点。它的叙述语言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面对面的技术研讨会。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复杂协议栈时所采用的“分层拆解”方法。举个例子,讲到承载网的QoS策略时,它不仅仅是罗列了RFC标准,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数据流的优先级想象成高速公路上的不同车道,哪条车道可以加塞,哪条车道必须保持畅通,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信令流程图,变得立体可感。而且,书中对不同厂商的实现差异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这在实际的集成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你知道理论是一回事,但不同设备商对标准的“个性化”理解才是你每天要面对的现实。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纯粹的“配置执行者”,开始思考“设计意图”本身,格局一下子打开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