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

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向阳 著
图书标签:
  • 草原科学
  • 草原生态学
  • 草地资源
  • 草原管理
  • 畜牧业
  • 内蒙古
  • 东北草原
  • 青藏高原
  • 生态环境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6540
商品编码:2959297425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

定价:398.00元

作者:侯向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0303865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此书内容详尽、充实,是对我国草业学科研究的充分总结与展望。

内容提要


  《中国草原科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原研究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从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草地资源监测、管理与建设,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恢复,饲草生产与利用,草原灾害监测与防控,草原畜牧业,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过去50多年的草原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总结前人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草原科学的研究方向和草原管理的工作重点,为国家制订草原区域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图题目录
表题目录

(上册)
篇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引言3
章牧草种质资源考察和收集9
节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9
第二节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18
参考文献23
第二章牧草种质资源保存25
节方法与途径25
第二节繁殖更新34
参考文献44
第三章牧草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46
节表型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鉴定46
第二节抗逆性鉴定评价66
第三节抗病虫鉴定评价82
第四节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93
参考文献101
第四章牧草种质资源合理利用109
节优异资源的挖掘利用109
第二节种质创新117
第三节牧草种质资源实物与信息的共享利用128
参考文献140
第二篇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
引言147
参考文献153
第五章牧草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154
节牧草种植区划154
第二节区域特点与育种目标163
参考文献174
第六章育种方法和技术进展及应用176
节牧草引种驯化176
第二节选择育种187
第三节杂交育种196
第四节倍性育种204
第五节诱变育种209
第六节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219
参考文献226
第七章主要牧草品种选育227
节豆科牧草育种227
第二节禾本科牧草育种240
第三节耐盐牧草育种261
第四节苜蓿育种273
第五节饲用灌木育种286
参考文献297
第八章牧草良种繁育299
节牧草良种繁育任务及体系299
第二节牧草良种繁育程序303
第三节牧草种子生产技术309
· xii ·第三篇草地资源监测、管理与建设
引言331
参考文献339
第九章草地资源监测与评价研究340
节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340
第二节草地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347
参考文献368
第十章草地资源特征与分类研究375
节草地资源基本特征376
第二节草地资源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378
第三节草地资源分类与特性392
参考文献401
第十一章草地资源管理研究403
节草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数字草原403
第二节草地资源适应性管理414
参考文献422
第十二章天然草原保护工程424
节退牧还草工程424
第二节草原荒漠化防治工程440
第三节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452
参考文献470
第十三章人工草地建设工程474
节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工程474
第二节南方草地开发工程481
第三节牧草良种工程490
参考文献500
· xiii ·第四篇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恢复
引言507
参考文献509
第十四章草原生物多样性511
节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调查511
第二节草原物种多样性519
第三节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526
参考文献534
第十五章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长期研究541
节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541
第二节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监测547
第三节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遥感监测555
参考文献561
第十六章草原生态系统评估564
节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564
第二节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575
第三节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586
第四节草原生态安全评估594
参考文献604

第十七章退化草原恢复614
节草地退化类型、分布及机理研究614
第二节草原退化监测评价622
第三节退化草原恢复重建技术629
参考文献638
第十八章草原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641
节温带草原区气候变化现状研究641
第二节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适应644
第三节气候变化与草原碳循环652
参考文献662
· xiv ·

(下册)
第五篇饲草生产与利用
引言667
参考文献672
第十九章草地饲草与生产673
节天然草地饲草673
第二节人工草地饲草与生产678
第三节果草种植模式682
第四节草田轮作模式687
参考文献691
第二十章饲草加工与利用695
节干草调制695
第二节青贮调制698
第三节牧草评价与利用705
参考文献712
第二十一章饲草生产加工利用机械713
节种植与管理机械713
第二节收获机械714
第三节加工利用机械720
参考文献724
第二十二章牧草播种与收获机械的研究726
节牧草播种工艺与机具的研究726
第二节牧草收获工艺与机具的研究735
参考文献744
第六篇草原灾害监测与防控
引言749
参考文献762
第二十三章生物灾害764
节草原虫害764
第二节牧草病害782
第三节草原鼠害807
第四节草原毒害草826
参考文献839
第二十四章非生物灾害844
节草原火灾844
第二节草原旱灾852
第三节草原雪灾861
参考文献873
· xv ·第七篇草原畜牧业
引言879
第二十五章草原畜牧业综合发展研究890
节国际畜产品消费结构比较研究890
第二节世界草原畜牧业类型及分布893
第三节世界主要草原畜牧业管理模式898
第四节草原畜牧业起源、演变、格局及动因研究906
第五节草原畜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911
参考文献918
第二十六章草原畜牧业理论与模式920
节放牧管理是草原畜牧业的核心特征920
第二节放牧家畜的管理931
第三节家畜的践踏作用940
第四节家畜排泄物的作用946
参考文献947
第二十七章现代草原畜牧业技术952
节草畜平衡技术952
第二节舍饲半舍饲技术966
第三节补饲技术974
第四节异地育肥技术981
参考文献988

第二十八章草原生态畜牧业990
节草原生态畜牧业理论990
第二节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997
第三节草原生态畜牧业技术1001
第四节草原生态畜牧业管理体系1006
参考文献1007
第八篇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
引言1011
第二十九章草原区域可持续性评价1013
节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1013
第二节草原水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027
第三节草原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1045
第四节草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1055
参考文献1061
第三十章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践1066
节牧区生态县建设规划与实践1066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发展1078
参考文献1085
第三十一章草原的相关重点制度政策研究1088
节草原家庭承包制度研究1088
第二节对牧区移民的思考1098
第三节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1107
第四节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扶贫富民政策研究1118
参考文献1126
后记1130
· xvi ·图 题 目 录图 题 目 录


图11贵州省饲用植物资源考察路线图15
图12云南省牧草、饲用植物资源考察路线图17
图13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26
图14中期库保存工作程序29
图15资源圃保存工作程序31
图16牧草抗旱性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72
图17牧草耐盐性评价试验77
图18研制的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成果136
图19研制的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成书136
图110共性、特性及图像数据库图示137
图111数据库管理系统138
图112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网站138
图113提交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的图像139
图21多倍体育种程序207
图22单倍体育种程序209
图23白三叶227
图24红三叶228
图25红豆草230
图26黄花草木樨(左)和白花草木樨(右)231
图27百脉根232
图28沙打旺233
图29牧草的耐盐机制270
图210通过组织培养选择牧草耐盐品种的路线272
图31水分循环示意图381
图32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382
图33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网系统结构图407
图34多条件复合查询结果412
图35中国三维虚拟草原地理信息系统结构图413
图36喜马拉雅远景414
图37适应性管理循环系统415
图38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内外植被生长情况425
图39低方格沙障防治时效果图447
图310低方格沙障防治后效果447
图311旷野风速为114m/s时的风速流场图448
图312固沙网被吹开后形成的风蚀坑449
图313固沙网防治效果图449
图314尼龙防护网防治效果450
图315铺卵石防治效果450
图316椰壳生态垫效果451
图3172008年自然保护区数量百分比452
图3182008年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453
图319图牧吉植被类型图462
图320植被覆盖度生态参数图462
图321图牧吉自然保护区2010年的NPP图463
图322河北沽源2009年7月植被覆盖度分布图(A)与NPP分布图(B)466
· xviii ·图41全球碳循环示意图653
图42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655
图51牧草干燥方法示意图697
图52干草调制机械分类716
图53牵引式指盘搂草机717
图54多转子水平旋转搂草机717
图55草条形成过程717
图56多转子摊晒机718
图57苜蓿圆草捆拉伸膜裹包机724
图61草原灾害分类751
图62草原蝗虫防治技术配套、组装与集成780
图63草地螟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781
图64内蒙古半荒漠与荒漠区鼠害类型分布图815
图65内蒙古半荒漠与荒漠区地带性鼠类群落分布图817
图66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草原黄鼠 长尾仓鼠 花鼠地带性群落分布图818
图67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长爪沙鼠 小毛足鼠 长尾仓鼠地带性群落分布图818
图68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戈壁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 长爪沙鼠地带性群落分
布图819
图69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五趾跳鼠 戈壁五趾跳鼠 草原黄鼠地带性群落分
布图819
图610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小毛足鼠 黑线仓鼠 长尾仓鼠地带性群落分布图820
图611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五趾跳鼠 戈壁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地带性群落分
布图820
图612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小毛足鼠 三趾跳鼠 五趾跳鼠地带性群落分布图821
图613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子午沙鼠 草原黄鼠 五趾跳鼠地带性群落分布图821
图614内蒙古荒漠与半荒漠区子午沙鼠 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地带性群落分布图822
图615布氏田鼠综合治理方案825
图616萱草根素的结构834
图617草地雪灾的成灾机制864
图618灾害系统构成图864
图619草地雪灾成灾机理864
图711985~1996年畜产品产量886
图721997~2006年畜产品产量887
图73世界畜牧业系统分类893
图74世界不同地区草原畜牧业肉类生产比重894
图75放牧管理模式的系统耦合示意图923
图76牧草供给与家畜需求能量动态924
图77家畜放牧系统时空地带性模型926
图78条带放牧示意图927
图79隔栏放牧示意图928
图710甘肃马鹿夏季放牧行为937
图711甘肃马鹿冬季放牧行为日变化938
图712夏季和冬季甘肃马鹿采食和反刍行为变化939
图713践踏对牧草更新的作用模式图942
图714践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944
· xix ·表 题 目 录表 题 目 录


表11我国饲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统计表18
表12在被子植物中我国产野生饲用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统计表18
表13我国牧草遗传资源的种类机组成(含国外引进的牧草)18
表141971~2003年从国外引种的牧草品种或种质统计23
表15牧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内容56
表16几种主要分子标记的特性比较94
表171986~2003年全国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116
表18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名录133
表21中国审定登记禾本科牧草品种的属、种分布及属内不同类型品种
数目250
表22中国审定登记耐盐牧草品种的属分布及属内不同类型品种数目261
表23不同盐分对牧草的毒性269
表24植物耐盐性的分类269
表25牧草的耐盐性269
表26中国苜蓿品种审定登记统计表(1987~2011年)274
表27中国苜蓿引进品种审定登记统计表(1987~2011年)276
表28中国苜蓿育成品种统计表277
表29中国苜蓿育成品种类型统计表278
表210中国苜蓿育成品种与美国育成品种审定登记对照表(2007~2011年)283
表211灌木、半灌木饲用登记品种290
表212申请牧草种子认证的截止时间305
表213不同授粉类型牧草种子认证隔离小距离307
表214部分牧草种子产量地区间的差异312
表215不同种植地域高羊茅种子产量及其产量组分313
表216不同种植地域无芒雀麦(Carlton)种子产量及其产量组分313
表217不同种植地域新麦草、蓝茎冰草和猫尾草种子产量及其产量组分313
表218不同行距和株距组合处理对苜蓿(WL232HQ)种子产量的影响315
表219施氮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组分及产量的影响319
表31根据草原面积进行的世界草原国家排序334
表32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状况379
表33我国不同纬度带年、月平均气温379
表34北半球实际天气(流动的)和假想天气(不流动)中平均温差380
表35坡向对土壤温度的影响384
表36牧草资源信息数据库示例视图404
表37不同沙障设置方式防风效能比较分析表448
表38中国草原荒漠和湿地类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截至2009年年底)453
表39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458
表310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各项指标评价标准458
表311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不同年份植被类型变化统计表460
表312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生态参数表461
表3132009年7月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参数统计表466
表3142009年7月每公顷面积各草地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价值表467
表3152009年7月各草地类型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表467
表41涉及草原生态系统的观测站点518
表4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574
表43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90
表44草地退化分级及其划分标准615
表45内蒙古草原植被退化演替的生产力衰减分级616
表46草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程度指标625
表47已建立的具代表性的草地退化程度分级标准628
表48地球各主要碳库654
表49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656
表410不同草原类型碳储量估算656
表411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所占比例658
表51我国各地区适宜种植草种680
表52已研究建立的果-草-牧复合系统发展模式的典型实例686
表53我国各地区主要的草田轮作模式690
表54青贮添加剂699
表55青贮饲料常用的酶700
表56青贮乳酸菌主要种类和性质701
表57甲酸添加量702
· xxii ·表58玉米籽实、玉米青贮和三种质量的苜蓿干草的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粗蛋白质(CP)的价值比较705
表59中国禾本科干草质量分级标准706
表510豆科牧草干草质量感官和物理指标及分级707
表511豆科牧草干草质量的化学指标及分级707
表512青贮饲料感官评定标准708
表513青贮饲料pH的判别标准709
表514青贮饲料氨态氮含量的判别标准709
表515青贮饲料有机酸含量的判别标准709
表516New Holland BR系列圆捆机主要技术参数723
表51792YC-05型圆草捆裹包机性能指标表724
表611980~1993年我国农牧区鼠害发生面积与防治面积情况823
表622001~2009年我国草原鼠害虫害情况823
表63我国部分地区有毒植物的分布情况827
表64气象干旱指数与SPI指数对应表854
表712007年全国牧业县(旗)畜产品生产情况884
表722007年全国半农半牧县(旗)畜产品生产50%情况884
表732002~2007年放牧牛羊存栏、出栏增长态势885
表742002~2007年草原肉类生产量、商品肉量增长态势885
表751980~2009年畜禽产品产量885
表761997~2006年畜产品产量及各品种结构886
表77主要年份全国居民家庭奶类需求量预测887
表78我国不同时期畜禽产品需求预测888
表79未来不同时期畜禽产品每人每天摄入量预测888
表710澳大利亚畜产品结构表890
表711澳大利亚畜产品蛋白质供给结构表890
表712美国畜产品结构表890
表713美国畜产品蛋白质供给结构表891
表714德国畜产品结构表891
表715德国畜产品蛋白质供给结构表891
表716日本畜产品结构表891
表717日本畜产品蛋白质供给结构表892
表718主要年份全国居民家庭年均畜禽产品消费量892
表719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变化892
表720我国牧区旗县分布情况910
表721我国半农半牧区旗县分布910
表722放牧技术的发展922
表723小牛放牧草地不同季节家畜日增重和单位草地家产力926
表724放牧家畜食物组成927
· xxiii ·表725母牛和母羊放牧对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草地中白三叶比例和后期放牧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929
表726中国牛的分布932
表727骆驼品种及分布932
表728中国草原放牧家畜分布区933
表729甘肃马鹿夏季在不同草地中的采食行为934
表730得克萨斯东南部草地布兰格斯牛不同季节采食时间938
表731放牧家畜践踏作用对山地草原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943
表732不同类型草地的牧草再生率959
表733不同草地类型区域的草地产草量年变率959
表81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026
表82全国草原畜牧业地区水资源状况统计表1030
表83全国草原畜牧业地区(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1031
表84全国草原畜牧业地区(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表1032
表85内蒙古部分煤矿区土地塌陷情况统计表1047
表861992~1998年上海与新疆经济宏观对比表1049
表87内蒙古企业交纳的资源税和全国资源税收入对比情况1050
表88不同类型的矿区废弃地及其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1053
表89苏尼特右旗齐哈图移民点牧民人均净收入变化1099

作者介绍


  侯向阳,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曾先后在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任职,2008年1月起,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职务。

文摘


序言



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 内容梗概: 《中国草原科学》上下两册,共计一千五百余字,是一部系统性、多维度地探讨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科学研究的权威著作。本书紧密围绕“草原”这一核心概念,从宏观的地理分布、历史演变,到微观的植物种群、土壤微生物,再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中国草原的完整认知框架,揭示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为草原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上册:草原的基石——生态系统与资源禀赋 上册重点聚焦于中国草原的自然基础及其内在的生态机理。 第一章:中国草原的地理概况与分布格局 本章首先描绘了中国草原的地理坐标,详细阐述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北的森林草原,到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西南高原的高寒草甸,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草原的多样化地带性分布规律。借助详实的地理数据和地图,读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草原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地域差异性,为理解不同类型草原的生态特性奠定基础。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影响草原分布的历史和地质因素,追溯了中国草原形成的漫长历程。 第二章:草原植被的构成、演替与动态 植被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草原植被的构成特征,详细介绍了各类草原中优势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生长习性。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呈现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典型植物名录,并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科学解读。此外,本章还着重探讨了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包括自然演替和人为干扰下的退化与恢复过程。通过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草原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为理解草原退化原因和制定恢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草原土壤及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土壤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本章详细介绍了中国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及其形成特点。从有机质含量、水分保持能力,到养分循环机制,作者对草原土壤的功能进行了全面阐述。尤其强调了土壤微生物在有机物分解、养分转化和维持土壤肥力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探讨,揭示了其在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中的不可或缺性。本章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草原生产力、养分循环以及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草原水文循环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草原生态系统而言尤为关键。本章系统分析了中国草原的水文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等环节。详细阐述了草原植被、土壤与水文过程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例如植被的截留作用、土壤的渗透能力等。同时,本章也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原水文特征的影响,如降水量的变化、蒸发蒸腾的增减等,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进一步影响草原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稳定性。通过对水文循环的深入理解,有助于评估草原的抗旱能力和水资源管理策略。 第五章:草原动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草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章重点关注了中国草原的代表性动物物种,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昆虫等。详细介绍了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食性以及繁殖习性。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分析了这些动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例如食草动物对植被的影响、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调控作用、昆虫在传粉和分解有机物中的作用等。通过对草原动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揭示了动物多样性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 下册:草原的未来——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 下册将视角转向人类活动对草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章系统梳理了各类人类活动对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不合理的放牧、过度开垦、资源开发、城镇化进程等。详细分析了这些活动如何导致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呈现,直观地展示了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性。本章的分析,为认识草原面临的严峻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七章:草原退化与荒漠化的成因与机制 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本章深入剖析了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具体成因和内在机制。详细阐述了气候干旱、人类过度开发(特别是过牧和不当的农业活动)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对土壤侵蚀、植被盖度下降、物种组成改变等退化过程的细致描述,揭示了退化与荒漠化相互关联、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本章的研究,有助于从科学层面理解退化过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第八章: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面对日益严峻的草原退化问题,本章系统介绍了当前中国在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包括植被恢复技术(如人工种草、封育管理)、土壤改良技术(如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土保持技术等。详细阐述了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和预期效果。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说明了科学有效的修复技术能够显著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提高其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第九章:草原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与政策 本章着眼于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探讨了多种可行的发展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科学的牧业管理模式(如轮牧、禁牧)、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特色农畜产品的发展、以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等。详细阐述了如何平衡草原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章的论述,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基层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第十章:草原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最后,本章对中国草原科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深入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提升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等。作者呼吁加强跨学科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培养高素质的草原科技人才,以应对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前瞻性的发展思考,为读者勾勒出中国草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不仅是对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草原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总结,以及对草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深刻探索。无论您是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还是对草原生态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读《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它将中国草原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于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从那些微小的土壤微生物,到在广袤草原上自由驰骋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网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草原动物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此外,书中还对人类与草原的互动历史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现代社会对草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草原文化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草原的史诗,用科学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与许多同类书籍不同,它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表,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关于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及其服务价值的阐释,就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可视化技术,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草原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等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草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它并非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从生态保护区建设,到草畜平衡的科学模式,再到基层牧民的实际需求,书中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草原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上的好奇,更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紧迫的问题。这本书是了解中国草原现状、挑战与机遇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套《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支撑起我们星球生态平衡的关键地带,而草原,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本书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和深入的态度,抽丝剥茧般地展现了中国广袤草原的复杂性。从地质构造的形成,到气候变化的细微影响,再到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它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地理区域草原特性的对比分析,比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典型性,新疆的干旱草原,以及青藏高原的特殊高寒草原,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对草原的地域差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及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生物学知识,而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对于那些想要了解草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草原的科学世界里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探索。

评分

这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框架。从气候变化对草原的影响,到病虫害的防治,再到草原火灾的预防和应对,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草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这对于理解草原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草原的生产力差异,以及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光照强度等关键因素如何影响植被的生长。此外,我还学习到了关于草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知识,这让我认识到草原在全球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也做得非常详细,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一名希望在草原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这套书无疑是我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翻开《中国草原科学》(上、下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描述草原的现状,而是更侧重于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演化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草原退化及其修复的章节。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模型,分析了导致草原退化的各种因素,包括不合理的放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但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呈现,而是积极地探讨了各种科学的修复策略。从植被恢复的技术,到土壤改良的方法,再到水资源的管理,书中都提供了详实的信息和案例研究。我看到了许多科学家们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认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草原的健康不仅仅是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它不仅提升了我对草原科学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