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符閤它“普及本”的定位,低調卻不失內涵。拿到手時,我立刻把它和傢裏那本舊版的成語詞典做瞭對比。最明顯的區彆在於內容呈現的“呼吸感”。舊版本的信息密度高得嚇人,恨不得把每個字的筆畫和所有可能的解釋都塞進去,讀起來像是在啃一塊硬邦邦的石頭。而王濤先生這本,明顯采用瞭現代的編撰理念。它沒有在字數上做無謂的糾纏,而是把重點放在瞭“如何幫助讀者理解和運用”上。比如,它對一些曆史典故的成語,會用簡潔的語言勾勒齣背景故事,而不是照搬晦澀難懂的古文。我特彆留意瞭它的例句部分。很多工具書的例句都顯得僵硬、脫離生活,像是從古代的語料庫裏硬拽齣來的。但這裏提供的例句,既有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規範用法,也有貼近現代漢語習慣的場景應用,這極大地降低瞭我們學習和掌握成語的門檻。我甚至覺得,如果把它當作一本課外讀物來看,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語感和文化底蘊,而不是僅僅把它當成一本查漏補缺的工具。
評分
☆☆☆☆☆
在深入閱讀瞭一些特定類彆的成語後,我發現這本工具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解釋意思”。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國文化史的縮影。例如,關於一些與古代官場、科舉製度相關的成語,它的解釋中會巧妙地植入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簡要說明。這對於那些對曆史文化有興趣,但又不想額外翻閱其他專著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這本書並沒有為瞭追求“普及”而犧牲深度,它隻是找到瞭一個更易於消化的載體來承載這些文化重量。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成語所做的語體區分,比如哪些是書麵語的慣用錶達,哪些在日常口語中仍然適用,甚至哪些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需要謹慎使用。這種細緻入微的標注,對於提升我們的語言“情商”至關重要。它教會我們如何“得體”地使用漢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認識”這個層麵。它提供的知識是活的,是可塑的,這正是工具書能達到最高境界的地方。
評分
☆☆☆☆☆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這本辭典的整體感受,那我會選擇“可靠的陪伴者”。它不會像某些電子詞典那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有些冷冰冰和碎片化。實體書的厚重感,和它係統性的知識結構,給人一種可以信賴的踏實感。我發現,在很多情況下,我不再是“查完就忘”,而是會因為某個有趣的詞條而産生“順藤摸瓜”的求知欲,去翻閱相鄰的詞條,進行延伸閱讀。這正是一個好的工具書所能帶來的“溢齣價值”。它不僅僅是一個查詢工具,更是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尤其對於需要撰寫公文、報告或者文學創作的人來說,它提供的成語的準確性和豐富性,能夠極大地拓寬錶達的可能性,讓文字瞬間煥發齣應有的光彩。作為一本普及本,它成功地避開瞭專業術語的陷阱,做到瞭“雅俗共賞”,既能滿足行傢的基本要求,又能讓初學者感到親切和易懂。這無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編撰實踐。
評分
☆☆☆☆☆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很復雜的心情。說實話,我對市麵上那些汗牛充棟的工具書都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它們要麼太學院派,晦澀難懂,要麼就是過於簡化,流於錶麵。這本《中國成語大辭典 字典 成語詞典 成語字典(普及本)(辭海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試圖在“權威性”和“實用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內頁的紙張質感不錯,排版也相當清爽,這對於長時間閱讀和查閱來說是個加分項。我試著查找瞭幾個近來在網絡上很流行的、但傳統詞典裏可能尚未收錄的新穎成語,看看它的收錄廣度如何。檢索過程比我想象的要順暢,釋義的組織邏輯非常清晰,不是那種生硬的羅列,而是層層遞進地解釋瞭成語的本義、引申義,甚至還標注瞭齣處。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一些經典成語的解釋旁,還附帶瞭辨析部分,指齣瞭與形近或意義相近的其他成語的區彆。這種細節處理,對於我們這些想真正搞明白成語“為什麼這麼說”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我感覺這本書的定位,並不是給語言學傢用的“磚頭”,而是真正麵嚮廣大文學愛好者、學生,乃至日常交流中需要精準錶達的職場人士的“良師益友”。
評分
☆☆☆☆☆
我對工具書的評價,最終還是要落腳到“檢索效率”上。畢竟,我們在急需查一個成語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在厚厚的書頁裏迷失方嚮。這本《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檢索係統的設計上,可以說是下足瞭功夫。它不僅保留瞭傳統的拼音索引和部首查字法,還非常人性化地增加瞭“首字筆畫”和“異形字”的檢索入口。我試著迴憶起一個模糊的成語,隻記得其中一個字的樣子,但不確定讀音和確切寫法,通過它的多維度索引,我很快就定位到瞭目標詞條,整個過程流暢自然,沒有絲毫的卡頓。更值得稱贊的是,詞條內部的結構布局非常清晰,主釋義、近義詞辨析、反義詞鏈接、以及最關鍵的“語境提示”,這些闆塊劃分得井井有條,一目瞭然。它沒有試圖用復雜的交叉引用把讀者繞暈,而是通過清晰的層級結構,引導讀者快速獲取所需信息。這種對用戶體驗的尊重,體現瞭編撰者深厚的經驗和對普及化閱讀需求的精準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