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電路設計-(原書第2版) 9787111483182

射頻電路設計-(原書第2版) 978711148318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戴維斯,李福樂 著
圖書標籤:
  • 射頻電路
  • 電路設計
  • 微波技術
  • 電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射頻
  • 高頻電路
  • 模擬電路
  • 電子技術
  • 無綫通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琅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483182
商品編碼:2961975539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射頻電路設計-(原書第2版) 作者 (美)戴維斯,李福樂
定價 55.00元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 9787111483182 齣版日期 2015-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射頻電路設計(原書第2版)》講述射頻電路設計的原理和應用,涉及濾波器、阻抗變換器、小信號放大器、振蕩器、噪聲理論和A類/B類大信號放大器,以及混頻器和鎖相環等。書中采用大量當前在放大器和電路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散射參數,還提供瞭大量的SPICE網錶和設計實例,對工程實踐有的參考價值。本書適閤作為通信、電子工程及相關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對於射頻元件設計和微波電路設計方麵的工程技術人員,本書也是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目錄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章 信息傳輸技術
 1.1 概述
 1.2 信息和容量
 1.3 相關狀態
 1.4 基本發射機接收機結構
 1.5 有源器件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
 2.1 概述
 2.2 電阻器
 2.3 電容器
 2.4 電感器
 2.5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阻抗匹配
 3.1 概述
 3.2 Q因數
 3.3 諧振與帶寬
 3.4 無負載品質因數Q
 3.5 L形電路阻抗匹配
 3.6 π形變換電路
 3.7 T形變換電路
 3.8 分支電容變換器
 3.9 並行雙調諧變換器
 3.10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多端口電路參數和傳輸綫
 4.1 電壓電流雙端口參數
 4.2 ABCD參數
 4.3 對等阻抗
 4.4 傳輸綫波動方程
 4.5 傳輸綫方程
 4.6 史密斯圓圖
 4.7 傳輸綫短截綫變換器
 4.8 常用的傳輸綫
 4.9 散射參數
 4.10 不定導納矩陣
 4.11 不定散射矩陣
 4.12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濾波器設計與近似
 5.1 概述
 5.2 理想和近似濾波器的類型
 5.3 傳遞函數和基本濾波器概念
 5.4 梯形網絡濾波器
 5.5 橢圓濾波器
 5.6 非平衡阻抗之間的匹配
 5.7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傳輸綫變換器
 6.1 概述
 6.2 理想傳輸綫變換器
 6.3 傳輸綫變換器綜閤
 6.4 電學長傳輸綫變換器
 6.5 平衡非平衡變換器
 6.6 分配器和組閤器
 6.7 90°耦閤器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射頻放大器中的噪聲
 7.1 噪聲源
 7.2 熱噪聲
 7.3 散粒噪聲
 7.4 噪聲電路分析
 7.5 放大器噪聲特徵描述
 7.6 噪聲測量
 7.7 有噪聲的雙端口網絡
 7.8 雙端口噪聲係數推導
 7.9 晶體管的福井噪聲模型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A類放大器
 8.1 概述
 8.2 增益的定義
 8.3 雙端口變換器的功率增益
 8.4 使用S參數錶示的功率增益
 8.5 同時匹配大功率增益
 8.6 穩定性
 8.7 A類功率放大器
 8.8 功率放大器的功率組閤
 8.9 級聯放大器的性能
 8.10 優增益和噪聲的放大器設計
 8.11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射頻功率放大器
 9.1 晶體管結構
 9.2 B類放大器
 9.3 C類放大器
 9.4 C類放大器的輸入偏置電壓
 9.5 D類功率放大器
 9.6 E類功率放大器
 9.7 F類功率放大器
 9.8 前饋放大器
 9.9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0章 振蕩器和諧波發生器
 10.1 振蕩器基本原理
 10.2 反饋理論
 10.3 有外部反饋的雙端口振蕩器
 10.4 振蕩器實例
 10.5 對反射係數的低要求
 10.6 共柵極(共基極)振蕩器
 10.7 振蕩器的穩定性
 10.8 注頻鎖相振蕩器
 10.9 振蕩器相位噪聲
 10.10 諧波發生器
 習題
 參考文獻
1章 射頻混頻器
 11.1 非綫性器件特性
 11.2 混頻器的品質因數
 11.3 單端混頻器
 11.4 單平衡混頻器
 11.5 雙平衡混頻器
 11.6 雙平衡晶體管混頻器
 11.7 僞頻率響應
 11.8 單邊帶噪聲係數和噪聲溫度
 11.9 典型混頻器應用
 11.10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2章 鎖相環
 12.1 概述
 12.2 PLL設計背景
 12.3 PLL應用
 12.4 PLL基礎
 12.5 環路設計原則
 12.6 PLL的綫性分析
 12.7 PLL的鎖相過程
 12.8 PLL的類型
 12.9 PLL中的負反饋
 12.10 PLL設計方程
 12.11 鑒相器類型
 12.12 設計實例
 12.13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A 螺綫管設計實例
 附錄B 螺鏇電感解析模型
 附錄C 雙調諧匹配電路實例
 附錄D 雙端口參數變換
 附錄E 帶有負載的晶體管端口的終端
 附錄F 晶體管和放大器公式
 附錄G 使用SPICE進行頻域變換測量
 附錄H 對雙平衡混頻器的單頻交調失真抑製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微波網絡分析與設計》 內容簡介: 《微波網絡分析與設計》深入探討瞭現代微波電路設計中的核心理論與實踐方法,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紮實而全麵的微波電路分析與設計框架。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微波傳輸綫理論,到復雜的微波器件模型,再到係統級的鏈路預算分析,為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微波電路基礎理論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理解微波電路所需的基礎物理概念和數學工具。 傳輸綫理論: 詳細闡述瞭均勻傳輸綫的特性阻抗、傳播常數、阻抗匹配、駐波比等關鍵參數。通過深入分析反射和透射現象,以及史密斯圓圖的應用,使讀者能夠有效地處理傳輸綫中的能量傳輸和損耗問題。討論瞭多種傳輸綫結構,如同軸綫、帶狀綫、微帶綫等,並分析它們在不同頻率下的特性和適用範圍。 S參數: 引入瞭S參數(散射參數)的概念,這是描述高頻電路和器件行為的關鍵工具。本書詳細解釋瞭S參數的定義、測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S參數進行電路分析。讀者將學習如何理解和解釋S參數數據,並將其應用於電路建模和仿真。 無損和有損電路分析: 區彆分析瞭理想無損電路(如理想傳輸綫、理想匹配網絡)和實際有損電路(考慮介質損耗、導體損耗)的特性。通過引入衰減因子和功率損耗的計算,幫助讀者更準確地評估電路性能。 功率流分析: 探討瞭微波電路中的功率傳輸和分配。理解功率的流入、流齣以及功率的相互作用,對於設計高效的放大器、混頻器等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微波器件模型與分析 本部分聚焦於微波電路中常用的關鍵器件,並提供其詳細的建模與分析方法。 微波二極管: 詳細介紹瞭幾種常見的微波二極管,包括肖特基二極管、PIN二極管、變容二極管等。本書闡述瞭它們的結構、工作原理、等效電路模型以及在放大、開關、混頻、倍頻等應用中的特性。 微波晶體管(FETs和BJTs): 深入分析瞭場效應晶體管(FETs)和雙極結型晶體管(BJTs)在高頻下的行為。詳細講解瞭其在高頻下的等效電路模型(如混閤pi模型),以及跨導、輸齣電導、增益帶寬積等關鍵參數。分析瞭它們在放大器、振蕩器和開關電路中的應用。 微波集成電路(MICs)和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s): 介紹瞭MICs和MMICs的結構、製造工藝和設計特點。討論瞭如何在基闆上實現各種無源和有源器件,並分析瞭它們在集成度和性能方麵的優勢。 非綫性器件模型: 針對非綫性器件(如混頻器、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本書介紹瞭多項式模型、Volterra級數模型等,以及這些模型在預測諧波、互調失真等非綫性效應中的應用。 無源器件: 詳細分析瞭電感、電容、電阻等無源器件在高頻下的寄生效應及其對電路性能的影響。 第三部分:微波電路設計方法與技術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設計實踐,介紹各種微波電路的設計方法和技術。 阻抗匹配網絡設計: 深入講解瞭各種阻抗匹配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包括單節匹配、多節匹配、圓圖匹配、LCM(Lossy Coupled Microstrip)匹配等。讀者將學習如何利用史密斯圓圖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來設計高效的匹配網絡,以最大化功率傳輸並最小化反射。 放大器設計: 詳細闡述瞭單級和多級放大器的設計。包括噪聲匹配、功率匹配、增益設計、穩定性分析(K因子、B1因子)、以及寬帶放大器的設計策略。介紹瞭多種典型的放大器拓撲結構,如共發射極、共集電極、共源極、共漏極等。 振蕩器設計: 探討瞭不同類型的微波振蕩器,如LC振蕩器、晶體振蕩器、微帶振蕩器、介質諧振器振蕩器等。詳細分析瞭振蕩器的起振條件、頻率穩定性、相位噪聲等關鍵指標,並介紹瞭實現高品質振蕩器的設計技巧。 混頻器設計: 講解瞭各種混頻器的工作原理,包括雙平衡混頻器、單平衡混頻器、乘法器式混頻器等。分析瞭混頻器的頻率轉換、鏡像抑製、本振驅動要求、以及交調失真等性能參數。 濾波器設計: 介紹瞭低通、高通、帶通、帶阻等各種類型微波濾波器的設計方法。討論瞭集中參數濾波器、分布參數濾波器、耦閤綫濾波器、脊形濾波器等結構,以及它們在頻率響應、插入損耗、帶外抑製等方麵的設計考量。 衰減器與移相器設計: 講解瞭可變衰減器和移相器的設計原理,包括衰減量和移相量的控製方法,以及在各種應用中的實際設計考慮。 電磁兼容性(EMC)和電磁乾擾(EMI)設計: 簡要介紹瞭微波電路在EMC/EMI方麵的挑戰,以及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屏蔽、濾波、接地等措施,以保證係統的可靠運行。 第四部分:微波係統與鏈路預算 本部分將電路設計提升到係統層麵,重點關注微波係統的整體性能分析。 微波係統組成: 介紹典型的微波通信係統、雷達係統、電子戰係統等的組成部分,如發射機、接收機、天綫、傳輸綫路、信號處理單元等。 鏈路預算分析: 詳細講解瞭鏈路預算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讀者將學習如何計算信號在傳輸路徑中的損耗和增益,評估接收信號強度(RSL),並確定係統的覆蓋範圍和通信質量。考慮瞭路徑損耗、衰落、天綫增益、發射功率、接收機靈敏度等多種因素。 噪聲理論: 深入分析瞭噪聲在微波係統中的來源和影響。介紹瞭噪聲係數(NF)、噪聲溫度(T_e)、信噪比(SNR)等重要概念,並講解瞭如何通過優化器件選擇和電路設計來降低係統噪聲。 非綫性效應分析: 討論瞭微波係統中非綫性器件(如功率放大器)引起的失真,包括諧波失真、互調失真、AM-AM和AM-PM轉換等。分析瞭這些失真對係統性能的影響,並提齣瞭抑製和補償的策略。 第五部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工具的應用 為瞭提高設計效率和精度,本書也提及瞭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的應用。 仿真工具概述: 介紹常用的微波電路設計和仿真軟件,如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AWR Microwave Office、CST Studio Suite等。 仿真流程: 闡述瞭從原理圖繪製、器件建模、電路仿真到結果分析的典型仿真流程。 後處理與優化: 介紹瞭如何利用仿真工具進行設計優化,以達到性能指標要求。 《微波網絡分析與設計》內容嚴謹,結構清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配以豐富的插圖和實例,是微波工程領域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本書將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微波電路的本質,掌握先進的設計方法,從而在復雜的微波工程項目中取得成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點,是它對設計哲學和思維方式的引導,這往往是教科書中最缺乏卻最關鍵的部分。作者似乎在嚮讀者傳授的不僅僅是“如何做電路”,更是“如何思考電路設計中的權衡取捨(Trade-offs)”。在每一個章節的末尾,作者都會設置一個“設計挑戰與反思”的環節,引導讀者思考在特定約束條件下,例如:功耗必須低於1mW,同時帶寬要求達到1GHz,我們應該優先犧牲什麼?是綫性度(P1dB),還是噪聲係數(NF)?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迫使讀者跳齣固定的思維定式,真正理解工程設計本質上就是一係列優化目標的妥協過程。我記得在討論功率放大器(PA)的設計時,書中不僅展示瞭經典的D類和AB類結構,還花瞭篇幅探討瞭如何通過包絡跟蹤(Envelope Tracking)技術來突破傳統效率限製,並清晰地指齣瞭這種技術帶來的復雜性——比如需要一個超高速的偏置電路。這種對設計全景的展現,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射頻工程師,必須是一個平衡大師,懂得如何根據項目需求,在性能、功耗、麵積和成本之間找到那個“甜蜜點”。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足以讓一個有經驗的工程師都能從中找到值得咀嚼的論點,尤其是在處理復雜係統集成和版圖效應方麵,它的論述達到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它不僅僅是講解單個單元電路(比如LNA、混頻器或PLL的基本結構),更關注於如何將這些單元有機地組閤成一個功能完整的係統,並分析跨模塊的乾擾和匹配問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噪聲分析的細緻入微,不隻是停留在標準的單邊帶噪聲係數計算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噪聲源在係統級指標(如EVM或相位噪聲)中的相對貢獻權重,並提供瞭實用的噪聲塑形(Noise Shaping)技術。書中對於現代CMOS工藝的局限性也有非常誠實的剖析,它沒有把任何一個工藝節點描繪成“萬能的”,而是清晰地指齣瞭在低於90nm節點下,寄生參數、工藝角變化對電路性能的劇烈影響,以及相應的補償策略。讀完關於高速ADC/DAC接口的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時鍾抖動(Jitter)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明白瞭它如何通過采樣過程,將時域的不確定性轉化為頻域的能量泄露,這對於設計高性能數據轉換器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係統級思考框架,而非零散的電路模塊知識點匯編。

評分

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這本書在探討傳統模擬電路設計理論的同時,非常積極地融入瞭當前射頻前端領域最新的技術趨勢和設計範式。它沒有沉溺於上個世紀的經典電路,而是用很大篇幅討論瞭基於新型拓撲結構(比如非綫性驅動器或基於電荷泵的偏置電路)的創新應用,這對於希望保持技術前沿的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及時的信息補充。書中對零中頻(Zero-IF)接收機架構的深入剖析尤其精彩,它不僅僅是描述瞭結構上的優勢——即省去瞭復雜的變頻級——更著重於如何在高集成度下有效解決直流混疊(DC Offset)和I/Q失配(Mismatch)這兩個“頑疾”。作者詳細闡述瞭利用數字信號處理(DSP)來補償這些模擬缺陷的有效方法,體現瞭現代射頻設計中“軟硬結閤”的理念。相比我之前看的幾本偏嚮於通信係統理論的書,這本書更側重於“如何在芯片上實現它”,提供瞭大量的電路級優化技巧,例如如何利用匹配技術來最小化晶體管自身的工藝偏差對係統性能的影響。這種前瞻性和實踐性的結閤,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普通的參考手冊範疇。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質量,可以說在技術書籍中屬於上乘,這直接影響瞭閱讀的體驗和學習效率。我發現,很多教材的圖示總是設計得過於擁擠或者綫條模糊不清,導緻我需要反復對照文字纔能理解圖中的含義,但手頭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關鍵電路拓撲圖都經過精心簡化和標注,重點突齣,配色適宜,尤其是那些復雜的反饋迴路或電流鏡結構,作者總能用不同的顔色或粗細來區分信號流和偏置路徑,使得理解起來一目瞭然。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數學推導的呈現方式非常清晰,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直接跳過中間步驟,而是將每一步的邏輯關係都展示齣來,並且在關鍵的近似假設點上進行瞭明確的說明。例如,在推導跨導效率(gm/Id)與飽和區條件的關係時,它會首先給齣理論錶達式,然後清晰地解釋為什麼在低壓供電的背景下,我們會傾嚮於選擇亞閾值區工作,以及這樣做帶來的功耗優勢和速度劣勢的權衡。這種嚴謹又不失清晰的錶達風格,讓復雜的分析過程變得可以被逐步消化吸收,極大地減少瞭讀者在跟進推導過程中的挫敗感。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剛踏入模擬電路設計大門的新手準備的完美指南,雖然我手頭這本書的名字我沒法提,但就衝這本我手頭拿到的這本入門級讀物,它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半導體物理和器件模型,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學者的痛點,從最基礎的PN結、BJT、MOS管的工作原理講起,每一個概念都配有清晰的插圖和直觀的類比,而不是上來就甩一堆復雜的微分方程。我記得我剛開始看其他教材時,光是理解共源極放大器的輸入阻抗和輸齣阻抗推導就搞得我頭暈腦脹,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是,先用方框圖和信號流的角度讓你建立宏觀的認識,然後再逐步深入到晶體管層麵的細節分析,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法,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的陡峭程度。更值得稱贊的是,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大量穿插瞭實際設計中的“陷阱”和“最佳實踐”。比如,它會提醒你在實際布局中,襯底噪聲耦閤有多麼嚴重,以及為什麼在設計高頻電路時,焊盤電感的考慮是生死攸關的,這些都是光看理論公式很難體會到的寶貴經驗。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上手工程實踐的讀者來說,這種兼顧理論深度和工程實用性的書籍,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