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
:46.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2.4元,折扣73
作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1485033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为研究文化与文学理论的学术论文集,收录相关学术论文近20篇,研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文化批评、电影研究、传播学等方面。《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所收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文学、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族文化遗产:多样性与共同性
论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
现代中国的多元历史——从辛亥百年看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兼容
大一统与多元一体——中国文化的密码
《十七条协议》法律价值研究
遗产与认同的关联研究
交流与共享:丝绸之路上的藏文化遗产
深人与推进: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发展
民族符号学专栏
民族符号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原自系统论:一个值得引入民族符号学研究的概念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变——仪式意动性特征管窥
白马藏人的民俗遗产——“池哥昼”仪式的考察分析
玉器与信仰:红山文化研究概要
地景象征与国家认同——“长江”国族化的“跨边界”之旅
文学与人类学
文化理论与文学研究:诗学与文学人类学
“男性的文艺时代”——汉彝互文中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等四例分析
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富”——评庄思博的《焦虑的财富》
从《甜蜜的悲哀》看萨林斯的人类学突破与学术关怀
跨文明研究
美国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政治幽灵
近30年中国的石门坎研究
行者无疆述者有界——略论美国《国家地理》的新疆表述
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研究或仅仅是欣赏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读者来说,《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我之前一直对“文化挪用”与“文化创新”之间的界限感到模糊,而期刊中几篇相关的论述,为我拨开了迷雾。作者们从理论层面和案例分析层面,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如何在借鉴、融合、转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形态,以及如何界定这种创新是健康的交流还是不当的挪用。尤其是一篇关于当代艺术创作中跨文化元素的使用的文章,既批判了某些缺乏对被挪用文化深入理解的肤浅做法,又肯定了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有益借鉴。这使得我对文化交流的伦理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期刊的另一亮点在于其对“文化身份”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变迁和重塑的探讨,这 resonates with 我所处的时代。许多文章都展现了当代人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又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个人和集体身份。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学术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文化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这本书,我有些犯怵。毕竟“文论”两个字听起来就颇为高深,生怕里面的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只适合专业的学者阅读。然而,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涉及的议题时,我悬着的心就放下了。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纯粹的文学理论,更多的是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其中关于“身份认同与文学表达”的讨论,让我深感共鸣。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下,个体如何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构建和重塑自己的身份,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例如,一篇分析当代华裔作家作品的文章,深刻地剖析了他们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挣扎、融合的心路历程,这种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不禁反思自身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定位。更让我惊喜的是,期刊中还不乏一些对新兴文化现象的讨论,比如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这表明该期刊不仅关注历史深邃的文化积淀,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话,甚至有些观点会颠覆我以往的认知,带来全新的思考。
评分不得不说,《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尤其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如何影响文学批评理论演变的读者而言。我一直对西方文论的引入及其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的转化与再创造很感兴趣,而这本期刊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收录了几篇关于此问题的探讨,既有对经典西方文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在中国接受史的回顾,也有对中国学者如何创新性地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独特解读的分析。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中国叙事学”发展的文章,作者追溯了中国学者如何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又如何在本土化的实践中发展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叙事学范式,这对于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独特性非常有帮助。期刊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其引用和注释方面,文献资料翔实,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期刊还涉及了如文化翻译、跨文化接受美学等热门议题,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学术需求。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期刊,对于提升对中外文论发展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跨文化研究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前沿观点的学术著作,而这本期刊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像那些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中西方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互动与张力。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宋代文人与西方传教士之间思想碰撞的文章,其史料考证之严谨,论证逻辑之清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更揭示了不同文明在接触中如何相互借鉴、相互塑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立体和 nuanced 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影响,而是看到了深层次的观念、价值观乃至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期刊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主题鲜明,论述充分,引人深思。我特别欣赏的是,期刊没有回避学术研究中的争议性话题,反而鼓励多元观点的碰撞,这对于推动学术进步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学术刊物,它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外文化的新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而理解文学作品,则离不开对其背后的文化土壤的深入挖掘。《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8辑)》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中西方文学作品,而是着力于剖析文化观念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创作之中,又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演变。其中几篇关于“文化意象的跨文化解读”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们通过对同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和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文化背景对意义生成的深远影响。例如,对“月亮”这一意象在中西方诗歌中的差异化处理,就生动地说明了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期刊中的讨论还触及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损耗与补偿问题,以及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接受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式之美,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而这些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充满了挑战与趣味。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文化的语言和思想,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