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学说 9787807681441

陈寅恪的学说 97878076814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梦溪 著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学术研究
  • 史学
  • 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国学
  • 陈寅恪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441
商品编码:2962646501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陈寅恪的学说

: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刘梦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807681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剖析陈寅恪思想之精要,彰显治学为人之风骨。由于《陈寅恪的*后20年》等作品的解读,国人对于已去世多年的史家陈寅恪的学术和人品产生了极大兴趣,可谓“举国争说陈寅恪”。陈寅恪,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关于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从名人对他的评价就可知陈寅恪学识的渊博。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吴宓称他是“全中国*博学之人”,等等。陈寅恪是史学家,也是思想家。是大学问家,不是小学问家。他的著作里有一种顶天立地、独立不倚的精神,充满恒定的精神信仰力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视为他的学术思想的精神维度。他的学说的力量源泉,不只在于博雅的考据功夫和深沉的家国之情,还在于义宁陈氏一族的优美家风门风。 陈寅恪本人的魅力何在?其治学方法有哪些?何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思想和学术对中国、对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都是读者极感兴趣的问题,本书将一一解答。

内容提要

陈寅恪(1890-1969),祖籍江西义宁。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事业,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字学等学科。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他的学术著作被誉为“划时代的意义”。

本书是刘梦溪先生深研陈寅恪的学问与思想、风骨与精神之力作。作者结合义宁之学的渊源和时代环境,从文本出发,忠实原典,并勾索陈著各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复其义,“以陈解陈”,循此路向解读和释证陈氏学说,自成把握陈氏学术创获与方法的简明通透之进路。

本书写作风格近于《陈寅恪的后20年》,而内容又近于对《陈寅恪集》的整体把握提炼,无论对于研究陈寅恪学说的学者,还是对于普通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思想爱好者,都是很有意义的参考读物。


目录

引端 /1

章 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 /5

一世家子弟 /5

二家国情怀 /7

三学术托命 /10

四乱离岁月 /15

五晚年心事 /20

六文化丰碑 /24

第二章工具?材料?观念?方法 /28

一“敢并时贤较重轻” /29

二时代学术之“预流” /32

三“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 /35

第三章打通文史和追求通解通识 /40

一“达于大道”的通人之学 /40

二诗文证史的艺术之境 /46

第四章“中西体用”的文化态度 /51

一“绝不从时俗为转移” /51

二“中西体用资循诱” /53

三“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65

四佛教中国化乃“一大事因缘” /70

五文化移植和“新机重启” /77

第五章种族与文化的学说 /82

一种族文化与李唐一代的国运兴衰 /83

二文化高于种族 /90

三标举圣人“有教无类”之义 /92

四华夷之辨与文化融合 /97

五《时世妆》和礼俗变异 /103

第六章陈氏阐释学 /110

一 “了解之同情”:阐释的先验态度 /111

二“释证”“补正”“参证”:阐释的多元途径 /123

三“既解释文句又讨论问题”:阐释的思想向度 /134

四比较阐释和心理分析:阐释的现代意味 /139

五古典、今典双重证发:阐释的学问境界 /151

六环境与家世信仰的熏习:阐释的种子求证 /158

第七章佛典翻译和文体革新 /172

一古文运动和唐代“新文体” /173

二佛典翻译与文体革新 /179

三“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 /190

第八章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 /198

一“贬斥势利,尊崇气节” /198

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09

三陈氏一族的“优美门风” /216

附录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222

后记 /232


作者介绍

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学术思想与人物》《红楼梦与百年中国》《陈宝箴和湖南新政》《现代学人的信仰》等,对义宁之学(陈寅恪)、蠲叟之学(马一浮)的研究,可见为学宗趣。


文摘


序言



《陈寅恪的学说》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史学巨擘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专题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陈寅恪先生的生平事迹或著作目录,而是以其精深的学术理论为核心,对其核心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学术影响以及在史学史上的地位进行系统梳理、深刻剖析与全面评价。 本书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潜心研读陈寅恪先生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包括其专著、论文、书信、讲义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对这些一手和二手材料的辨析与整合,本书旨在呈现一个立体、丰富且具有深度陈寅恪学术世界的面貌。 第一部分: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着力于挖掘和阐释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根基所在。这包括对其治学理念的溯源,例如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信条,以及其深受王国维、罗振堂等前辈学者影响的思想脉络。作者将详细论述陈寅恪先生如何将中国传统史学精神与西方现代学术方法相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史学观。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将重点剖析陈寅恪先生“以史为证,由博返约”的研究范式。这并非仅仅是搜集史料,而是强调史料的辨伪、互证以及在海量信息中提炼核心问题,进而形成精辟论断的思维过程。作者将通过具体的学术案例,例如对隋唐政治史、佛教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来展示陈寅恪先生如何运用其详赡的考证和精妙的分析,揭示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动因。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陈寅恪先生对文献学的精湛运用。他不仅精通多种古文字,而且对各类史籍、笔记、碑刻、敦煌文书等文献的价值与可靠性有着深刻的判断。作者将分析陈寅恪先生如何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解读,修正前人的谬误,填补历史空白,从而构建出更趋于真实的史实。 第二部分:陈寅恪核心学术领域的研究与贡献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集中探讨陈寅恪先生在几个关键学术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及其深远影响。 隋唐史研究:这是陈寅恪先生学术成就最为卓著的领域之一。本书将详细解读陈寅恪先生对隋唐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宗教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例如,他对“胡汉融合”在隋唐时期实现程度的深刻分析,对唐代政治权力结构的精辟论述,以及他对佛教在中国传播与演变过程的细腻勾勒。作者将梳理陈寅恪先生如何通过对《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以及敦煌文书、墓志铭等出土文献的综合运用,构建出他对隋唐历史的宏大叙事。 中古史研究(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本书将阐释他对当时政治动荡、门阀制度、民族迁徙、文化转型等问题的深刻洞察。例如,他对汉末三国以来中国政治权力分散化趋势的分析,对士族门阀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影响的考察,以及他对汉译佛经与玄学思想相互激化的辨析。 中国佛教史研究: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不仅是历史学的贡献,更是对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贡献。本书将分析他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特别是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如玄学)的融合,以及佛教宗派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将重点解读陈寅恪先生如何从文献和图像等多方面证据,揭示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深层影响。 中国与外国的交通与文化交流史:陈寅恪先生极具前瞻性地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史的宏大视野中进行考察。本书将展示他如何通过对丝绸之路、海上交通等线路上的物质与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他对突厥、回纥、波斯、粟特等民族与中国历史的紧密联系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视野。 第三部分: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特征、影响与局限 在梳理了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与评价。 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突出特征:本书将提炼陈寅恪学术思想的几个核心特征,例如:极强的史料驾驭能力、宏阔的历史视野、精湛的考证功夫、深刻的洞察力、以及贯穿始终的“中国文化本位”的意识。作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这些特征是如何体现在其具体研究中的。 陈寅恪的学术影响:本书将考察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史学人才,而且其开创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史学界,甚至在国际汉学界也享有崇高的声誉。本书将分析他如何通过影响其学生(如陈高华、汪篯、唐长孺等),将他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传承下去。 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评价与反思:任何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并非完美无缺。本书在充分肯定陈寅恪先生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将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适度探讨其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从当下的角度审视某些具体问题的解释,或者探讨其研究方法在应对新的史料和新的学术议题时的适用性。作者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继承陈寅恪先生宝贵学术遗产的同时,不断推进史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第四部分:陈寅恪与中国史学史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陈寅恪先生置于中国史学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定位。作者将分析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他如何承接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又如何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局面。本书将探讨他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前辈学者的学术传承与分野,以及他如何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史学研究风潮。 总而言之,《陈寅恪的学说》是一部旨在深度揭示陈寅恪先生学术宝藏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更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想的致敬与探索。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位杰出史学家的深邃智慧、卓越贡献及其不朽的学术遗产。全书力求语言精练,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引证准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高质量的学术阅读体验,让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方法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启发后学者在史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入手一本关于陈寅恪先生学说的书籍,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仅凭其触感和大致的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分量。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扎实”和“学术”。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它的排版、字体,甚至纸张的选择,都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仿佛一位老学究正端坐在书桌前,带着他沉甸甸的学识,静待有缘人的翻阅。书名《陈寅恪的学说》直接了当,没有丝毫的噱头,直指陈先生的核心学术思想,这对于我这样真正想了解陈寅恪先生治学之道的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我预感书中会对陈先生在史料辨析、考据方面的精湛技艺进行深入的探讨。陈先生对待史料的态度,一向是以“慎重”和“严谨”著称,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辨析出最真实的历史脉络,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我对书中关于他如何运用多种语言文字,特别是梵文、西夏文等,来解读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想真正走进陈寅恪先生学术世界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充满了敬意,而陈寅恪先生更是其中的翘楚,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手边的这本《陈寅恪的学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具体内容,但从书本传递出的气息,我能感受到编纂者对于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尊重与敬畏。书的整体风格,从书名到大致的章节安排,都透着一种沉静而严肃的学术氛围,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想要坐下来,静静品味的冲动。我尤其关心书中所探讨的陈寅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问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在西方思潮涌入、传统价值摇摇欲坠之际,依然能够坚守住中国文化的根基,并将其精神发扬光大,这无疑是陈寅恪先生学术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书中关于“文化自觉”与“民族精神”的论述,如果能深入剖析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那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此外,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陈寅恪先生在语言学、文字学等方面的贡献也抱有极大的好奇,毕竟这些领域也是他学术造诣的重要体现。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伟大史学家的思想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陈寅恪的学说》,虽然我还未能一一细读书中的每一个字,但单就其整体风格和所蕴含的学术气韵,就已经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陈寅恪先生学术造诣心向往之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和解读他思想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概括性,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核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猜测,书中应该会对陈寅恪先生关于历史分期、政治制度演变,以及他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隋唐宋元时期史料的独特解读方式有深入的阐述。要知道,陈先生的治学,一向是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他对历史的认识,绝非人云亦云,而是基于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逻辑推演。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陈先生如何将中西史学方法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史学范式。如果书中能涉及他对佛教史、敦煌学、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独到见解,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陈寅恪先生思想深度对话的邀请。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书,虽然书中具体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的整体氛围和目录的宏观指引来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诚意之作。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字体的大小和排版都经过了精心考量,读起来既舒适又显得庄重,一看就是用心在做学问。书名《陈寅恪的学说》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预示着即将踏入的将是陈寅恪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目录里罗列的章节名,如“史学方法论的革新”、“政治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文化传承的视野”等等,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新知识的大门。我尤其对“史学方法论的革新”这一部分充满期待,陈寅恪先生的治学,历来以其严谨细致、求真务实著称,他如何打破传统的束缚,开创出影响深远的学术范式,这其中的奥妙,定然在这本书中有深刻的阐释。当然,对于“政治史与思想史的关联”的探讨,也让我颇感兴趣,毕竟历史的洪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政治的动荡与思想的演进,往往是相互交织、互为表里的,陈先生对此的见解,定然是独到且深刻的。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评分

拿到这本《陈寅恪的学说》,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每一页进行细致的阅读,但从它的整体风格和给人的感觉来看,我能确信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深入钻研的学术力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书名醒目,透露出一种对陈寅恪先生学术成就的郑重态度。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会是对陈寅恪先生在历史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学术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解析。陈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学问广博,他的思想体系,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陈先生的“通史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独特见解。作为一位在传统文化与西方学术之间游走自如的大家,陈先生是如何看待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以及他在“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方面的论述,都是我非常想要了解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学说,更是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座高峰的致敬与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