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改革新思维
定价:49.80元
作者:李佐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211978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中国在改革开放35年后,要摸着怎样的石头,安全渡过深水区,进而实现经济总量世界**。
亮点1:吴敬琏亲传弟子,为您讲述如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改革
亮点2:副所长亲自为您解析改革与环境、资源、发展、人本的关系
亮点3:经济学博士直面新型工业化、重化工业、“三农”等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亮点4:国务院智囊研究员告诉你改革的目标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内容提要
吴敬琏亲自担纲《智石丛书》总顾问并作序!中国高层智囊前瞻力作!
吴敬琏 江 平 汤 敏 陈志武 张维迎 任玉岭 白重恩 左小蕾
胡祖六 保育钧 魏建国 李佐军 卫祥云 陈全生 肖四如 张 平
众多名家携手打造!
热点覆盖:五位一体、改革路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既得利益集团……
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指出了走向未来的途径。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那么,中国如何推进转型和全面改革?
当代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历程。预知中国改革的前路(到哪里去),首先要看清中国改革的源流(从哪里来)。本书带你一起回顾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激荡改革三十年,前瞻未来三十年中国改革的前景和路径。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改革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个人阅读学习。
目录
作者介绍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博士师从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资源与环境政策、人本发展理论、宏观经济和中国走势、新型工业化和重化工业、“三农”问题等。
著有《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等5部专著,在《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撰写过50余篇调研报告,主持或参与过80余项外科研课题,先后多次获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励。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佩服的一点,是它对“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描述。作者显然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不同层级政府在执行国家战略时的“反应函数”和“学习曲线”。他没有将政府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无数决策者、执行者和信息管道构成的复杂有机体。书中关于“政策实验与容错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式决策的特点。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在特定地区快速复制,而另一些关键性的制度创新却难以在全国层面铺开的深层原因。文字风格上,这本书显得尤为沉稳内敛,数据引用精准可靠,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它就像是一个资深战略家在进行沙盘推演,每一步的进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体现了对全局的掌控,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对于那些对“如何有效治理”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理论探讨的实战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那种对复杂问题的剖析深度和广度,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作者显然不是那种空谈理论的学院派,而是真正深入到实践一线,将那些光秃秃的政策条文背后的人性、博弈和历史必然性都给挖掘出来了。特别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GDP数字或产业政策,而是极其细腻地描绘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省份在资源、人才、观念上的差异,以及中央政策如何在这些差异中寻找平衡点的艰难过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之间张力的论述,那种辩证的视角,一下子就将原本觉得有些枯燥的宏观经济学讨论,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读完后,你不会觉得你只是了解了一个理论模型,而是感觉自己好像参与了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大型社会实验的复盘会议,每一个结论都有着坚实的经验基础,每一个推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谨慎乐观。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让你在面对日常的新闻报道时,立刻建立起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框架,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看到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图。
评分坦白说,很多关于经济转型的书籍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少了点“火药味”,更像是一份政策白皮书的润色版。但这本《中国改革新思维》完全不是那种调性。它充满了对当前一些深层次矛盾的直面和追问,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某些“创新驱动”战略背后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错配。作者的提问方式非常犀利,他不是在质疑改革的必要性,而是在审视我们对“新”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是否将表面的技术革新等同于深层次的制度重塑。书中对“要素市场化”的讨论尤为精彩,它将金融、土地、劳动力这三大核心要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不同“松动度”和潜在的金融风险。这种跨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人耳目一新。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熟悉的专业舒适区,以一种更宏观、更系统的方式去审视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这本书读起来,会让你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兴奋,它不是用来安抚人心的,而是用来激发批判性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制度惯性”这一概念的独到解读。我们经常谈论改革的决心和方向,但往往忽略了组织结构、既得利益群体和传统思维模式所形成的巨大阻力。作者没有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来划分矛盾,而是深入探讨了“路径依赖”是如何锁死某些选项的。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构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看似合理的、但如今却成为发展瓶颈的机制,这种解构是极其彻底的,甚至可以说,带有一丝“手术刀”般的精准和无情。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产权制度变迁时的那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耐心,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细致描绘了不同所有制形态在特定历史阶段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竞争和演化的。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改革的难度不在于“想不想改”,而在于“如何不被旧系统吞噬或架空”的博弈艺术。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改革蓝图,而是一套“反路径依赖”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初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时,我还有点担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官话堆砌”,但很快就被它那近乎新闻调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社会底层和微观个体的关怀,却非常打动人。它不像很多宏大叙事那样把改革描绘成一帆风顺的英雄史诗,而是坦诚地展示了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妥协乃至是某些路径选择的无奈。比如说,书中对特定行业垄断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对无数人的生活轨迹都产生了蝴蝶效应般的影响。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午后谈话,他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他会引导你提出更好的问题。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具体的个人命运连接起来,使得那些抽象的改革目标,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触。这种文风的切换自如,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佳,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