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列宁全集(1917 10-1918 3)(第33卷) |
| 作者 |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 |
| 定价 | 11.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08530 |
| 出版日期 | 1992-12-01 |
| 字数 | 480000 |
| 页码 | 611 |
| 版次 | 2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599Kg |
| 内容简介 | |
| 1.正文和附录中的文献分别按写作或发表时间编排。在个别情况下,为了保持一部著作或一组文献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编排顺序则作变通处理。 2.每篇文献标题下括号内的写作或发表日期是编者加的。文献本身在开头已注明日期的,标题下不另列日期。 3.1918年2月14日以前俄国通用俄历,这以后改用公历。两种历法所标日期,在1900年2月以前相差12天(如俄历为1日,公历为13日),从1900年3月起相差13天。编者加的日期,公历和俄历并用时,俄历在前,公历在后。 4.目录中凡标有星花。的标题,都是编者加的。 5.在引文中尖括号< >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是列宁加的。 6.未说明是编者加的脚注为列宁的原注。 7.《人名索引》、《文献索引》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在《人名索引》条头括号内用黑体字排的是真姓名;在《文献索引》中,带方括号的作者名、篇名、日期、地点等等,是编者加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1917年 告俄国公民书(10月25日)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文献(10月25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0月下旬) 工人监督条例草案(10月26日或27日) 同赫尔辛福斯在直达电报中的谈话(10月27日) 在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各团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和发言 (10月29日) 报道 人民委员会通电(10月30日) 职员守则草稿(10月底)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11月1日) 记录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央内部反对派问题的决议(11月2日) 俄国礼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多数派给少数派的后通牒(11月3日) 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11月3日) 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11月4日)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1月4日) 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卡和前线代表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1月4日)报道告人民书(11月5日) 答复农民的问题(11月5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信(11月5日或6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宣言告全体党员及俄国一切劳动阶级书(11月5—6日) 对为前线士兵征收防寒物品法令草案的几点补充(11月7日以前) 同大本营在直达电报中的谈话(11月9日) 通电致各团、师、军、集团军等委员会,全体革命陆军士兵和革命海军水兵(11月9日) 《社会革命党人怎样欺民,布尔什维克的新给了人民什么》小册子的序言(11月9日) 人民委员会给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命令 (11月9日或10日) 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同杜鹤宁通话的报告(11月10日) 给芬兰同志们的信(11月11日) …… 附录 注释 人名索引 人献索引 年表 插图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厚重的文集,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考古发掘工作。那些陈旧的词汇、复杂的派系称谓,初看之下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下心,你会发现,在这看似枯燥的文本背后,隐藏着对人性、权力以及社会改造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关于如何动员非无产阶级力量参与建设的部分,展现了一种极具实用主义色彩的策略灵活性,这与外界通常描绘的刻板形象有所出入。它记录了构建一个全新政治秩序的原始冲动和初期尝试,那些关于‘敌我划分’和‘阶级意识’的反复强调,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气候’。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那个伟大历史试验场中,所有声音、所有挣扎和所有未竟的思考,是理解现代政治思想演变不可绕过的一环。
评分这部文集对革命早期执政方针的细致描绘,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危机管理’案例分析。我特别注意了其中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酝酿和实施前夕的讨论。那些关于如何快速将一个庞大的、落后的经济体导向‘社会主义轨道’的设想,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不计后果的激进。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未来社会’的急切憧憬,几乎压倒了对短期困难的现实考量。对于热衷于研究政治经济转型期的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金矿。它清晰地勾勒出,在巨大的历史惯性和外部干预下,任何宏伟蓝图的推行都将面临何种程度的结构性阻力。读完后,我不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评判当时的决策,而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为求‘快’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接触这部分文集时,是带着一种对历史人物的‘祛魅’心态。然而,越往后读,越能感受到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的那种无力和决断力交织的复杂情感。书中的信件和简短的指示,看似寥寥数语,背后却是无数次彻夜的会议和艰难的抉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苏维埃政权初期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的那几篇讲话,那种‘背水一战’的坚决,即便是今天读来,也让人不寒而栗。它不仅仅是政治理论的陈述,更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维持组织凝聚力的实践指南。那些关于民主集中制如何运作的早期探索,至今仍对现代政治组织形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只是当时环境的极端性,使得这些探索显得尤为沉重和不可复制。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第一手、未经稀释的原始材料。我尝试去捕捉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被简化或浪漫化的瞬间,试图在这些文字中还原出事件的‘温度’。阅读这些文本,你会发现许多今天看来已经成为‘教条’的理念,在当时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提出、辩护和修正的。比如,关于‘左翼共产主义者’的论战,展现了革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路线分歧。每一次的修正,都伴随着对先前判断的深刻反思,这种内在的自我批判机制,是理解一个政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意义,便在于它毫不留情地展示了理论如何被现实‘打磨’、‘扭曲’,最终塑造出新的实践形态。
评分这部卷帙浩繁的文集,翻开它,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动荡年代的窄门。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其中,尤其是在理解那些革命前夜和初期政权建立时的复杂思潮上,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相当用心,对于理解当时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动态以及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争论,提供了极为扎实的文献支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土地问题的论述,那些关于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辩论,充满了火药味和紧迫感。阅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术语和特定的历史背景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这恰恰体现了原著的厚重感和历史的真实性。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带着历史的审慎和批判性思维去仔细研读的文献档案,它强迫你直面一个伟大变革是如何在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拉扯中诞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