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荀德麟等 著
图书标签:
  • 京杭大运河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运河文化
  • 传统文化
  • 民俗
  • 历史
  • 文化遗产
  • 中国文化
  • 地方文化
  • 水利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6623
商品编码:29627925479
包装:纸面精装护封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

原价:216.00元

作者:荀德麟 等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21246623

字数:793000

页码:4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等基本特性,也有其自身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它能充分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也更容易得到世界的尊重和喜爱。本书所介绍的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发展、传承和流行于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项目代表了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水平。本书内容括: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称的中国昆曲,世界戏剧之秀国粹京剧,苏州园林,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扬州的漆器和剪纸,传统的苏州、扬州、北京玉雕,越窑青瓷,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杂技、相声、评弹,以及中国名茶龙井、碧螺春,中国传统烤鸭、狗不理子……展示了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和至臻至美,其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摄人心魄的动人美感,是运河文化的生动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荀德麟,男,汉族,1950年3月出生,江苏涟水人。大学学历,民盟盟员,著名诗人,辞赋家。代表作品:《淮阴要览》;诗集《槿花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辞赋代表作:《美好江苏赋》、《运河之都赋》、《淮安赋》等。



作者介绍
荀德麟,男,汉族,1950年3月出生,江苏涟水人。大学学历,民盟盟员,著名诗人,辞赋家。代表作品:《淮阴要览》;诗集《槿花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辞赋代表作:《美好江苏赋》、《运河之都赋》、《淮安赋》等。

关联推荐
大运河研究和管理的有关机构和相关人士;区域及城市规划、遗产保护专业人士。
目录
总 序
出版说明



第一章传统戏剧 001

京剧 / 002
京剧:中国的“国粹” / 002
京剧发展简史 / 005
京剧与京杭大运河 / 013

昆曲 / 030
六百年昆曲传奇路 / 031
南戏、昆山腔与水磨调 / 033
绝代大师汤显祖与《牡丹亭》 / 036
昆曲与“明清传奇” / 043
青春的《牡丹亭》,青春的昆曲 / 051

其他戏剧 / 062
评剧 / 062
梆子戏 / 064
越剧 / 069
其他地方戏 / 071
皮影戏、木偶戏 / 081


第二章传统技艺 085

陶瓷技艺 / 085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 086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 093
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 / 102

织造技艺 / 107
苏州宋锦织造技艺 / 107
辑里丝手工制作技艺 / 110

制砖与营造技艺 / 112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 11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 114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 117

冶铸与锻制 / 121
泊头铸造工艺 / 121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 124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 125

漆器与金属器皿制作技艺 / 126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 126
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 131

印刷与文房四宝制作技艺 / 134
雕版印刷技艺 / 134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 / 137
湖笔制作技艺 / 140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 143

食品制作技艺 / 145
碧螺春及其制茶技艺 / 145
杭州龙井茶制作技艺 / 147
花茶制作技艺 / 152
北京烤鸭制作技艺 / 156
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 159


第三章民间文学 161

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故事 / 162
白蛇传传说 / 164
北京高梁桥的传说 / 166
折扇姻缘 / 167
雌雄兄弟的故事 / 168
兴济龙窝洗出的皇后 / 171
东光铁佛寺的传说 / 171
景州开福寺舍利塔的传说 / 173
四女寺的传说 / 174
临清运河“铁窗户”的传说 / 175
聊城大运河、东昌湖古桥的传说 / 176
晒书台的传说 / 179
张秋黑龙潭的传说 / 180
白英老人的传说 / 181
大运河运来孔庙巨碑 / 186
济宁大运河的传说 / 187
荆山桥的传说 / 188
微山湖的传说 / 189
美人泉与传瓢庙的传说 / 189
洪泽湖大堤的传说 / 190
水漫泗州的传说 / 191
跃龙池的传说 / 192
清江浦、吴棠与慈禧太后的故事 / 193
高邮镇国寺塔的故事 / 197
高邮黑尻的来历 / 198
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 / 200
丹阳大麦粥的传说 / 201
奔牛镇的传说 / 202
苏州宝带桥的传说 / 202
南湖菱及其传说 / 204
白龙潭的传说与嘉兴三塔 / 204
苏东坡的故事 / 205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 209
桐乡“三跳”的传说 / 211


第四章传统杂技、武术与曲艺 213

传统杂技 / 213
吴桥杂技 / 213
聊城杂技 / 216
中幡 / 217

传统武术 / 219
沧州武术 / 220
临清武术 / 222

游艺 / 224
抖空竹 / 224
口技 / 225
戏法 / 227

评话、弹词与评书 / 228
扬州评话 / 228
扬州弹词 / 230
苏州评弹 / 232
杭州评话 / 234
北京评书 / 235

大鼓与快书 / 237
山东大鼓 / 237
京韵大鼓 / 239
山东快书 / 239

相声与时调 / 241
相声 / 241
天津时调 / 244


第五章传统工艺美术 245

年画与剪纸艺术 / 245
杨柳青木版年画 / 245
桃花坞木版年画 / 249
扬州剪纸艺术 / 252

雕刻与雕塑艺术 / 255
玉雕 / 255
苏州核雕 / 265
东昌葫芦雕刻 / 267
天津泥人张 / 269
惠山泥人 / 272
苏州泥塑 / 275

刺绣与彩扎艺术 / 278
苏绣 / 278
北京灯彩 / 283
邳州纸塑狮子头 / 286

梳篦与盆景艺术 / 288
常州梳篦 / 288
扬派盆景技艺 / 290
苏派盆景技艺 / 294


第六章传统音乐与传统舞蹈 297

传统器乐 / 297
古琴艺术 / 298
唢呐艺术 / 305
琵琶艺术 / 306
锣鼓艺术 / 312
十番音乐 / 313

传统音乐 / 319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 319
东平腊山祥龙观道教音乐 / 321
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 / 322
津门法鼓 / 326

传统舞蹈 / 328
余杭滚灯 / 328
邳州跑竹马 / 331
京西太平鼓 / 333
狮子舞 / 337


第七章民俗与歌谣 343

妈祖信俗 / 343
天妃娘娘的故事 / 346
大运河沿线的妈祖祠庙 / 347

通州开漕节 / 353
端午节与大运河 / 356
端午节习俗述要 / 357
大运河沿线端午特殊习俗 / 360

歌谣 / 362
运河船工歌谣 / 362
明清运河船工号子 / 363
天津漕丁谣 / 367
运河沿线地区童谣 / 369
南闸民歌 / 372


第八章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地名遗产 375

通惠河北运河流域地名 / 376
南运河卫河流域地名 / 390
会通河流域地名 / 402
中运河里运河流域地名 / 417
江南运河流域地名 / 440


参考文献 / 462
索引 / 464
后记 / 466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名为《故宫的秘密:帝王生活与建筑艺术的深度解读》的图书简介。本书将聚焦于故宫的建筑细节、历史变迁、宫廷生活以及背后的文化意涵,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研究和人文关怀。 故宫的秘密:帝王生活与建筑艺术的深度解读 作者: [此处留空,暗示作者身份的专业性与神秘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暗示出版机构的权威性] 页数: 约 800 页 装帧: 典藏精装,附高清图版与详细测绘图 一、 内容概述:穿越紫禁城的时空长廊 《故宫的秘密:帝王生活与建筑艺术的深度解读》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剖析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重量级著作。本书不满足于对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那些隐藏在宏伟殿宇之下的精微细节、复杂的工程学原理,以及塑造了数百年皇权运作的社会与文化逻辑。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故宫形象:它不仅是明清两朝的政治中心,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美学、皇室礼仪、乃至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为基础,辅以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建筑测绘数据,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生命力的紫禁城。 二、 结构与核心章节详解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规划布局到微观的构件考证,构建起一座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天地定位与都城营建:紫禁城的“风水”与“礼制” 本部分着重探讨故宫的选址、规划思想及其与北京城整体格局的关系。 1. “天地之中”的选址哲学: 深入解析元大都、明清都城规划中的“九宫格”理论与《周礼·考工记》的指导意义。阐述紫禁城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实现“君权神授”的政治诉求。 2. 中轴线上的权力叙事: 详细分析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这条线如何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直线,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等级森严的礼制载体。对比前朝与后寝在轴线两侧的对称与不对称布局中蕴含的权力差异。 3. 工程的奇迹: 剖析紫禁城大规模土木工程所依赖的组织结构、材料采办(如特制金砖、楠木的来源)以及漕运体系,揭示完成这一超级工程所需的国家动员能力。 第二部分:殿宇的语言:结构、形制与等级制度的符号学 本部分是本书的建筑学核心,侧重于对宫殿建筑语汇的解码。 1. 屋顶的秘密语言: 细致区分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不同形制在太和殿、乾清宫、文渊阁等建筑上的应用,阐释“九脊十兽”所代表的等级秩序。探讨吻兽数量的增减所反映的皇帝威权变化。 2. 斗栱的力学与美学: 摆脱传统介绍,通过对现存斗栱实测数据的分析,还原其在宋元明清不同阶段的演变脉络,探究其在承重、抗震和装饰功能上的平衡。 3. 色彩与装饰的隐喻: 深度解读黄琉璃瓦的垄断性使用、朱红墙体的象征意义,以及梁枋彩画中苏式、和玺彩画所承载的皇室品味与道德教化功能。 第三部分:帝王之居:乾清宫、坤宁宫与后寝生活的真实图景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生活层面,揭示帝王在紫禁城内的日常运作与私人空间。 1. 乾清宫:从寝宫到议政所的职能转变: 考证清代皇帝“垂帘听政”前后的空间使用变化,特别是“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秘匣制度的运作细节与政治影响。 2. 坤宁宫的萨满信仰与婚俗: 详细记录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坤宁宫作为祭祀场所和皇帝大婚洞房所保留的独特仪式,展现文化融合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3. 宫苑中的“微观世界”: 专题研究养心殿、倦勤斋等相对私密的区域,通过对留存的家具、陈设(如钟表、西洋器具)的分析,还原帝王个人的生活情趣、艺术修养与精神状态。 第四部分:礼仪的迷宫:朝会、祭祀与司法体系的场所化呈现 故宫是礼仪的剧场,本部分将建筑空间与国家典礼活动进行关联分析。 1. 三大殿的仪式动线分析: 精确复原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等重大典礼中,官员、外戚、侍卫的行进路线、站位和朝拜角度,解析礼仪对空间序列的绝对支配。 2. 天坛与社稷坛的对话: 探讨紫禁城外的核心祭祀建筑如何与城内的太庙、午门祭坛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论证皇家祭祀在维护统治合法性中的核心地位。 3. 内廷机构的运作: 聚焦南部的“外朝”机构(如保和殿后的大典房、文华殿的儒学机构),分析这些部门如何通过物理空间来承载庞大的行政和文化管理职能。 第五部分:变迁与保护:百年来故宫的身份重塑 本书的收尾部分关注近代以来,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的转型及其带来的挑战。 1. 文物流失与清室的退位: 依据档案记录,梳理辛亥革命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立、文物典藏的整理过程,以及故宫博物院早期面临的保护困境。 2. 建筑保护的技术哲学: 探讨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如结构加固、防火防水系统)在古老木结构建筑上的应用原则,分析传统工艺与现代工程的冲突与调和。 3. 城市背景下的紫禁城: 讨论故宫在现代北京城市肌理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其历史原真性和文化权威性。 三、 专家评价与本书价值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细节的执着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建筑史学、社会人类学、礼制研究融为一炉。全书配有大量首次公开的清宫档案手绘图、建筑剖面图和高清特写照片,力求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触摸”到故宫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件陈设背后的历史温度。 这是一部深度阅读故宫的“工具书”与“思想指南”。它不仅适用于历史学者和建筑师,更适合所有对中华文明内核、帝王制度以及宏大工程美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读完此书,读者将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理解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群所蕴含的无尽奥秘。 阅读此书,您将发现: 为什么太和殿的开间数是“极数”却避开了“九”? 皇帝批阅奏折时,身边的宦官和大臣是如何根据空间距离确定汇报权限的? 养心殿内的“三希堂”为何成为乾隆皇帝精神世界的象征? 故宫的排水系统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实现高效运作的? 《故宫的秘密》将为您揭示这些深藏于朱墙黄瓦之下的权力哲学与建筑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和民俗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京杭大运河的憧憬。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条河的流水账,更是关于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的故事。我喜欢作者对那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间技艺的细致描绘,比如那些精美的刺绣、生动的剪纸、悠扬的评弹。每一个项目都被赋予了生命,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的介绍,那些婚嫁的仪式、节日的庆典,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阅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乡,那些小时候的记忆,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仿佛都被重新唤醒。这本书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百态,去体验那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传承。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汇的含义,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真正融入了血脉的文化基因。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如此生动有趣。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运河畔的古镇,石板路上行人匆匆,水面上摇曳的乌篷船,还有那空气中弥漫着的历史的醇厚气息。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某处桥梁的建造故事,某段运河河畔流传的民谣,甚至是某个手艺人传承百年的技艺。书中对非遗项目的介绍,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看到了匠人们眼中对技艺的热爱,看到了他们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那种传承的力量,那种对传统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珍贵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更多人分享这份阅读的喜悦,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让我看到了京杭大运河的另一面,不是冰冷的工程奇迹,而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文化长廊。作者用一种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就像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运河的波光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的介绍,它们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接地气,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故事而感动,因为某个技艺而惊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让我反思,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我惊讶于作者对各个非遗项目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梳理,无论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还是鲜为人知的,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书中对技艺细节的描述,让我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精妙和匠心。例如,在介绍某项传统乐器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让我对这项乐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书中也关注了非遗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让我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文化的致敬,它让我看到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也看到了传承者的坚韧。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京杭大运河。我之前对大运河的认知仅停留在工程学的宏伟和历史的意义上,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柔软、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层面——那些流淌在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没有枯燥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元素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传统节日的描绘,那份热闹、那份喜庆,仿佛就在眼前。还有那些与运河紧密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更是充满了奇幻色彩,让我沉醉其中。这本书让我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它们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我更加渴望去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