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晨 著
图书标签:
  • 京杭大运河
  • 运河文化
  • 城市地理
  • 历史
  • 文化遗产
  • 旅游
  • 中国历史
  • 水利工程
  • 区域发展
  • 古运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6661
商品编码:29628247625
包装:纸面精装护封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原价:168.00元

作者:吴晨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21246661

字数:615000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一部浩浩荡荡的运河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城市在广阔的空间中沿着运河的脉络展开,而运河文明的基因则顺着流淌的河水渗入到城市的每一个末梢之中,使得每一座城市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到城市的性格与气质,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烙印。本书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分为政治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以及因运河开通而快速城市化,河通则城兴、河塞则城衰的更纯粹意义上的“运河城市”。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城市的选址、建城与发展乃至衰落的轨迹,揭示了京杭大运河给沿线城市构建方式和运行机制,以及城市居民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改变;突出强调了从中国城市与社会的整体背景来观察运河与运河城市时,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吴晨(1967.8 - ),博士,著名青年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RIBA),客座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BIAD)副总建筑师。



作者介绍
吴晨(1967.8 - ),博士,著名青年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RIBA),客座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副总建筑师。

关联推荐
大运河研究和管理的有关机构和相关人士;区域及城市规划、遗产保护专业人士。
目录
总 序
出版说明



第一章大运河上漂来的帝都 —— 北京 001

山川形胜与国都气象 / 001
城市更迭与水道变迁 / 005
蓟城时代的城市环境 / 005
辽南京的贡献 / 006
金中都:国都时代的开始 / 006
元大都:伟大的创造 / 008
明代北京的改建 / 012
清代北京的重整与美化 / 015


第二章运河之都 —— 淮安 037

漂浮在水上的土地 / 037
南船北马,几番浮沉 / 038
先秦与秦汉:最早的枢纽 / 038
隋唐两宋:漕运的兴衰 / 040
元明清:领先的技术 / 043
当代:重焕青春 / 047

城市,运河留下的诗篇 / 049
淮阴故城 / 049
甘罗城遗址 / 050
漂母墓 / 050
惠济祠遗址 / 051
天妃坝遗址 / 051
楚州往事 / 052
镇淮楼 / 054
淮安府署 / 055
河下古镇 / 057
清江之浦 / 060
丰济仓 / 061
清江浦楼 / 062
湖底旧梦 / 064
明祖陵 / 067
盱眙北望 / 067

壮丽东南第一州 / 069
漕运:国之命脉 / 069
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 070
淮盐 / 071
淮关 / 073
宗教:水神与治水 / 075
文通塔 / 076
慈云禅寺 / 077
古清真寺 / 077
园林 / 077
艺文 / 080
饮食 / 081


第三章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原点 —— 扬州 085

千古工程,风云变迁——运河与扬州的千年岁月 / 086
运河变迁 / 086
城市发展 / 090
水网格局 / 095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运河城市的兴衰 / 099
辉煌之路 / 099
沃土膏腴工精巧 / 099
东西南北通有无(漕运、商业与船舶制造) / 102
盐业与扬州儒商 / 107

十年一觉扬州梦——维扬文化漫游 / 110
炀帝迷维扬 / 110
扬州十日 / 113
南巡盛典 / 114
八大名园 / 119


第四章大运河在江南最闪光的一段 —— 苏州 123

前世今生 / 126
奠基伊始:古吴兴起 / 126
雏形初现:秦汉至五代 / 126
臻于完善:宋元时期 / 128
炉火纯青:明清时期 / 129

运河烟云 / 131
运河对古城之交通连系 / 131
运河对古城之经济滋养 / 135
运河对古城之文化孕育 / 137

瑰丽园林 / 139
苏州园林之历史渊源 / 139
苏州园林之历史必然 / 141
苏州园林之瑰宝撷英 / 142
苏州园林之现代诠释 / 148

川泽沃衍,三吴都会 / 151


第五章京杭大运河南端点 —— 杭州 151

水:流通北道千仓粟 / 153
吴越争霸,百水通陵 / 153
江海之会,江浙之间 / 154
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 157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 161

城:三面云山一面城 / 163
山水形胜 / 163
城市发展 / 177
街道坊巷 / 182
运河水景 / 189

运河文化——湖山信是东南美 / 192
运河习俗 / 192
佛教文化 / 192


第六章南运河段、北运河段沿线城市 195

京畿明珠——廊坊 / 196
香河 / 197
水运遗迹 / 199

天子渡津——天津 / 200
三岔河口孕育的城市 / 203
望海楼教堂 / 204
天津之眼 / 206
九国租界 / 207
五大道 / 209

侠风义胆看沧州 / 210
清真北大寺 / 212
泊头清真寺 / 212
献县汉墓群 / 214
五乡之国 / 214
杂技之乡 / 214
武术之乡 / 215

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德州 / 216


第七章通济渠段、永济渠段沿线城市 219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 / 222
千年帝都,运河中枢 / 222
运河文化的遗存 / 224

荥泽兴运——郑州 / 226
文明之源,运河变迁 / 226
荥泽八景的见证 / 228

汴京富丽天下无——开封 / 229
运河上的宋都 / 229
东京繁华地 / 232

三商之源——商丘 / 233
淮北: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 236
宿州:此去淮南第一州 / 238
“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 / 239
邯郸历史 / 239
运河之缘 / 240

“安阳道上晨冲融” / 242
古镇道口 / 242
安阳殷墟 / 244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 246
鹤壁:月拥层城万堞开 / 246
浚县:云溪燕语卫水舟 / 246

隐隐共山湿,迢迢卫水东——新乡 / 250
永济渠源头之地——焦作 / 251
焦作:覃怀古都,河朔望邑 / 251
永济渠渠首——武陟、修武 / 251

第八章会通河段、中运河段沿线城市 253

运河上的后起之秀 / 254
大运河弃弓走弦 / 254
两难:借黄与治黄 / 257
通往财富的河流 / 259
把江南运到北方 / 260
天妃、关帝与金龙四大王 / 263
刚武尚义,重利好酒 / 265

挽漕之襟喉,天府之肘腋——聊城 / 268
山陕会馆 / 269
“东昌三宝” / 271
张秋古镇 / 274

北方运河之都——济宁 / 276
分水龙王庙 / 279
河道总督 / 280
太白楼 / 281

浮于淮泗达于河——徐州 / 285
窑湾古镇 / 288

嘈嘈切切错杂弹——泰安、枣庄、宿迁 / 290
泰安 / 290
枣庄 / 293
宿迁 / 297


第九章江南运河段沿线城市 299

串联两岸繁华地的古水道 / 299
“能不忆江南”——江南文化之滥觞 / 300
“漕可废,河不可废”——不止于漕运 / 301
“梦入江南烟水路”——水乡美学 / 301

江南运河的开始——镇江 / 303
“京口—瓜洲” / 303
运河北端运口的变迁 / 305
西津渡 / 305
金山寺 / 307
陵口石刻 / 308

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常州 / 309
奔牛闸 / 310
淹城 / 311
舣舟亭 / 312
毗陵驿 / 313
天宁禅寺 / 314

太湖之畔,运河穿城——无锡 / 315
唯一穿城而过的运河从此消失 / 318
绝版运河地 / 320
清名桥 / 321
南禅寺 / 322
惠山古镇 / 323
东林书院 / 325
黄埠墩 / 326
寄畅园 / 326

吴头越尾——嘉兴 / 329
南湖红船 / 330
长虹桥 / 332
乌镇 / 333
西塘 / 334


第十章浙东运河段沿线城市 335

绍兴——浙江最古老的地区 / 337
越都问桥 / 34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345
唐诗之路 / 346
名人故居游 / 347
会稽佳山水 / 350

宁波——运河的结束,海路的开始 / 352
明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 355
余姚——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 357
阳明先生故居 / 357
宁波古城胜迹 / 358
东来第一山——保国寺 / 360
天一阁,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藏书馆之一 / 360


参考文献 / 363
索引 / 365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主题展开,力求内容充实,风格自然: ---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水脉交织下的千年史诗 引言:一条母亲河的历史回响 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长、开凿时间最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人工水道,不仅是地理上的壮丽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鲜活载体。它如同一条流动的巨龙,自北方的燕山脚下启程,穿越九个省市,最终汇入江南的烟波浩渺之中。本书《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并非单纯的历史叙述或地理测绘,而是一次深度潜入,旨在描绘这条水脉在千年流淌中,如何滋养、塑形并定义了沿岸那些熠熠生辉的城市群落。 本书的焦点,在于剖析“水”与“城”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运输粮食和漕运物资的通道,它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经济引擎、一种生活方式的塑造者。我们将沿着这条水系,从历史的深处溯源,到现代的脉动中探寻,揭示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些城市如何依托运河而兴、因运河而变。 第一部分:帝都的根基与漕运的命脉 (北京至济宁) 运河的起点,承载着帝国的心跳。本书首先聚焦于大运河的北方段,探究其如何在规划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意志。 1. 漕运枢纽的诞生与变迁:北京城与通州 北京,作为数朝古都,其兴盛与运河的开凿、疏浚紧密相连。我们将详细考察自元代以来,通州作为“京畿门户”的地位。通州如何从一个边陲要塞,一跃成为集散南北物资、管理漕运的重镇?书中将引用大量档案和地方志资料,重现漕运高峰期,通州码头船只蔽日、百业兴旺的盛景,并分析其在明清两代漕运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2. 河工的智慧与困境:河北与山东的交汇 穿越河北,我们关注运河在自然环境挑战面前所展现出的工程智慧。河北段的河道管理,特别是复杂的闸坝系统,是古代水利技术的集中体现。我们探讨了历史上治河官员的努力与局限,以及这些工程如何深刻影响了沿岸聚落的农业布局与人口迁徙。 进入山东,济宁(特别是南旺分水龙王庙所在地)是全段运河地理上最为关键的节点。书中将详细剖析“南旺分水”这一看似神话实则包含精妙水文原理的工程奇迹,以及它如何保证了南北水流的平衡。济宁作为重要的中转站,其漕粮转卸、船工生活的场景,构成了运河文化中粗犷而坚韧的一面。 第二部分:水乡的繁华与文脉的交融 (江苏与安徽段) 离开北方平原,运河进入了富庶的江南水乡地带。这里的城市,因水而柔美,因运河的流通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成为漕粮的主要输出地和文化交流的前沿。 3. 淮扬:运河经济的黄金轴心 淮安与扬州,无疑是运河沿线最璀璨的明珠。淮安,作为“天下粮仓”的门户,其盐业、漕运的结合催生了特殊的城市经济结构。我们将深入研究淮安府衙在运河管理中的职权,以及盐商、漕运官僚对地方文化、建筑风格的影响。 扬州,则代表了运河带来的文化反哺。通过运河运输的大量财富,滋养了扬州的园林艺术、诗词歌赋以及精致的饮食文化。本书描绘了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扬州作为接驾地所展现出的盛世气象,并对比了“运河繁华”背后的社会阶层差异与生活百态。 4. 漕运的终点站与文化辐射:镇江与苏州 镇江,因其扼守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形成了独特的“江漕一体”的防御与贸易格局。我们审视镇江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成为南北物资转运的最后一道关口。 而苏州,作为江南的文化高地,运河赋予了它精密的城市水系格局。本书探讨了苏州的“水巷”文化,解析了运河如何渗透到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乃至市民日常的审美情趣之中,形成了一种与北方城市截然不同的、内敛而细腻的水乡文明。 第三部分:现代转型与文化的复兴 (上海与新时代的机遇) 运河的千年旅程,并未因海运的兴起而终结。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了运河的末端与现代的交汇点,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的角色转换。 5. 从终点到起点:上海的早期发展与运河的隐退 上海,虽然紧邻长江口,但早期发展同样受益于通过运河转运的内陆腹地资源。本书分析了运河在上海开埠初期的功能弱化过程,以及其在城市扩张中被填平、被遗忘的痕迹。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对比,展示工业化进程对传统水运网络的冲击。 6. 活态遗产的再审视 最终,本书将目光拉回到当代。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大运河的功能已从主导的经济命脉,转变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我们考察了沿线各城市在遗产保护、申遗成功后的城市更新策略。这些城市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重新挖掘和激活运河的文化价值,让这条古老的河流,在现代的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地理串联历史,城市承载文化”的叙事结构,结合历史文献考证、考古发现印证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影像资料,力求以宏大叙事展现运河的工程史诗,同时聚焦于沿线城市居民的微观生活,使读者能够立体感受这条人类奇迹的千年呼吸与脉动。它不仅是一本历史地理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水系文明演变的生动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本来是带着一种学习知识的心态去阅读,但却被书中流露出的情感深深打动。作者在讲述每个城市的时候,都不仅仅是描述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挖掘出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情感和文化。他用一种非常抒情、非常个人化的笔调,讲述了大运河对这些城市的影响,以及这些城市又如何回馈大运河。在描写无锡的章节,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运河两岸人民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也看到了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底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连接南北、融合文化的桥梁。它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没有给我强烈的知识灌输感,而是让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它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文明。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运河水的滔滔声,看到昔日繁忙的码头,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大运河边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景象。这本书没有落入俗套地只讲述运河的地理位置和开凿历史,而是深入挖掘了沿线城市的独特魅力。它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描绘了那些因运河而兴盛,又在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城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扬州、杭州等城市的描写,不仅仅是那些著名的景点,更多的是从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甚至是市井生活来展现这些城市的灵魂。作者仿佛是一位资深的旅行者,用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体验那些被时光雕刻过的古老韵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走过了一遭,对大运河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对这些沿线城市产生了强烈的探访欲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地理人文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对家园、对文明的热爱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评分

这本《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视角转换。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历史考据或者地理风貌的介绍,但实际阅读下来,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集。作者没有机械地罗列城市名称和景点,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在运河边生活过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悲欢离合。读到关于苏州的一章,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气息深深吸引,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苏州的婉约、精致,以及那份隐藏在市井繁华之下的古朴韵味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对北京漕运码头衰落后,城市如何转型发展的叙述,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在讲“运河”这个宏大的概念,更是在讲“人”的故事。那些因为运河而聚集起来的人们,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梦想,共同构成了运河沿线丰富多彩的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传统的尊重,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指南的框架,以一种更深沉、更具内涵的方式,展现了运河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被它震撼了。我一直认为大运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通和经济命脉的存在,但这本书却将它描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连接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从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去解读大运河。它讲述了运河如何塑造了沿线城市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艺术、文学、宗教信仰,甚至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对济南的章节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泉水与运河交融所产生的独特城市气质的深刻体悟。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城市,更是在解读一种文化现象。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大运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思考,在古代,一条河流是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是如何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它不是那种快速翻阅的书,更像是需要慢慢品味,细细揣摩的智者之语。

评分

对于《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将一个个鲜活的城市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淮安的部分,作者描述了这座城市如何因为漕运而一度辉煌,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那些关于码头上的吆喝声、船工的歌谣、官府的税收,都仿佛在耳边回响。我能想象出在那个时代,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繁忙景象,以及它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但又充满了故事性。它没有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运河与城市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甚至觉得,读完这本书,我比去过那些城市的人,对它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运河边的民居建筑风格,比如不同地区人们的口音差异,这些都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