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两岸通用词典 | 作者 | 李行健 | 
| 定价 | 680.00元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040429084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1424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使用体验的流畅性来看,这本工具书的检索设计也颇为人性化。通常,大型综合性词典的弊病之一就是查找效率不高,尤其是在你不确定一个词汇的确切写法时。但这本《两岸通用词典》似乎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它不仅支持传统的拼音或部首检索,更在词条内部设计了精妙的关联链接——虽然是纸质书,但阅读时的逻辑跳转非常清晰。比如,在解释一个基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词汇时,它会用小字提示读者参考另一个相关的历史名词解释。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连贯性。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一个词的含义,而是能将它嵌入到一个更宏大的语言和文化网络中去理解。它鼓励读者进行深度的、探索式的阅读,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引导式的学习路径,对于希望从根本上提升中文驾驭能力的人来说,价值千金。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么一本涵盖两岸词汇的“大部头”,内容会不会过于庞杂而导致重点不突出,最终沦为一本“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精”的鸡肋。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成功地找到了平衡点——在保持收录广度的同时,确保了核心词汇的解释深度。它的“通用”绝非妥协,而是一种高明的整合。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一些新近产生的、尚无定论的流行语或网络热词的处理方式,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前瞻性。它不会武断地拒绝收录,而是会以严谨的态度标注其来源、流行背景以及在两地的接受程度,这种“与时俱进”又不失审慎的编辑策略,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延长。对于我这样需要紧跟语言前沿动态的从业者来说,它不仅是回顾过去的工具,更是把握当下、预测未来中文发展趋势的一面精准的镜子。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词典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那些“一词两面”的尴尬情境。我们都知道,由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海峡两岸对于某些日常用语的理解和使用习惯存在着微妙甚至巨大的差异。比如,同一个概念,在大陆可能叫“的士”,在台湾可能就成了“计程车”;或者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俚语,单靠上下文猜测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误读。这本词典在这方面的收录力度和区分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两个地区的对应词汇,而是深入到语境和使用频率的层面上进行标注和解析。每当我在阅读对岸出版的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时,遇到那些让人一头雾水的新词汇或旧词新用时,翻到相关词条,那清晰的“甲地用法”和“乙地用法”的对比,就像一道强光打在我的认知盲区上,瞬间豁然开朗。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辨析功能,对于从事两岸交流、文化研究或者仅仅是希望更全面了解中文世界的朋友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藏。它有效地消弭了语言隔阂带来的信息损耗,让沟通桥梁更加坚固。
评分作为一个中文系的资深“老学究”,我对工具书的严谨程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两岸通用词典》在学术规范性上,无疑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特别关注了它在收录专业术语和成语典故时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同一个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引申义可能会发生细微的偏转,网络词典往往只会给出最主流的解释,而这本词典却非常细致地标示了可能存在的语义漂移现象,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经典出处佐证。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现在已经较少使用的文言词汇,它不仅给出了解释,还追溯了其最早的文献来源,这份对词源的尊重和考据的深度,着实令人佩服。这说明编纂团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进行溯源和核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收集和罗列的表面工作。每次查阅那些冷僻的词条,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型的历史文献考察,这种学术的厚重感,是那些追求“快餐式”知识的电子工具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两岸通用词典》简直是语言学习者和文字工作者的“定海神针”啊!我本来以为现在网络工具这么发达,纸质词典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但拿到手才发现,那种查阅的触感和系统性是任何App都替代不了的。首先,从装帧上看,它就透着一股子扎实可靠的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一切都聚焦在“工具”本身。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来是精挑细选过的,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刺眼。我尤其欣赏它在词条排版上的细致考量,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便是查找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词汇,也能做到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阅读疲劳。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对一篇涉及两地法律术语的文章时,遇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手机上的网络词典给出的解释总觉得不够权威和全面,但翻开这本《两岸通用词典》,瞬间就找到了最精准的注脚和例句,那种“尽在掌握”的踏实感,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词语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沉稳可靠的语言导师,陪伴着我们穿越文字的迷雾,抵达理解的彼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