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繁榮 | 作者 | 王京生 |
| 定價 | 69.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09765234 | 齣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從文化與城市興衰的關係研究入手,分析文化與經濟、社會、技術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能力,對古希臘、近代歐洲、美國和中國文化進行瞭分析,以南宋時期的臨安和古羅馬為對外,提示自我消弭性文化的主要特徵,從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市民文化權利的實現、文化與科技的關係、文化與市場的關係、閱讀與城市的關係等層麵,分析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的發展路徑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
| 作者簡介 | |
| 王京生,男,筆名:藝衡,漢族,1955年8月生,江蘇沭陽人。現任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法學碩士,副編審,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文化學者。1975年3月加入中國黨,1974年1月參加工作,北京師範大學馬列研究所中史專業畢業。 |
| 目錄 | |
| 前言 1 文化與城市興衰 2 古希臘的典範 3 近代歐洲的啓示 4 美國的文化精神 5 中國文化的流變 6 自我消弭性文化的媚惑 7 創新 8 智慧 9 包容 10 力量 11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12 市民文化權利 13 科技、創新與力量 14 包容的市場 15 智慧的閱讀 16 消費文化還是消費主義 17 作為樣本的深圳文化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真是打開瞭我認知的一扇窗!之前總覺得“文化繁榮”是個很虛的概念,離自己生活有點遠,看瞭這本書纔明白,原來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作者在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時,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不是那種乾巴巴地說教,而是講故事。我印象特彆深的是他寫到的一個關於民間手工藝的片段,講瞭幾個年輕人如何將瀕臨失傳的手藝重新煥發生機,這讓我覺得文化傳承不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鮮活的存在。書中對當下社會一些文化現象的剖析也相當到位,有些地方讓我拍案叫絕,有些地方則讓我陷入沉思。它讓我開始反思,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在不經意間流失瞭一些珍貴的東西?而真正的繁榮,又應該是什麼樣的模樣?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溫和的長者對話,他能點醒我之前從未留意過的細節,讓我對“文化”這個詞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讓我重新審視我所處的環境,以及我應該如何去擁抱和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生活。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文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藝術、文學、曆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取嚮,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在書中對“文化自信”的闡述,讓我深有感觸。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並在此基礎上與世界交流互鑒,顯得尤為重要。他分析瞭文化自信的來源,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性。這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自身的文化,發現瞭很多被我們忽略的閃光點。書中對“跨界融閤”的探討也很有意思,作者認為,不同領域的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往往能産生齣意想不到的創意和火花。這讓我開始更加開放地去接觸和理解不同領域的文化,並思考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這本書就像一個引路人,指引我走嚮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文化世界。它讓我不再局限於已有的認知,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去感受,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文字優美,邏輯清晰。作者在探討“文化繁榮”這個宏大命題時,展現瞭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並且善於運用生動的案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個體價值”的強調。他認為,文化繁榮的最終目的,是為瞭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實現自我價值,過上更有尊嚴、更有意義的生活。這與我之前對“文化繁榮”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原以為它更多的是一種集體性的、外在的成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文化繁榮,最終要迴歸到人的身上,關注人的成長和幸福。書中關於“教育”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培養下一代的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是實現文化可持續繁榮的關鍵。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在精神層麵給予瞭我很大的啓發和鼓舞。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種對當下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種非常犀利卻不失溫和的筆觸,揭示瞭在快速的經濟發展背後,可能存在的文化碎片化和精神空虛的問題。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試圖找到一條更為可持續、更具人文關懷的發展道路。書中對“原創性”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很容易陷入對既有模式的模仿,而缺乏真正的創新和獨立思考。作者強調瞭“原創性”對於文化繁榮的重要性,並分析瞭阻礙原創性産生的社會因素。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太過於追求“量”而忽視瞭“質”?是不是在“速度”的賽跑中,丟失瞭“深度”的積纍?這本書讓我警醒,真正的文化繁榮,不應該僅僅是經濟數據的增長,更應該體現在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富足和創造力的迸發。它提供瞭一個審視當下、展望未來的重要視角,讓我對“什麼纔是真正的進步”有瞭更清醒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局限於宏觀的政策解讀,而是深入到瞭個體層麵,探討瞭“文化繁榮”與我們每個人的關係。我特彆喜歡作者關於“日常文化”的論述。他認為,文化繁榮不應該隻是高雅藝術的殿堂,更應該體現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他舉例說明瞭社區裏的一個讀書會,或者一場彆開生麵的街頭錶演,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恰恰是文化生命力的體現。這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我每天接觸到的很多東西,比如我喜歡的電影、我常聽的音樂、我參與的綫上討論,都構成瞭我自己的文化生活。作者也鼓勵讀者主動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體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實操的建議,比如如何從閱讀中獲得更深的啓發,如何通過旅行去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甚至是如何在與人交流中碰撞齣新的思想火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文化的旁觀者,而是文化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讓我看到瞭實現這種嚮往的無限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