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社会学
定价:36.00元
作者:孙中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10166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情,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多少人的学分却是不及格?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中兴先生,陪你一起,学习谈情说爱。
爱情,不仅是个人议题,更是个社会议题,涉及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爱情关系中,亦存在权力关系,其中涉及性、力、爱……
从泥巴爱情观到钻石爱情观,我们应该修习什么?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本“撩汉把妹”指南,比起铺天盖地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幸福”之类的秘笈,来自台湾的孙中兴教授简直老实得乏善可陈。说来说去,他的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说起来,这不过是常识吧。然而,惟其是常识,才显出可贵之处。因为这份常识,已被我们遗忘太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为高企的房价而焦虑不堪,有人甚至戏谑地说,这是个“一房一妻”的时代。似乎有了房子、车子,就有了爱情。相亲节目中,女嘉宾公然喊出“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口号。
这又是个迷惘的时代:剩女、出柜、约炮……种种过去未曾出现或未曾公开出现的社会现象,因为更多的自由浮现于社会的浅表。过去只有婚姻才能提供的资源,譬如经济的保障、性需求的满足、生育的要求等,在今天都不是必须在婚姻中才能获得的了。那么,两将走向何方?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或许是这个喧嚣时代的一方小小的清凉剂:在这个无数人怀疑爱情,甚至对之嗤之以鼻的时代,孙老师操着软糯的台湾腔,慢悠悠地带领我们“谈情说爱”。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年磨一剑。孙中兴老师自1996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孙中兴老师不断打磨、扩充课程,面对新的社会现象,融入更新的理论。*终形成了这门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以生动的例子为指导,直击社会现实的有趣课程。我们这本书,正是脱胎于“爱情社会学”课程。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书中的内容,既可以扩展至无穷大,又可以浓缩至无穷小。大到囊括了全世界各地的爱情理论,旁征博引,给这本书*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到可以应对“爱情变得平淡时应当怎么办”这样的常见困惑。
这是一本温和的书:孙中兴教授在书中*常告诉大家的,就是没关系。有人问,失恋了怎样能够不难过?孙教授告诉我们,没关系啊,失恋了就是会难过。因为你的自我在恋爱中得到扩充,失恋就又把那扩充的部分摘除了,自然会痛苦。然而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脆弱、痛苦。
这是一本犀利的书:身为男性的孙教授,却发出了女权主义的宣言:为什么家务就应该女性来做?如果女性不做家务就不算女人,那么,男性不赚钱是否就不算男人了?为什么两性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一本打破常规思维的书:针对“我会永远爱你”的誓言,孙老师告诉我们,严格说来,所有的情感都是有期限的,都会结束,即使不结束于分手、离婚、外遇,也会结束于死亡。所以,在*情投意合的时候,不妨开始建立分手的剧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分手了,我们要怎样的分手?如果有一方因意外死亡了,该怎么处理身后事?孙教授告诉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启爱情、维系爱情,更要学会有尊严地结束爱情。这关系到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孙中兴教授所心心念念的,正是每个人的成长为更好的独立自我。用他的话说: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
这本书所倡导的,归根结底依然是这个常识,真正的爱情,就是这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目录
作者介绍
孙中兴,1957年出生于台湾,祖籍河南商水,198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1993)、《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2008)、《理论旅人之涂尔干〈自杀论〉之雾里学》(2009)、《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2010)、《马/恩历史唯物论的历史与误论》(2013)、《学着,好好爱》(2016)、《学着,好好分》(2016)、《爱情社会学》(2017)。主要开设课程有“社会学理论”、“爱情社会学”、“幽默社会学”、“孔子:社会学的研究”。其所开设的“爱情社会学”成为台大学生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而内容更是超乎我的预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爱情这一复杂而又普遍的现象。我之前总觉得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体验,是心灵的契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爱情的发生和发展,其实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对“爱情的社会建构性”的论述,让我大为震撼。原来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期待,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赋予的,是文化塑造的结果。书中对“约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它如何反映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它不仅仅是讲述爱情,更是通过爱情这个载体,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它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恋爱指南,而是一本关于“人”与“社会”之间情感联系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觉得爱情这件事,要么是命中注定,要么是凭着一腔热血,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社会学逻辑。作者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点点剥开爱情的面纱。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门当户对”的讨论,虽然现代社会倡导自由恋爱,但书中分析的经济基础、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婚姻选择的影响,实在是太到位了。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解释,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偏好,为什么有些结合更容易稳固,有些则充满挑战。读到这部分时,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身边的一些例子,甚至也审视了自己的恋爱观,感觉自己以前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了。书里还讲到了爱情的“经济学”,比如“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这些概念,用在人际关系上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一直以为爱情是最纯粹的情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另一层更具现实意义的维度。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让我们理解爱情背后的人性与社会结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如何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看似高深的社会学理论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私密的领域——爱情。我之前对社会学一直有种距离感,觉得离生活太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书中对“恋爱市场”的描述,简直就是对现实的精准写照。比如,我们如何评估自己和潜在伴侣的“价值”,如何进行“匹配”,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出价”和“定价”,这些都和经济学的概念息息相关。书中对“婚姻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婚姻不仅仅是为了两个人情感上的满足,它更是社会稳定、资源整合、后代繁衍的重要机制。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过去对婚姻的很多理解,都太过于理想化和个人化了。这本书帮助我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局限,从一个更宏观、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它不是教你冷酷地计算得失,而是让你在理解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情感纽带的形成和维系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内容,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爱情中的一些现实而残酷的方面,反而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揭示了权力、地位、性别在爱情关系中的微妙作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依恋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书中分析了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恋爱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去理解和调整。这部分内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在读自己的故事。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并非是孤立的个人缺陷,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和社会根源。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感情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并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亲密关系。它是一种温和的引导,让我们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而有能力去改变。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在情感领域,总觉得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爱情背后社会动因的求知欲。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爱情可能更多地与家族利益、社会责任挂钩,而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书中对“自由恋爱”的批判性解读也十分发人深省。它并没有全盘否定自由恋爱的价值,而是指出了这种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性压力和社会建构,比如消费主义对爱情的渗透,以及社交媒体对我们择偶标准的影响。读到这部分时,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放各种影视剧和新闻报道,突然觉得很多情节都找到了合理解释。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爱情的另一个层面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更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时代变迁的缩影。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爱,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爱”这个概念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