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第二版)

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峰,叶少林,乔胜彬,张亚平,万书晓 ... 著
图书标签:
  • 机动车发动机
  • 冷却液
  • 汽车维修
  • 汽车技术
  • 发动机
  • 冷却系统
  • 第二版
  • 汽车养护
  • 车辆工程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48835
商品编码:29658770067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对各个市场上常见的冷却液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按照汽车环保排放*规和节能*规带来的发动机技术进步历程,介绍了发动机冷却液从非环保的亚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AP配方技术到满足欧Ⅲ之qiax排放标准发动机使用的环保长效*AP-Free(不含亚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配方)冷却液、满足欧Ⅲ和欧Ⅳ发动机全有机酸盐OAT冷却液、新满足欧Ⅴ和欧Ⅵ发动机的S-OAT和LP-OAT有机酸型发动机冷却液、美guo标准定义的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新的低电解质含量的低水和无水冷却液、电动汽车和电子原件和太阳能热管理系统冷却液等。分析比较了发动机冷却液的检测和试验方*、OEM规格标准以及世界和中guo的发动机冷却液市场情况,阐述了冷却液的生产、质量管理,选择、使用及维护的知识和经验。本书目的在于向冷却液生产、研发、销售人员、汽配维修人员、司乘人员等*goxg全面系统的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技术和知识,引导并指导广大消费者合理选择、使用和维护发动机冷却液。 本书可goxg冷却液生产企业及汽修专业技术人员作学科指导书,也可以goxg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目录
*1章发动机与冷却液(1) 1.1发动机(1) 1.2发动机的冷却(1) 1.3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2) 1.4发动机冷却液(10) 1.5发动机冷却液的发展(10) 1.6欧美冷却液技术发展(13) 1.7亚洲冷却液技术发展(16) 1.8冷却液醉新发展(19) *2章发动机冷却液中的水与防冻剂(21) 2.1水(21) 2.2乙二醇(26) 2.3MPG丙二醇(35) 2.4丙三醇(43)

*1章发动机与冷却液(1)

1.1发动机(1)

1.2发动机的冷却(1)

1.3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2)

1.4发动机冷却液(10)

1.5发动机冷却液的发展(10)

1.6欧美冷却液技术发展(13)

1.7亚洲冷却液技术发展(16)

1.8冷却液醉新发展(19)

*2章发动机冷却液中的水与防冻剂(21)

2.1水(21)

2.2乙二醇(26)

2.3MPG丙二醇(35)

2.4丙三醇(43)

2.5二甲基亚砜(46)

2.6二乙二醇(48)

2.7二丙二醇(49)

第3章缓冲剂与发动机冷却液的pH值与储备碱度(51)

3.1缓冲剂(51)

3.2发动机冷却系统金属的布拜图(53)

3.3导致发动机冷却液pH降低的因素(55)

3.4储备碱度RA(57)

3.5合适的pH值与RA范围(58)

3.6OEM和1些guo家标准对于储备碱度RA的要求(58)

第4章发动机冷却液的腐蚀抑制剂(59)

4.1常见腐蚀抑制剂类型(59)

4.2发动机冷却液中的重要缓蚀剂及作用(62)

第5章发动机冷却液的其他添加剂(68)

5.1阻垢分散剂(68)

5.2抗泡剂(68)

5.3染色剂(69)

5.4苦味剂(69)

5.5抑泡剂(69)

5.6硅酸盐稳定剂(69)

5.7传热添加剂(76)

5.8SHA菌剂和yi菌剂(76)

5.9气味抑制剂(76)

第6章欧Ⅲ及以qiax排放发动机的*AP-Free冷却液(77)

6.1欧洲与美guo发动机排放*规(77)

6.2发动机冷却液的性能要求(79)

6.3发动机冷却液实验室评定项目及要求(80)

6.4低硅型无机盐发动机冷却液kai发举例(86)

6.5腐蚀机理分析(88)

6.6冷却液行车试验(91)

第7章欧Ⅲ和欧Ⅳ排放发动机的OAT有机酸型冷却液(95)

7.1欧Ⅲ和欧Ⅳ排放*规(95)

7.2有机羧酸(96)

7.3有机羧酸在发动机冷却液中应用kai发(98)

7.4有机酸技术OAT在发动机冷却液中的使用(106)

7.5OAT用于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减少亚硝酸盐的使用(108)

7.6有机酸盐型冷却液金属腐蚀试验中金属试片的变色问题(110)

7.7OAT冷却液技术变化趋势(114)

第8章欧Ⅴ及欧Ⅵ排放发动机的SOAT和LP-OAT型冷却液(116)

8.1欧Ⅴ及欧Ⅵ发动机排放标准(116)

8.2满足欧Ⅴ和欧Ⅵ排放发动机的技术路线(116)

8.3发动机的技术进步与冷却液的发展(123)

8.4S-OAT冷却液技术(127)

8.5LP-OAT冷却液(131)

第9章美guo标准的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135)

9.1美guo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技术标准及规格的发展历程(136)

9.2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类型(136)

9.3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技术发展历程(137)

9.4湿式缸瓦与气缸衬里气xue腐蚀(142)

9.5重负荷发动机的气xue腐蚀机理分析(143)

9.6重负荷冷却液中缓蚀剂在使用中的消耗(152)

9.7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与SCA补充化学添加剂配方举例(153)

9.8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他问题(154)

9.9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157)

*10章低水含量或者无水冷却液(159)

10.1传统冷却液与无水冷却液对比(159)

10.2无水冷却液试验检测方*(161)

10.3无水冷却液配方举例(162)

10.4无水冷却液与常规冷却液的行车结果(162)

*11章电动汽车和电子元件及太阳能光伏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67)

11.1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167)

11.2纯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70)

11.3电子系统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74)

11.4太阳能光伏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82)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第二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涵盖该主题的各个方面,但完全不涉及原书的任何具体内容。 --- 《现代车辆热管理系统:原理、应用与维护》 一本深度剖析汽车热力学核心的专业参考书 在现代汽车工程领域,发动机的性能、寿命以及排放控制,都与一个关键环节息息相关——热管理。本书《现代车辆热管理系统:原理、应用与维护》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汽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如何精确、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内燃机及新能源车辆(如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热量流向。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聚焦于单一工质(如冷却液)的教材,而是将视野拓展至整个车辆热力学生态系统。我们着重于系统集成、组件设计、智能控制以及未来趋势的分析,确保读者能够掌握从基础物理定律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全方位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热力学基础与传热机制的重塑 本部分为读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从汽车工程的热力学特性出发,深入探讨了热量产生、传递与耗散的物理机制。 1.1 汽车发动机热平衡的再审视: 详细分析了内燃机工作循环中能量的转化效率,重点讨论了热损失的路径——包括辐射、对流和传导。不同工况(怠速、巡航、急加速)下的热负荷变化模型被精确建立,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1.2 传热过程的先进建模: 涵盖了流体力学在热管理中的应用。我们详细介绍了湍流和层流在发动机缸体、缸盖以及换热器内部的流动特性。着重讲解了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在预测局部热点和优化流道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表面结构来增强传热系数。 1.3 材料科学在热界面中的作用: 探讨了用于构建热管理回路的各种先进材料,包括高强度铝合金、复合材料以及耐高温聚合物。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在长期热循环应力下的蠕变、疲劳特性,以及界面热阻的控制技术。 第二部分:热管理系统的核心组件与设计优化 热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精密组件构成的复杂网络。本部分专注于解析这些关键部件的设计原理、性能指标及其相互间的耦合关系。 2.1 高效换热器的革新: 深入剖析了传统散热器、油冷却器以及空调冷凝器的设计演进。重点介绍了微通道技术、翅片几何形状优化(如折叠翅片、波纹翅片)对压降和换热效率的影响。我们还探讨了可变截面散热器的概念及其在应对极端环境温度下的优势。 2.2 泵浦技术与流量控制: 传统的机械泵正逐步被智能电子泵取代。本章详尽比较了电磁驱动泵与机械耦合泵在响应速度、能耗和控制精度上的差异。探讨了“按需供液”的流量控制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WM)精确匹配发动机不同部位的冷却需求。 2.3 阀体与执行器的智能切换: 热管理的关键在于路径切换。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智能温控阀(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控制节温器(ETC)和电控水阀。分析了如何通过多回路切换(例如,快速暖机模式、高温保护模式)实现对系统温度的动态干预。 第三部分:新能源车辆的热力学挑战与解决方案 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的加速,热管理已不再局限于发动机,而是扩展到电池、电机和功率电子器件的综合管理。 3.1 动力电池热一致性管理: 电池包的热管理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挑战。本章详细阐述了恒温电池包设计的目标,包括对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梯度控制。对比了直接接触式液冷、间接式风冷以及相变材料(PCM)冷却技术的优劣,并分析了在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热行为。 3.2 电机与电控系统的热路径集成: 探讨了如何将驱动电机的定子、转子以及逆变器/变频器的热量有效地导出。分析了集成式冷却回路(如采用双回路系统)的设计方法,以避免不同部件之间的温度冲突,并确保功率电子器件在最佳温度窗口内运行以最大化其效率和可靠性。 3.3 综合热泵系统的应用: 介绍了热泵技术在寒冷气候下为乘员舱供暖的节能优势。分析了热泵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如四通阀、膨胀阀和蒸发器,并阐述了如何将电池热管理回路与乘员舱HVAC系统高效耦合,实现能量的二次利用。 第四部分:系统诊断、维护与未来展望 系统的长期可靠性依赖于精确的维护和前瞻性的设计。 4.1 故障诊断与系统完整性检测: 本章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诊断技术。介绍了压力测试、真空测试、泄漏检测的规范流程。探讨了如何利用车载诊断系统(OBD)数据流分析温度传感器漂移、泵浦效率下降和节气门卡滞等常见故障的早期信号。 4.2 系统寿命与污染控制: 详细分析了系统内腐蚀、结垢(水垢)的成因及其对换热效率的负面影响。讨论了系统清洗的必要性和方法论,以及如何通过添加缓蚀剂和阻垢剂来延长回路寿命。 4.3 智能热管理与未来趋势: 展望了基于预测性控制(MPC)的下一代热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结合天气预报、驾驶员行为和车辆负载信息,提前优化温度设定点。探讨了热电冷却技术(TEC)在局部精确控温中的潜在应用前景,以及完全集成化热管理模块(ITMM)的发展方向。 《现代车辆热管理系统:原理、应用与维护》 是一部面向工程实践的权威参考书,它将带领读者超越对单一冷却剂的认知,进入一个由材料、流体、控制和能源科学交织而成的精密工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发动机冷却液这个话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觉得它就是一个消耗品,加了就行。但读完这本书,我完全改变了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冷却液置于整个发动机工作系统来看待,分析了它在保证发动机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冷却液的选择与使用”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在寒冷地区才需要考虑防冻功能,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冷却液的散热性能和防沸功能同样至关重要。作者在阐述这些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实验结果,使得论证过程非常有说服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汽车保养的认知,让我变得更加注重细节,也更懂得如何科学地维护我的爱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配色大胆而富有质感,字体选择也很讲究,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亲切的感觉。翻开第一页,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相当不错,闻上去有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忍不住想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我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大致内容,没想到被它深深吸引住了。目录的设置条理清晰,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内容,让人一眼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它的图文结合方式,插图精美且标注清晰,很多技术性的概念通过图示就能迎刃而解,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图片的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随意拼凑的,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整体来说,这本书在外观和初步的阅读体验上,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好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并不算深。但当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阐述问题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压力,反而能逐渐建立起对整个体系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原理时,所使用的类比和举例。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比如,在解释某个关键的物理过程时,作者竟然能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理解的场景来做比喻,这真是太巧妙了。读起来感觉非常轻松,一点也不枯燥,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他的知识和心得。这种循循善诱的风格,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个对汽车工程原理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发动机冷却系统奥秘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探讨冷却液的配方构成时,并没有简单罗列成分,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最佳的防冻、防沸、防腐蚀效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冷却液失效原因及应对策略”的章节,作者用非常严谨的科学语言,分析了导致冷却液性能下降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这种钻研精神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热爱并精通此道的大师。读完之后,我对发动机冷却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觉自己对汽车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汽车维修多年的技师,平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汽车问题,其中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更是重中之重。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不少,但能真正做到兼顾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的却不多。这本《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第二版)》给我的感觉非常不一样。作者在分析各种冷却液的性能特点时,非常扎实,不仅列举了不同类型冷却液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更难得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解决方案也非常具体,可操作性极强。我看了其中关于“冷却液冰点与沸点测试方法”的部分,讲解得非常细致,连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提到了,这对我日常的检测工作大有裨益。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从一线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者来说,价值非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