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通信技術基礎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史曉峰,張有光,林國鈞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13018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本書以深入淺齣的方式概要地介紹瞭通信的發展史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電話網絡、微波通信係統、光縴通信係統、衛星通信係統、移動通信係統、數據交換以及計算機網絡通信。相信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後,可以對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基本概念有一個比較係統的瞭解。
本書可供想瞭解通信知識的讀者作為入門性參考書,也可以作為校際公共選修課的教材,以及電子信息類專科、高職院校作為教材使用。
前言
章 緒論
1.1 通信的誕生與發展
1.2 信息、消息和信號
1.3 通信係統的構成
1.3.1 通信係統的一般模型
1.3.2 模擬通信係統
1.3.3 數字通信係統
1.4 通信係統的分類
1.5 通信係統的性能評價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話與交換
2.1 電話的誕生及基本原理
2.2 電話交換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2.2.1 交換的必要性
2.2.2 人工交換機
2.2.3 步進製自動電話交換機
2.2.4 縱橫製自動電話交換機
2.3 程控交換機
2.3.1 交換中的綫路復用技術
2.3.2 程控交換機原理簡述
2.3.3 程控交換機的優越性
2.3.4 我國程控交換機發展史
2.4 電話網的組成及應用
2.5 其他電信業務在電話網中的應用
2.5.1 圖文傳真業務
2.5.2 綜閤業務數字網
2.5.3 非對稱數字用戶綫環路
2.5.4 無綫市話(小靈通)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讀物
參考文獻
第3章 微波通信
3.1 微波通信概論
3.1.1 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
3.1.2 微波通信的主要特點
3.2 無綫電波的傳播特性
3.3 微波通信發展簡史
3.4 我國微波通信發展史
3.5 微波通信係統的組成與頻率特點
3.5.1 微波通信係統的組成
3.5.2 微波通信天綫及安裝
3.5.3 拋物麵天綫及饋綫係統
3.5.4 微波通信係統的頻率設置
3.5.5 數字微波通信係統的構成與特點
3.6 微波擴頻通信
3.6.1 擴頻通信發展史
3.6.2 擴頻通信的基本概念
3.6.3 擴頻通信的特點
3.6.4 擴頻通信工作原理及分類
3.6.5 直接序列擴頻與跳頻擴頻的比較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讀物
參考文獻
第4章 衛星通信
第5章 公眾移動通信係統
第6章 光縴通信
第7章 數據交換
第8章 計算機網絡通信
推薦讀物
參考文獻
附錄英文縮略語對照
我近期入手瞭一本關於深度學習框架的實戰指南,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存在。它不像市麵上其他書籍那樣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而是從項目驅動的角度齣發,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從零開始搭建一個高性能的神經網絡模型。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直接、高效,幾乎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代碼塊的齣現都是為瞭解決一個明確的問題。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對“內存管理”和“並行計算”的深入剖析,這部分內容在很多入門書籍中往往被一筆帶過,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用圖示結閤底層C++實現的方式,解釋瞭數據如何在GPU和CPU之間高效傳輸,這對於想優化模型推理速度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書中還精心設計瞭幾個從簡單綫性迴歸到復雜Transformer模型的漸進式案例,每一個案例都包含瞭完整的環境配置、數據預處理、模型訓練、性能調優和最終部署的全流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實戰能力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是隻會調用API的“調包俠”,而是真正理解瞭框架背後運行機製的開發者。對於希望快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産力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是絕佳的選擇。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現代物理學的著作,書名裏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通信技術”,但字裏行間對電磁波、量子糾纏這些前沿概念的闡述,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教科書模式,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讀者穿梭於微觀粒子和宇宙尺度的宏大敘事之間。比如,他對麥剋斯韋方程組的解讀,不是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類比,比如將電場和磁場的相互作用比作兩位永不分離的舞伴,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精髓。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信息熵”的探討,它不僅解釋瞭信息如何被量化和壓縮,更深入地觸及瞭信息存在的本質,這對於任何一個對信息流動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次思維上的洗禮。這本書的插圖設計也堪稱一絕,那些復雜的理論模型被簡化成既美觀又直觀的圖錶,完全沒有傳統科普讀物那種晦澀難懂的感覺。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無綫網絡、移動通信背後的物理原理有瞭一個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滿足於“能用”的層麵,而是開始好奇“為什麼能用”的終極奧秘。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絕對值得所有對科學抱有好奇心的人收藏。
評分我剛看完的那本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經濟學的專著,其嚴謹性和前瞻性讓我深感震撼。這本書的視角獨特,它沒有停留在氣候變化的科學描述上,而是完全聚焦於“成本”與“效益”的權衡。作者建立瞭一套復雜的跨期貼現模型,用以量化未來氣候災難對當前經濟增長的隱性影響,這部分的數學推導極其復雜,但作者通過清晰的腳注和附錄解釋瞭每一步假設的基礎。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對“碳稅”和“綠色技術補貼”的比較分析,它不僅評估瞭不同政策工具的短期經濟衝擊,還模擬瞭在不同政治經濟體製下政策推行的可行性和長期激勵效應。書中還詳細分析瞭發展中國傢在氣候轉型中麵臨的“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的經濟睏境,提供瞭許多基於博弈論的解決方案思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充滿瞭經濟學術語和計量模型,閱讀門檻相對較高,但對於那些希望從宏觀經濟學和政策製定角度理解氣候治理挑戰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目前市場上最全麵、最具深度的數據支持和理論框架。它讓我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環保問題,更是一場深刻的全球經濟結構重塑。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古代中國園林藝術的精裝畫冊,這本書的視覺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園林介紹手冊,更像是一部結閤瞭曆史學、美學和建築學的視覺詩集。全書采用瞭大量高清的、從未公開過的古代園林手繪圖和實景航拍照片,色彩的還原度極高,仿佛能聞到青苔和雨後鬆針的氣息。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也非同小可,他很少用生硬的術語來描述“移步換景”、“藉景”這些概念,而是通過講述曆代文人雅士在園中留下的詩詞歌賦,來詮釋這些設計哲學的意境。比如,書中對蘇州網師園“看山樓”的解析,不是關注其結構尺寸,而是引用瞭乾隆皇帝路過時的感嘆,來闡述“小中見大”的空間哲學。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極具匠心,文字區域與留白區域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舒適放鬆。它教會我的,是如何用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去欣賞人工環境,理解中國人是如何將自然融入生活,將哲思寄托於山水之間。這本書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都非常高。
評分我最近終於啃完瞭那本探討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藝術史的厚重大部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古典美學”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視角非常銳利,它沒有將重點放在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師的生平八卦上,而是著力分析瞭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宗教改革思潮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畫布上的色彩、雕塑中的肌肉綫條,乃至建築的比例和空間布局。作者的論證邏輯縝密得像一張精密的網,他能夠將佛羅倫薩的銀行傢族的財務報錶與米開朗基羅晚期作品中流露齣的絕望情緒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能力令人嘆為觀止。書中對“光影運用”的章節尤其精彩,它不僅僅描述瞭達芬奇如何運用暈塗法,而是將其置於當時光學研究的背景下,探討瞭藝術傢們如何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來重塑人類的視覺體驗。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文學色彩,它讀起來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曆史小說,而不是學術專著,充滿瞭對那個時代人性掙紮與輝煌的深情描繪。讀完後,我再去看那些經典的藝術品,感受到的不再是遙遠的距離,而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帶著曆史溫度的真實生命力。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曆史“活”瞭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