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庄子 [战国] 庄子

图解·庄子 [战国] 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庄子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庄子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图解
  • 国学
  • 古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5910
商品编码:29674224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庄子

定价:68.00元

作者: 庄子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5910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卷一·内篇

n

◎逍遥游◎

n

【题解】

n

“逍遥游”是没有拘束、悠闲自得地畅游于自然和社会的意思。这是庄子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一个方面。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有其所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御风而行的列子,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庄子理想的“逍遥游”是“无所待”,即如篇中所写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的“神人”。神人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也不凭借任何外力而自由自在地在自然和社会中畅游。而做到不依赖于外物的根本又是“无己”,无所作为,即对他人无用,才能保全自己,消除物我对立,在“无何有之乡”获得自由,达到“逍遥”的境界。这种哲学和人生观带有唯心的、虚幻的色彩。

n

【分节导读】

n

此节由鲲鹏海运南徙写起,极力写鲲鹏体型之大和南徙的行程之远、耗时之长。又点出鲲鹏之行虽然,但也要必须的条件,那就是积聚的风势要足够,才能托起鹏鸟阔大的翅膀。

n

【原文】

n

北冥有鱼a,其名为鲲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c,其名为鹏d。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e,其翼若垂天之云f。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g。南冥者,天池也h。

n

【注释】

n

a北冥:即北海。冥,通“溟”,海。下文“南冥”,即南海。b鲲(kūn):大鱼名。c化:变成。d鹏:即古“凤”字。e怒而飞:振翅奋飞。怒,同“努”。f垂天之云:犹如边陲的云。g海运:指海啸,海动。大海翻腾必有大风,大鹏可乘风而飞。h天池:天然的大池,这里指大海。

n

【译文】

n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要迁徙到南海。那南海,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池。

n

【原文】

n

《齐谐》者a,志怪者也b。《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去以六月息者也e。”野马也f,尘埃也g,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h,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n

【注释】

n

a《齐谐》:书名。一说为人名。b志怪:记载诙谐怪异的事物。志,记载。c水击:通水激,水激则波兴。d抟(tuán):又作“搏”,表示拍打。扶摇:海中回旋向上的飓风。e去以六月息:大鹏飞去南海时,是乘六月的大风。息,气息,天地的气息即风。一说“六月息”,指飞行六个月方才止息。f野马:浮荡于天地间的雾气,状如野马奔驰。g尘埃:浮荡于空中的灰尘。h苍苍:深蓝色。

n

【译文】

n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中说:“鹏在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翅膀拍打盘旋的飓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野马奔腾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空气中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拂而飘动着。天空苍茫湛蓝,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是无穷无尽的吗?大鹏往下看,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光景吧。

n

【原文】

n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a,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则芥为之舟c;置杯焉则胶d,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e;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f,而后乃今将图南。

n

【注释】

n

a且夫:表示要进一步论述,起到提起下文的作用。b坳(ào)堂:堂上的低洼处。c芥:小草。d胶:粘着。e培风:凭风,乘风。f夭阏(yù):阻遏。夭,折。阏,塞,遏。

n

【译文】

n

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前低洼的地上,那么放一根小草可当作船;放上一个杯子就贴地了,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积聚的强度不够,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九万里是因为风在它的翅膀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飞行,由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才能图谋飞往南海。

n


n


n

【分节导读】

n

此节着重写大小有别,反复引证比喻,渲染大小的悬殊,说明境界的差异。相比于鲲鹏,小小的蝉、斑鸠满足于活动在自己的微小环境,讥笑鹏鸟远徙南海之举,小者的愚昧和见识短浅一览无余,反衬出大小境界不同的巨大差异。以寒蝉之命短,论彭祖之长寿;以蝉鸠的见识,猜度鲲鹏的境界。让人在悬殊的对视中,幡然醒悟小大之别。

n

【原文】

n

蜩与学鸠笑之曰a:“我决起而飞b,抢榆枋而止c,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适莽苍者f,三飡而反g,腹犹果然h;适百里者,宿舂粮i;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j!

n

【注释】

n

a蜩(tiáo):蝉。学鸠:斑鸠。学,一作“莺”。b决(jué)起:奋起而飞。c抢(qiānɡ):撞,碰到。榆枋:两种小树名,即榆树和檀树。d则:或。控:投。e奚以:哪里用。之:到。f莽苍:野色苍茫的郊野。g飡:同“餐”。反:同“返”。h果然:饱的样子。i宿舂(chōng)粮:前一夜就舂捣粮食,意谓往百里者,要多准备一些食物。j之:这,此。二虫:指蜩和学鸠。鸟类称为羽虫,故学鸠也可以称为虫。

n

【译文】

n

蝉和学鸠讥笑大鹏说:“我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没飞上去投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往南海去呢?”到郊野去的,只需带三餐的粮食而当天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种虫鸟又怎会知道呢!

n

【原文】

n

小知不及大知a,小年不及大年b。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c,蟪蛄不知春秋d,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e,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f,众人匹之g,不亦悲乎!

n

【注释】

n

a知:同“智”。b年:寿命。c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生物。晦朔:指一个月的时光。月的后一天为晦,每月的天为朔。另一说晦是黑夜,朔是白天,指一日的时光。d蟪蛄:寒蝉。因为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无法了解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e冥灵:溟海灵龟。一说为树木名。f彭祖:传说中有名的长寿人物,活了八百岁。g匹之:和他相比。匹,比。

n

【译文】

n

才智小的不如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如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朝菌不知道昼夜的更替,蟪蛄不知道四季的变化,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期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彭祖到现在还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都想和他相比,岂不是可悲吗!

n


n

品庄悟道

n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n

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道什么是昼夜更替,夏生秋死的蟪蛄(蝉)不知道什么是四季变化。人们常用朝菌和蟪蛄来比喻寿命短或见识浅。南宋词人刘克庄就曾在《木兰花慢》中道“尔曹譬如朝菌,又安知、老柏与灵椿,世上荣华难保,古来名节如新”,用以讽刺那些只知追求眼前名利的人境界渺小。

n

而在这里,庄子则用朝菌和蟪蛄来讥讽见识短浅之人。事实上,只要是人,其见识、思想就有局限。大小、长短、高下、深浅都是相对而言,对甲而言为大的事物,对乙来说可能便渺小得不堪一提。以小度大,只会暴露自己的肤浅,惹人嘲笑;以大度小,也难免失之狂妄,惹人嫌恶。因此,为小者,因以大者为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开拓视野;为大者,也需谨记山外有山,不断进步前行。自以为大,沾沾自喜,往往是衰败的前奏。

n


序言



游于万物,逍遥自在——《庄子》智慧的人生指南 在中华思想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那便是《庄子》。它并非一本提供具体操作指南的“工具书”,也不是一篇宣扬某种教条的“行动纲领”。《庄子》是一面映照万象的镜子,是一条通往内心自由的溪流,更是一场穿越混沌,直抵本真的哲学远游。它以其奔放的想象、玄妙的譬喻、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超越世俗、与道同游的广阔天地。 翻开《庄子》,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原野,耳边传来惠风和畅,眼前浮现的是奇禽异兽,是巍峨的山峦,是奔腾的江河。然而,这片看似缥缈的风景,却蕴藏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庄子并非站在高高的讲坛上,向我们传授某种“道理”,而是以一个自在的灵魂,与我们分享他眼中、心中的宇宙。他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自然的法则,以及人类存在的价值。 《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以说教的方式呈现思想,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体悟到深邃的哲理。那些“鲲鹏展翅”、“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井底之蛙”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庄子对于生命无常、事物相对、认知局限、以及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隐喻。 “鲲鹏展翅,抟摇九万。”这开篇的宏大景象,便确立了《庄子》独特的宇宙观。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个体生命的渺小,似乎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庄子却以此来反衬“道”的无穷与生命的潜能。他告诉我们,视野的局限,往往源于内心的束缚。只有突破那些固有的认知框架,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更伟大的飞翔。这并非鼓励我们好高骛远,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苟且所困,要敢于想象,敢于超越。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挑战着我们对于现实与虚幻、主观与客观的认知界限。庄子以一种近乎玩味的姿态,让我们审视何为真实,何为自我。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中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本质?我们又是否被自己的视角所蒙蔽?这种对实在性的质疑,并非导向虚无,而是鼓励我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固执于单一的视角,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庖丁解牛的故事,是对“道”在技艺中的体现,更是对顺应自然,把握事物规律的生动诠释。庖丁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并非因为他技艺超群,而是因为他对牛的骨骼、筋脉了如指掌,能够“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正是“道”的体现: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不强求,不违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遇到各种“牛”,若能效仿庖丁,深入了解,顺势而为,许多困境便能迎刃而解。 “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这个故事,直指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安于现状,满足于自己狭小的“井口”,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庄子以此警示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才能避免坐井观天,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不足,从而有进步的空间。 《庄子》的思想,贯穿始终的是一种“道”的观念。“道”,在庄子那里,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自然而然的生成状态。认识“道”,理解“道”,并依“道”而行,便是庄子所倡导的“逍遥”。 “逍遥”,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它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放荡不羁,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一种精神的解放。在《逍遥游》篇中,庄子描绘了一系列超越功利、超越名利的自由形象,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鹏的巨大,在于它挣脱了形态的束缚,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又如“謇谔者”,他们不拘泥于世俗的规范,不受制于外物的牵绊,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如何达到“逍遥”?庄子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是“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这意味着我们要接纳生命的无常,理解四季的更迭,明白得失的循环。当我们将自己的心与天地万物同频,就不会因为暂时的顺境而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暂时的逆境而悲痛欲绝。生命的起伏,不过是“道”的自然流转,我们只需以一颗平和的心去体会。 其次,是“坐忘”与“心斋”。坐忘,是忘却身体的形骸,忘却是非的界限,忘却万物的区分。心斋,则是清除内心的杂念,保持心灵的澄澈与宁静。当我们能够“坐忘”和“心斋”,我们便能超越主观的偏见,客观地认识事物,不受外界干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再次,是“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在“道”的面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是非、美丑、大小、生死,都是相对的,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立场和认知所做出的判断。只有超越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认识到万物齐一,才能真正做到“物无所适可知,而况于人乎?”理解“齐物”,便是理解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放下执念,获得更广阔的胸怀。 《庄子》并非一本“无用之书”,恰恰相反,它给予我们应对人生困境的智慧,以及安顿心灵的良方。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物欲所困,被名利所扰,被焦虑所噬。庄子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洗涤我们疲惫的心灵,提醒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充盈。 阅读《庄子》,我们或许会感到一种“不着边际”的困惑,但这恰恰是其精妙之处。它不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引领你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它鼓励你质疑,鼓励你思考,鼓励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与世界。 《庄子》就像一位老友,他不会对你说教,只会与你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用他那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生命图景。他的故事,他的譬喻,他的哲学,都在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逍遥”的旅程。 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或许会遇见“我”的困惑,也会遇见“道”的启迪。重要的是,我们不再被外在的评价所束缚,不再为世俗的得失所牵绊。我们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顺应自然的节奏,学会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洒脱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种种。 《庄子》是一份礼物,一份赠予每一个渴望心灵自由者的礼物。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践行。在字里行间,在那些看似玄奥的篇章里,隐藏着一条通往真正“逍遥”的路径,一条让我们得以“游于万物”,自在安然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太棒了!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感觉,让人一上手就忍不住想翻开。插图的选择和排版简直是神来之笔,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为了插图而插图的感觉。每一幅图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恰到好处地契合了文字的意境,甚至有时候,光看图就能领会到几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洒脱与超脱。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常常被晦涩文字劝退的读者来说,这种“图解”的方式简直是福音。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拆开来配图,而是通过视觉语言,为那些看似飘渺的哲学概念搭建了一座可以轻松跨越的桥梁。比如,初读那些关于“逍遥游”的描述时,总觉得抓不住核心,但看到配套的图景时,那种心神俱往、物我两忘的境界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呼吸都变得悠长了许多。装帧的材质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部值得珍藏的古籍,但翻开却又是如此的现代和易读,这种矛盾的和谐感,真的非常令人惊喜。我已经把它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光是看着它,心情都会变得平和许多。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位先哲的了解仅限于“无为”和“蝴蝶梦”这些零星的片段,总觉得那是遥不可及、只存在于书斋里的高深学问。然而,这本“图解”版本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一股脑地灌输那些复杂的形而上学,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老友,用最日常、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那些深奥的道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齐物论”的解读部分,作者似乎特别懂得现代人的困惑,把“是非不分”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标签和定义的过度执着。通过巧妙的对比和案例,让人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日常的争论,很多时候都只是在固守自己搭建的“小房子”,而没有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读完这部分,我竟然有种冲动,想放下手机,去观察一片树叶的脉络,去听听风吹过竹林的真实声音。它没有教我如何成功,却教会了我如何“存在”,如何更自在地与这个喧嚣的世界相处。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比任何鸡汤都有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入门读物”的层面,对于已经接触过一些东方哲学的人来说,它反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重新审视”的视角。我一直觉得,庄子的思想带有强烈的个人体验色彩,需要读者自己去“悟”。而这本图解,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对意境的捕捉,提供了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视觉引导。例如,在描述“精神的自由”时,它没有用复杂的符号,而是构建了一个极简的空间,留白的处理达到了极致,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向内探索的欲望。这种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构建一个特定的“场域”,邀请读者进入沉思。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把书合上,安静地坐一会儿,不是在思考文字本身,而是在感受那种被图景唤醒的、属于自我的感悟。这种深层的互动性,是很多纯文字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装帧的细致程度来看,这本书明显是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绝对不是敷衍了事的快餐读物。我尤其注意到封面的纹理处理,那是一种细腻的、略带粗糙的触感,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竹简或宣纸的质地。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墨色印制清晰,油墨不会有任何渗出的迹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本的装订方式非常结实,即使是像我这样喜欢摊开平放在桌上阅读的人,也不用担心书脊会受损。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和优秀文本应有的敬畏之心,这种诚意,是任何数字版本都无法替代的温暖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编排简直是一种艺术,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向导,穿行于一个充满哲思的迷宫。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保持原文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做了非常精妙的“转译”。很多段落,原文的句子结构非常绕,如果直接阅读,很容易在逻辑链条上迷失方向。但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非常用心,他们用清晰的逻辑梳理和恰当的现代语汇进行补充说明,但补充的部分又处理得非常克制,绝不喧宾夺主。你能在享受原文的韵味和气势的同时,又毫无障碍地理解其深层含义。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每解开一层,就对作者的智慧多一分敬佩。我试着对比阅读了一些原著的节选,再来看这里的“图解”版本,发现后者提供的“清晰度”和“直观感受”是前者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弥合了古今思维方式的鸿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