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成为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 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 ”,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 对话与交流。于是,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不断升温,人 们关心丝绸之路的热情与日俱增,特别是西部大开发 的号角吹响之后,加强研究和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是 迫在眉睫。
丝路古韵编委会编著的《丝路古韵(延绵千年的 丝路荣光)(精)》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从汉代经 营丝绸之路的启程,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营丝 绸之路的发展,领略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欣赏 五代、宋、辽、西夏、金时期纷繁背景演绎出的“丝 绸之路”上的别样景观,感受元朝丝绸之路的扩展与 明朝对水陆丝绸之路的经营,直至清代丝绸之路的衰 落。通过探寻各朝各代经营丝绸之路的历历足迹,见 证丝绸之路由开拓到落幕的全景影像,感受丝绸之路 的繁华与苍凉。
第1章 丝绸之路的萌芽时期: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和交流
西汉通西域拓丝绸之路
东汉通西域拓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步形成
汉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2章 丝绸之路经营的蓓蕾时期:魏晋南北朝时
丝绸之路的沟通
中国南北分裂与政权*替
魏晋南北朝对丝绸之路的维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及诸支线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中西交通盛衰起伏
魏晋时期对外贸易关系
第3章 繁花似锦的盛世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陆上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隋代丝绸之路的基本畅通奠定唐代丝绸之路昌盛之基
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
隋唐时对外交通发展与丝绸贸易的繁荣
第4章 从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经营: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五代至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辽王朝草原之路的畅通
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
金代的丝绸之路经营与有限的对外贸易
元帝国草原丝绸之路的鼎盛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第5章 丝绸之路的萧条时期:明清时期丝绸之路
的风云激变
明朝中国融人世界与盛极而衰
明末至清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之殇
走向终点的丝绸之路贸易历史
第6章 丝绸之路盛衰的影响因素简析
丝绸之路盛衰的因素
海港的半殖民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衰退
历代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延伸
海陆丝绸之路兴替的相辅相成
第7章 丝绸之路大劫难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
清末民国初丝绸之路文明的浩劫
文化线路结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通常对那种动辄上百个注释、动辄引用冷门文献的学术著作有点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拥有严谨的学术支撑,这一点从它对文献来源的审慎态度中就能看出——很多关键论点,作者会非常坦诚地指出“此说尚存争议”,并简要介绍争议双方的论据,而不是独断专行。然而,这种严谨并没有让它变得晦涩难懂。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尤其是在描述技术细节时,例如骆驼的负载能力如何影响贸易的规模,或者不同地域的纺织工艺差异如何影响商品的附加值,他总能用日常生活中都能理解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经济学和技术原理。我尤其欣赏他对“非主流”贸易品的关注,比如香料、矿物、甚至稀有的动物毛皮和宝石的贸易链条,这些往往是主流史学中被一带而过的内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丝绸之路的“丝绸”只是一个符号,其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背后那张庞大而多元的物物交换网络。
评分这本书,光是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又一本关于历史的枯燥读物,毕竟“丝路”这个词汇在当代已经被提及得太多,总觉得少了点新鲜感。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给抓住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口号,反而是从一些非常细微的、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切入。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古代商队在沙漠中跋涉时的饮用水处理技术,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商人之间如何通过特定的手势和符号进行初步的贸易交流。我特别喜欢它对长安城内某个特定胡同的侧写,那里住着来自粟特、波斯乃至更遥远国度的工匠和学者,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甚至连他们的口音在书中都有细致的还原。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段冰冷的史料,而更像是在翻阅一张泛黄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旧照片。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通过无数个鲜活的“人”的瞬间串联起来,让人真切地体会到那条古道上流淌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汗水、梦想与期盼。读完关于河西走廊绿洲城邦兴衰的那几章后,我甚至上网查了许多关于古地图和植物学的资料,这种由书本激发出的求知欲,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妙的音乐会,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冲突与融合”这一主题时的平衡感。它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残酷,也没有一味美化文化的交融。当谈到某个宗教在东方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与本土信仰发生激烈碰撞时,作者的笔调变得极其冷静和客观,仿佛一位站在高处俯瞰历史洪流的智者。他会列举出双方辩论的文本片段,对比不同时期官方态度的微妙转变,甚至引用了当时流传的讽刺诗歌来展现民间的情绪波动。这比那种简单地说“某某文化传入并被接受”要深刻得多。而且,作者很擅长使用现代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来印证或修正一些传统观点,比如最近在帕米尔高原发现的早期玻璃珠制作工坊的证据,就为早期中西方贸易路线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佐证。整本书读下来,你会发现它不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完美的、线性发展的历史图景,而是在呈现一个复杂、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动态系统。对于一个对历史脉络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挑战固有认知的叙述方式,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非常大胆且富有创意。它跳脱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的窠臼,真正做到了多角度的审视。在描述某段贸易路线被开辟或衰落时,作者常常会切换到沿线小国的视角。比如,有一章详细描述了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区)的商人在与唐朝进行马匹贸易时的谈判策略和内部权力结构,这种“换位思考”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边疆史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他们是历史舞台的配角,但读完后才明白,他们的商业智慧和地缘政治考量同样深刻。另外,书中对“时间感”的处理也很有意思。作者不像传统的历史书那样严格按照年代顺序推进,而是根据主题来组织材料。比如,他可能会用整整一节来追踪某一种特定的染料(比如苏摩楼国的靛青)从源头到最终消费市场的完整生命周期,跨越了好几百年。这种非线性的、以“物”为主角的叙事方式,让历史的纵深感变得更加立体和可触摸。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连接性”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哪些商品、哪些文化曾经交流过,更是在探讨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不同文明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建立和维护这种连接。书中有一段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讨论,作者将焦点放在了季风和洋流对航海技术的影响上,他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水手如何利用这些自然力量进行跨洋导航,这简直比任何小说都更具冒险精神。而且,作者还探讨了“信任资本”在远距离贸易中的重要性。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信用全靠口头约定的时代,如何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信誉体系?书中通过分析大量的契约残片和贸易公约,揭示了早期金融工具和担保机制的雏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商旅,其实进行的是一场场高风险、高回报的现代商业实践。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路,更是关于人类跨越障碍、追求互通有无的永恒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