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注精评本”将目光投向中国文学**著 名的文学家,对他们的诗、词、文等进行编选,并做 必要的注释和适当的点评,编选者都是研究某一作家 的专家,论述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帮助读者领会其 中的意蕴。
王星琦编选的《柳永集(精)》是宋代**词人 柳永的专集,收入柳永的全部文学创作作品,加以注 释和品评。
王星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家,元曲研究大家。
前言
卷上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玉女摇仙佩(飞琼伴侣)
雪梅香(景萧索)
尾犯(夜雨滴空阶)
早梅芳(海霞红)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
斗百花(煦色韶光明媚)
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甘草子(秋暮)
甘草子(秋尽)
送征衣(过韶阳)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倾杯乐(禁漏花深)
笛家弄(花发西园)
倾杯乐(皓月初圆)
迎新春(懈管变青律)
曲玉管(陇首云飞)
满朝欢(花隔铜壶)
梦还京(夜来忽忽饮散)
凤衔杯(有关瑶卿能染翰)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
鹤冲天(闲窗漏永)
受恩深(雅致装庭宇)
看花回(屈指劳生百岁期)
看花回(玉城金阶舞舜干)
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
两同心(嫩脸修蛾)
两同心(伫立东风)
女冠子(断云残雨)
玉楼春(昭华夜醮连清曙)
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
玉楼春(皇都今夕知何夕)
玉楼春(星闱上笏金章贵)
玉楼春(阆风歧路连银阙)
金蕉叶(厌厌夜饮平阳第)
……
卷中
卷下
翻开这本《宋词的流光》,心里头就好像被一下子拉进了一个清雅的宋代茶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那种学院派的生硬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吟诵的腔调,娓娓道来那些词人的心境与遭遇。读到苏轼的旷达,总忍不住想跟着他一起把酒临风,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真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书里对不同词派的流变分析得很有洞察力,比如婉约到豪放的过渡,作者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际遇入手,把那种风格的转变写得合情合理,让人读来拍案叫绝。尤其是他对一些边角料词人的挖掘,那些默默无闻却有独到之处的作品,被重新打捞出来,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寻宝”式的阅读体验,真是令人沉醉。全书的装帧也很有韵味,纸张的质感和排版布局都透着一股古朴雅致的气息,捧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拿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细品的艺术品。
评分关于《词学入门指南》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那份“由浅入深,绝不敷衍”的教学态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那些术语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从最基础的“句法平仄”讲起,用清晰的图表和易于理解的白话解释了什么是“入韵”、“粘对”,而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格律表。更绝的是,作者会挑选一些结构简单、情感直白的经典词作作为范例,一步步拆解给你看,哪里是起句,哪里是转折,如何做到“意足不伤格,情足不逾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像是搭积木一样,让你在掌握了基础模块后,才能去挑战更复杂的篇章。它真正做到了将高雅的艺术形式,以最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后,我立刻就敢拿起一本词选,尝试自己去分析韵脚和结构了,这种即时应用的能力,是其他理论书难以给予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宋代文人轶事》会是一本枯燥的野史汇编,没想到它读起来比小说还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一绝,他把那些历史名人写得活灵活现,仿佛他们就坐在你对面的茶桌旁跟你聊天。比如对欧阳修的描绘,与其说是在写他的政治生涯,不如说是在刻画一个在挫折中不断打磨自己、保持赤子之心的读书人形象。那些关于他们聚会饮酒、斗嘴打趣的细节,被描述得栩栩如生,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气息,那种清高、率真又不乏世故的人情味。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稀见的信札和日记片段,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让整本书的信服力大大增强,也让那些遥远的面孔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文人”这个群体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单薄的符号,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个体。
评分拿到这本《唐诗的呼吸》,我首先惊叹的是它的考据之严谨。这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下了大功夫的。作者似乎把大唐三百年的风云变幻都揉进了对诗歌的解读之中。譬如他分析“盛唐气象”时,不单单停留在“气势磅礴”这类空泛的词语上,而是深入到边疆战事、长安城的商业繁荣、乃至宫廷礼乐的变化,去探究是什么样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土壤孕育出了那种昂扬的诗风。看得我直冒冷汗,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诗人们的创作冲动。其中关于“意象”的论述尤其精妙,他能将看似寻常的“月”、“柳”、“酒”这些意象,层层剥开,展示出它们在不同诗人笔下所承载的时代情绪和个人哀乐,这种深度挖掘,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诗歌的理解,让我明白,诗歌绝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宋诗的审美转向》,它的视角非常独特,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宋诗认知的一扇新窗户。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唐诗和宋词放在一个高高的架子上膜拜,而宋诗往往被视作是唐诗的“后续”或者“平淡”的代表。但这本书有力地挑战了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着重分析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理学思潮的影响,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诗歌的审美趣味,使得宋诗更加内敛、更注重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和哲理的思辨。他通过对“瘦词”的赞美,阐释了宋人如何从追求气象的宏大转向追求“韵外之致”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跟随作者的脚步,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宋代诗篇,发现其中蕴含的精致与深邃,远超我的想象。这是一部充满思辨性和启发性的作品,读完后让人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流变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