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
定价:118.00元
售价:80.2元,便宜37.8元,折扣67
作者:薛达元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1114778
字数:
页码: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基于对我国滇黔桂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大量调查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技术与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习俗、以及传统标志产品。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了传统知识的形成历史、传承现状、主要威胁因素、保护措施等问题,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篇 传统遗传资源
1 曲靖和元阳地区传统种质资源现状案例研究
1.1 种质资源概述
1.2 师宗县黑尔壮族社区传统种质资源调查案例
1.3 元阳地区哈尼族村传统遗传资源调查案例
1.4 讨论与建议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变迁与稻谷品种变化案例研究
2.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简介
2.2 前期研究及田野调查简介
2.3 西双版纳州稻米品种的变化情况
2.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2.5 小结
3 广西东山瑶植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3.1 东山云雾茶案例
3.2 东山青皮梨案例
4 广西东山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案例研究
4.1 东山猪案例
4.2 东山土鸡案例
4.3 东山土鸭案例
4.4 竹鼠案例
4.5 禾花鱼案例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毛南族菜牛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毛南菜牛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5.3 毛南菜牛相关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5.4 毛南菜牛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5.5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6 榕江县黔东南小香鸡案例研究
6.1 前言
6.2 黔东南小香鸡知识内涵及特征
6.3 黔东南小香鸡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4 建议措施
第二篇 传统医药
7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黑衣壮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7.1 黑衣壮简介
7.2 壮族医药发展概况
7.3 调查方式
7.4 调查结果
7.5 发展保护措施和建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瑶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8.1 东山瑶简介
8.2 调查方式
8.3 东山瑶医药传统知识调查结果
8.4 关于东山瑶医药传统知识开发和惠益分享的思考
9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9.1 前言
9.2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9.3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9.4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9.5 剑河钩藤传统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9.6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10 从江县瑶族药浴调研报告
10.1 前言
10.2 瑶族药浴知识内涵及特征
10.3 瑶族药浴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0.4 瑶族药浴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5 保护与发展措施建议
11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调研报告
11.1 前言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地区概况
11.4 荔波县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1.5 荔波县民族草医发展现状
11.6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药方保存现状
11.7 荔波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
11.8 民族医药面临的威胁及发展对策
11.9 结语
第三篇 传统技术方式
12 云南德宏州阿昌族户撒刀传统技术案例研究
12.1 阿昌族简介
12.2 户撒阿昌族乡
12.3 调查研究方法
12.4 户撒刀的历史沿革
12.5 作为传统知识的户撒刀
12.6 户撒刀的惠益分享未来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龙州县境内左江流域渔民、渔具与渔获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3.1 背景介绍
13.2 渔民
13.3 渔船和渔具
13.4 渔获
13.5 左江流域的蛋民生计
14 贵州安顺蜡染传统知识保护案例研究
14.1 传统知识的特征描述
14.2 传统知识形成历史与现状
14.3 发展趋势
14.4 受威胁原因分析
14.5 保护和促进传统知识传承的措施
14.6 结语
15 贵州丹寨县苗族蜡染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5.1 前言
15.2 苗族蜡染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15.3 苗族蜡染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5.4 苗族蜡染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15.5 丹寨苗族蜡染影响因素分析
15.6 发展保护措施及建议
16 贵州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6.1 前言
16.2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16.3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6.4 布依族蓝靛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
16.5 传统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16.6 保护和确保传统知识传承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17 黔东南侗族鼓楼及建筑技术案例研究
17.1 侗族鼓楼及建筑技术概况
17.2 侗族鼓楼传统知识调查问卷概况
17.3 侗族鼓楼的发展现状
17.4 侗族鼓楼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18 贵州丹寨县古法造纸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8.1 前言
18.2 古法造纸知识内涵及特征
18.3 古法造纸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8.4 古法造纸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贵州三都县马尾绣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19.1 前言
19.2 水族马尾绣传统知识特征及内涵
19.3 水族马尾绣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19.4 水族马尾绣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5 保护和确保水族马尾绣发展传承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措施建议
20 贵州三都县九阡酒传统知识案例研究
20.1 前言
20.2 九阡酒知识内涵及特征
20.3 九阡酒的产生历史与发展历程
20.4 九阡酒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5 措施建议
……
第四篇 传统文化
第五篇 地理标志产品
合作社时期是从1954年家阿昌族的打铁生产合作社开始,一直持续到1992年民族刀具厂撤销。其实,早在1982年,当地实施包产到户,这个刀具厂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这个合作社时期主要是1954—1982年这28年间。根据报道,1953年户腊撒地区的农具产量就比1952年增加了将近3倍。1954年,户撒芒东寨的10家阿昌族打铁户,成立了个打铁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作社又扩大到了37户,炉子也从5盘增加到13盘。1956年,仅腾冲、梁河、陇川、盈江、瑞丽5个县的贸易公司,从户腊撒地区订购的锄头和镰刀等农具就有1万多件。
1957年,个体手工业已经基本走上集体化道路。户腊撒全区96盘打铁炉,除了4盘打铁炉的人年老体弱之外,其余的都入了社,在社管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副业的生产。这里可以发现,其实打铁领域已经有明显的萎缩,因为在解放初期,可能达到300盘炉子。特别是,前面介绍过户撒曼东寨,在1953年就有59盘炉子,而这仅仅是一个寨子。但在1957年,整个户腊撒地区打铁炉已经仅有96盘,说明当时的社会运动,已经对于打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合作社时期,中央为了满足边疆各族人民的刀具需求,商业供销部门对阿昌族的铁器手工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证供应优质钢材、白银和黄铜,并且包销产品。1960年创办了户撒铁农具厂,购置了气锤和机床,1963年又改为民族刀具厂。
这样,毛铁的来源就从装油的桶、牛奶罐头等马口铁和、火车铁轨等原料,变为国家供给,户腊撒阿昌族专门从事手工刀具的锻制。而这时候,也不需要腾冲的汉族通过马帮从缅甸等地驮来各种废铁,销售也不需要操心,自有供销系统代劳。
如此的生产模式,对于合作社之后的阿昌族手工刀具的未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为阿昌族习惯了墨守成规的铁器加工之后,对市场销售等领域一无所知,等到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之后,阿昌族的刀具的市场,基本上被外界所把握。阿昌族自身没有商业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市场,并且无人促进生产开发。
……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记录着人类与土地之间深层联系的书籍都情有独钟。《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仅仅是看到,就能激起我无限的遐想。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古老的地图册,不仅绘制出滇黔桂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更会在地图上标注出那些承载着数千年智慧的村落和聚居点。 我期待书中会有一部分,细致地描绘出不同民族在特定生境下,所发展出的独特采集、种植和养殖技术。例如,书中可能会讲述某个山区的居民,如何利用垂直气候的差异,巧妙地规划梯田,种植出适应不同海拔的作物;或者,某个沿河的族群,是如何掌握潮汐规律,进行可持续的渔业捕捞,而不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这种接地气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正是现代社会所亟需学习的。 我猜想,书中还会有一部分专门探讨当地居民对动植物的“身份”认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分类,而是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禁忌以及伦理观念。也许,书中会记录下某个民族将某种鸟类视为神灵的守护者,因此对其栖息地加以保护,使其得以繁衍生息;又或者,某个部落将某种植物视为生命之源,并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轮耕或休耕制度,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这些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往往比单纯的物种名录更能体现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有一章是关于传统医学的“博物志”。它不是冰冷的药理学分析,而是充满故事性的记录:哪位老奶奶,如何在关键时刻,仅凭一株不起眼的野草,治愈了危重的病人;或者,某个村寨代代相传的“验方”,是如何巧妙地组合不同的药材,达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这些细节,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知识的生命力,以及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火花。 总而言之,即便还未翻阅,这本《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在我心中已经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智慧地与自然共存的史诗。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探索西南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古老智慧。
评分我总是被那些跨越时空、连接人与土地的知识所吸引。《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仅仅是看到,就让我心潮澎湃。我仿佛看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着好奇与敬畏,深入到滇黔桂那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去倾听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声音。 在我构想的这本书中,定然会有大量关于当地居民如何与各种生物建立深厚联系的生动描写。比如,某个瑶族村落,如何巧妙地利用山林的坡度和光照,种植出适应不同微气候的经济作物,同时又不会破坏森林的原生结构;又或者,某个苗族社区,如何通过对鸟类迁徙习性的长期观察,预测气候变化,从而调整农业生产计划。这些都是关于“就地取材”和“顺应自然”的智慧体现,是现代社会需要重新拾起的宝贵财富。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尽介绍,当地居民是如何将对动植物的认知,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之中。也许,书中会讲述一个关于某种珍稀鸟类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它的由来,更包含了对这种鸟类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策略。又或许,书中会记录下某个节日,是如何围绕着某种特定的植物或动物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敬互爱。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传统医药的章节充满了期待。我坚信,在那片土地上,一定流传着许多关于草药的精深知识。书中可能会记录下,如何辨识、采集、炮制以及应用各种药用植物,并且详细阐述它们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独特功效。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医学上的贡献,更是对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的肯定。 总而言之,虽然我尚未亲手翻阅,但我对《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抱有极高的期望。我预感它将是一部集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杰作,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滇黔桂地区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隐藏在其背后,那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宝贵传统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感兴趣。当我看到《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这本书,但我能想象到它会是一扇窗户,带领我窥探中国西南地区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人类是如何与丰富多彩的生物互动,又是如何将这些经验智慧代代相传的。 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详细描绘出滇黔桂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那里可能有着层峦叠嶂的山脉,蜿蜒曲折的河流,以及孕育了无数珍稀动植物的原始森林。接着,它会聚焦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与大自然之间建立的深厚联系。书中会穿插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民族如何利用特定的植物来治疗疾病,某个部落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预测农作物收成,甚至是如何理解和尊重那些在他们看来具有神圣意义的动植物。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传统医药的章节。我坚信,在现代医学尚未普及的年代,古老的民族智慧中一定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却又极其宝贵的治疗方法。也许书中会记录下关于草药采集、炮制和使用的详细步骤,以及这些草药在当地传说和故事中的地位。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这些观念是否能够为我们当下严峻的生态挑战提供新的启示。 除了医药和生态,我还对书中关于动植物在当地文化中的意义感到好奇。也许书中会讲述一些关于动物图腾的传说,或者关于植物在节日庆典中的应用。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的深入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学术又不失人情味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传统知识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总而言之,虽然我尚未阅读这本书,但从书名和它所涵盖的主题来看,我预感它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记录,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一种传承。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西南地区独特自然与人文风情的窗口,让我对“传统知识”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我一直着迷于那些能够将科学事实与人文关怀巧妙融合的书籍。《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就好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解开它。我将这本书想象成一部史诗般的记录,将滇黔桂地区那片富饶而古老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生灵与人类,都一一展现在我眼前。 我设想,书中会有一个重要的篇章,深入探讨当地居民如何利用他们对生物习性的深刻理解,来发展出独特而可持续的农业和采集技术。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描述,某个布依族村寨,是如何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农事,既保证了粮食的收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或者,书中会讲述,某个拉祜族部落,是如何凭借对森林中各种植物的熟悉,发展出精妙的采集方法,获取食物、药物和建筑材料,同时又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传统知识”的具体呈现方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学分类,更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信仰体系和口头传说中的智慧。我期待书中能出现这样的内容:某个民族相信某种动物是山神的使者,因此会对这种动物及其栖息地进行特别的保护;或者,某个地区的居民,对某种植物有着近乎神圣的敬畏,并发展出了一套与之相关的仪式和规矩,以确保其得以永续存在。这些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往往比物种名录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传统医药的记载充满期待。我坚信,在那片土地上,一定隐藏着许多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珍贵疗法。书中可能会详细记录下,如何辨识、采集、炮制以及应用各种药用植物,并且深入分析其在当地民间的应用案例和历史渊源。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补充,更是对一种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的一次深刻解读。 总而言之,《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在我心中已经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书。它不仅仅是对滇黔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记录,更是对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片土地上,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关于生存与智慧的动人故事。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立刻构想,这本书定然是一部饱含深情的记录,将滇黔桂那片神奇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居民与万物,用一种别样的视角呈现给我。 我设想,书中会有一部分,会生动地描绘出当地居民与各种动植物之间,那种源于长期共生而产生的默契与互动。例如,书中可能会讲述,某个彝族村落,是如何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巧妙地发展出一套轮作和间作的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保护了土壤的肥力。或者,书中会描绘,某个侗族社区,是如何通过对不同鸟类叫声的细致观察,来预测天气变化,从而指导生产活动。这些都是源自生活实践的智慧,是书籍中难以言喻的生动之处。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传统知识是如何体现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以及宗教信仰之中的。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个关于某种特定动物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它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更包含了对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原则。又或许,书中会描绘某个重要的节日,是如何围绕着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我同样对书中关于传统医药的章节寄予厚望。我深信,在那片土地上,一定流传着无数关于草药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蕴含着治疗疾病的奥秘。书中或许会详细记录下,如何辨识、采集、炮制以及应用各种药用植物,并且深入分析它们在当地民间的应用案例和历史渊源。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补充,更是对一种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的一次深刻解读。 总而言之,《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丛书: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在我心中已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它不仅仅是对滇黔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客观记录,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那片土地上,人与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关于生存与智慧的动人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