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定价:78.00元
作者:李俊生,纪中奎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11104151
字数:350000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全面参考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保护区为示范,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和管理特点,研究并构成景观多样性监测 土壤在常人看来,其颜色可以深浅不同,湿度也会有高、中、低之分,但土壤肯定是没有生命的。其实不然,土壤自身极富生命力。在我们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多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就使土壤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营养品生产厂。土壤与水相互作用,就可以为土壤中的食物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素,而这些食物则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健康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然而,如今农业中的许多惯例却忽视了土壤健康及其对于人类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日常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及其他诸如污泥利用等种种广泛采用的方法,都会削弱土壤和食物的健康营养作用。与评价的指标和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景观多样性监测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我国自然保护区编目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评价示范应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与展示软件设计等。全书由李俊生、纪中奎主持编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听到这本书名,“中国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背景。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而“景观多样性”正是衡量一个区域生态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这本书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中国自然环境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技术,能够捕捉到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下的景观变化。是针对特定类型的保护区(如森林、湿地、草原)开发专门的技术,还是能够形成一套通用的技术体系?而“评价”技术,则更进一步,它是否能揭示出哪些因素正在威胁景观多样性,哪些保护措施是有效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前沿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中国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我一直对中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保护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被列为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它们往往代表着我国最珍贵的自然遗产。这本书的研究方向——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这正是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资源的关键所在。我好奇作者们如何将抽象的“景观多样性”概念,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和分析,进而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书中的“技术研究”部分尤其令我期待,是会涉及遥感、GIS等前沿技术,还是会提出创新的监测方法?这些技术是否能够有效地捕捉到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的细微之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它们是如何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这对于我理解中国日益增长的生态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听起来非常专业,也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领域。我个人非常关注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对那些经过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将“景观多样性”作为研究的核心,这让我意识到,保护一个区域不仅仅是保护某一种生物或某一个景点,而是要更宏观地去理解和维护区域内各种自然要素的复杂组合以及它们的空间格局。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将“监测”与“评价”这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是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还是结合专家知识?“技术研究”部分,我想象中会涉及一些专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大范围的植被类型识别和覆盖度分析,如何通过GIS技术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而“评价”部分,则可能是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脆弱性以及保护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案例和方法,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景观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充满了学术上的好奇。作为一名对地理信息科学和生态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议题的著作。“景观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概念,它包含了地貌、植被、水系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及其空间异质性。这本书聚焦于“监测”和“评价”这两个关键的技术环节,这表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们如何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来提取、分析和可视化景观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有效的多样性指数。同时,“评价”技术的研究,也预示着书中可能会涉及生态风险评估、生物多样性承载力分析等内容。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框架,为我理解和掌握此类研究的最新进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我曾经去过或向往的自然保护区,比如青藏高原的雪山草甸,西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或是东南沿海的湿地。这些地方的生态系统都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景观多样性。这本书的题目直接切入了“监测”和“评价”这两个核心环节,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监测体系,来持续追踪和评估这些保护区内景观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是基于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还是更依赖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评价”部分,更是关系到保护区的实际成效,作者会提出怎样的评价指标和模型?这些评价结果又将如何指导保护区的管理决策,比如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生态廊道的建设,甚至是旅游活动的限制?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保护行动的清晰路径,对我自己未来参与或支持生态保护工作有直接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