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胡杨抗旱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
定价:25.00元
作者:杨永青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111037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1 研究概述
1.1盐碱及千旱环境
1.2盐碱及干旱胁迫的发生机制
1.3植物对盐(NaCl)碱及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1.4胡杨抗逆机制的研究进展
1.5展望
2 胡杨抗旱耐盐碱生理生态学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小结
3 利用悬浮细胞研究胡杨抗旱耐盐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3.1材料与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3小结
4 杨树质膜H -ATPase,质膜Na -ATPase,质膜Na、/H antiporter基因序列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资源与方法
4.2杨树质膜H -ATPase基因序列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主芝弓卜本斥
4.3杨树质膜Na -ATPase基因序列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4杨树质膜Na /H antiporter基因序列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 质膜H -ATPase依赖的Na、跨质膜转运测定方法的建立
5.1材料与方法
5.2结果与分析
5.3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符号、缩略词与术语注释表
附录
作者介绍
杨永青 1978年1o月生。2001-2006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10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工作,讲师。目前已在《7hePlantCell》、《Biochimica et Biohysica Acta》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
文摘
序言
从“胡杨抗旱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这个书名中,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了那些在戈壁滩上坚韧不拔的胡杨林,它们像忠诚的哨兵,守护着生命的绿洲。这本书的作者,杨永青,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埋首于实验室,或者奔波于戈壁荒漠的科研工作者。她一定有着对自然界无穷的求知欲,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执着探寻。我一直对生态学和植物学中的“生存智慧”很着迷,而胡杨无疑是这方面的杰出典范。它们能够在一年中经历“一吹即死,二吹不死,三吹才死”的沙暴,在严酷的干旱季节甚至能够“叶落、休眠”,待雨水到来时又重新抽出新芽。这种生命的顽强,背后一定隐藏着精妙的生理调控机制。而“分子基础研究”这几个字,则暗示了这本书的深度和科学性,它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剖析。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到胡杨是如何在分子层面应对干旱胁迫的,比如,它们是否拥有特殊的基因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否存在某种信号通路,让它们能够感知并响应干旱的信号?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对植物学、生态学,乃至生命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与进化,也可能为我们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胡杨抗旱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胡杨,这个在荒漠中顽强生存的树种,一直让我觉得充满了神秘感。我常常在想,它们是怎么做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勃勃生机的?是有什么特别的机制让它们能够抵御那干渴的土地和酷热的阳光?这本书的作者杨永青,听名字就觉得是一位严谨的学者,能够深入研究像胡杨这样特殊的植物,想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我一直对植物的生命力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物种,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智慧和秘密。这本书的出版,让我觉得有机会能够窥探到胡杨的生命密码,了解它们独特的抗旱“秘诀”。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对胡杨的生长习性、生理反应以及背后的分子机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植物学的科普书籍,但往往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介绍,而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出了“分子基础研究”,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一直对科学背后的原理和细节很感兴趣。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蛋白质或者生化反应,让胡杨能够在缺水的日子里依然挺直腰杆,甚至在极端干旱之后还能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的内容,想必会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植物科学世界,让我对生命的韧性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胡杨抗旱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胡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坚韧的意味,它似乎是中国西北戈壁上一种永恒的图腾。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极限的生命体充满敬畏,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生存”二字的深刻诠释。而这本书的作者,杨永青,我猜想她一定是一位对自然有着深沉热爱和执着探索的科学家。她通过“生理”和“分子基础”这两个关键词,向我们预告了这本书的严谨和科学性。我非常好奇,在分子层面,胡杨到底拥有哪些“秘密武器”来对抗干旱?是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储存水分的基因?还是它们能够减少水分流失的生理机制?抑或是它们能够在高浓度盐碱环境下生存的独特能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希望它能够用清晰的语言,揭示出胡杨在分子层面应对逆境的复杂而精妙的调控网络,让我们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对胡杨这一物种的研究,更在于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生存挑战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和启示,让我对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胡杨抗旱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首先,胡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苍凉而又顽强的意境,它代表着生命在最严酷环境中生存的奇迹。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茁壮成长的生物充满好奇,它们身上似乎蕴藏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命智慧。而这本书的作者,杨永青,我能想象她是一位在科研领域默默耕耘、严谨治学的学者。书名中明确提及的“生理”和“分子基础”,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不再是简单的科普,而是对胡杨抗旱机制的深入探究,从宏观的生理反应到微观的分子调控,都将得到详细的阐释。我特别想知道,胡杨是如何在缺水的环境中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转?它们是否拥有特殊的脱水耐受机制?在基因层面,又有哪些关键的调控因子在发挥作用?这本书的出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胡杨的生命奥秘。它不仅能满足我个人的求知欲,更可能为我们理解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良作物,提供重要的科学启示。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理论与鲜活的生命实例相结合,让我们在感受胡杨顽强生命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魅力。
评分刚看到《胡杨抗旱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植物生命力的一种思考。我常常在想,那些生长在极度缺水环境下的植物,到底是如何做到“活下去”的?它们是如何储存水分?如何减少水分的蒸发?又如何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依然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而“胡杨”这个名字,更是将这种思考具象化了。在我的印象中,胡杨就是一种沙漠中的奇迹,一种不屈不挠的象征。它能够忍受极端的温差,能够抵御风沙的侵蚀,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并顽强地生长。这本书的作者,杨永青,我想她一定是一位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研究这些生命奇迹的科学家。书名中的“生理”和“分子基础”这两个词,则说明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观察,而是会深入到细胞、基因、蛋白质的层面,去探寻胡杨抗旱的真正奥秘。我个人对生物科学的细节非常感兴趣,比如,胡杨的根系是否有什么特殊结构?它们的叶片又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保护机制?在分子层面,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基因会“加班加点”地工作,来帮助胡杨度过难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能够满足我对这些问题的求知欲,它很有可能是一本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著作,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