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
定价:20.00元
作者:钱基博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46100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国学是我国千载传承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钱基博先生是研治国学的大宗师。钱先生毕生孜孜矻矻研经治学。在大学任教前,钱先生教授过小学、中学、专科学校,作育了许多国学专家,切身经验,足为各类有志研究国学者开设户牖、启示途辙。
内容提要
本书诸章出自一代国学宗师钱基博之手,囊括讲稿、论文、书序、札记,以及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授教中的教案、计划、议题等等,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文献。
本书31章,其中《潜庐自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钱先生的样本,其他大致可分国学概论、治学之术(教学方法及读书方法)两大类。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都可以从中大获教益。
目录
潜庐自传
今日之国学论
《茹经堂外集》叙
国学历代变异的问题
国学文选甲集叙目
国学文选乙集叙目
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
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方法
《古书治要》之教材举例
《古籍举要》序
治学篇
《读清人集别录》序
近代提要钩玄之作者
我国古代教育与今日教育之区别
依据湘学先辈之治学方法以说明本院之一年级国文教学
从读书方法以勘朱陆异同而折衷于孔子为大学读者进一解
某社存古小学教学意见书
初中中国文学读本写目说明书
中学校国文科教授文法之商榷
与袁观澜先生商榷新制中小学国语科学程纲要书
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科教授进程之说明书
三年师范讲习科国文教学纲要
师范学校读经科教授进程说明书
修正师范学院国文系必修选修科目表草案意见
拟国文系毕业论文题
国文研究法
略论读书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叙目
《史记》之分析与综合
讲筵余话
五十年之文章做到老学到老
跋
作者介绍
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字子泉,一字哑泉,号潜庐。早岁先后从长兄及伯父学,10岁读《史记》,13岁渎《通鉴》。辛亥革命后任职于苏浙联军及江苏都督府。之后,历任无锡、吴江等地小学、中学、师范教职。后转任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无锡国专等校教授,救务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逻辑推进上,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它的结构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式的。你在初识某个概念时获得了一个基础的认识,随后在后续章节中,会不断有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注解被引入,让你对原有的理解进行迭代和深化。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初学者容易产生的“一锤子买卖”式的肤浅理解。特别是关于如何区分不同学派思想精髓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着力于挖掘他们思维方式的底层差异。我发现,很多我过去模糊不清的界限,在读完相关章节后,变得清晰而锐利。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工具的升级。它不再是单纯的阅读指南,它正在重塑我审视和分析问题的底层逻辑。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感觉自己的“认知带宽”被拓宽了一圈,这种成长的体验,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初翻时便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凝重感。装帧设计朴实无华,封面上那几个遒劲有力的宋体字,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书中所蕴含的深厚学问。我原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庞杂的“经史子集”概念,一直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片荆棘密布的知识荒原,非名家不能涉足。然而,捧起这本书,细细品味导读部分的文字,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感,让人一下子卸下了心理上的防备。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邻家长者,用他毕生的观察和体悟,为你一一拆解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典籍壁垒。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脉络的梳理,那种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极大地缓解了初学者面对浩瀚文海时的迷茫。它没有直接灌输知识点,而是更侧重于构建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样编排这些典籍,以及这些典籍的核心精神究竟是什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在如今许多追求速成的读物中,实属难得。它让我开始意识到,治学并非死记硬背,而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略带粗粝,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质感本身就为阅读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旁注和注释的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的背景补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某些概念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他常常能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生动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深奥晦涩的古代哲学或史学观点,使得原本僵硬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于“史学辨伪”的论述,并非枯燥地罗列史料矛盾,而是通过讲述几个具体的历史疑案,引导读者思考“证据链”的重要性,这比单纯的学术探讨更具吸引力。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让我的阅读体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我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读者,而是化身为一个在知识迷宫中寻求出口的探索者,每找到一个关键的节点,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学术门槛,降低到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普通人可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强调传统学问价值的同时,却丝毫不显得故步自封或抱残守缺。作者的目光是开阔的,他总能在回顾古代智慧时,将其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挑战进行巧妙的对接。他并不鼓吹盲目复古,而是着力于提炼那些跨越时空的普适性原理,教我们如何用古人的智慧来洞察今人的困境。这种“古为今用”的精妙平衡,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关怀,而非仅仅是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事件、分析社会现象的角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层历史的纵深感和哲学的穿透力。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门,让我开始有勇气和兴趣去接触那些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深奥典籍。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充满启迪和力量的精神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能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读者,但这本书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人甘愿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它的章节划分非常精妙,每一小节的长度都适中,刚好能在一杯茶的时间内读完,但每读完一节,都会引发我强烈的反思和联想。这种结构上的设计,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却又巧妙地避免了浅尝辄止的弊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文人轶事和治学片段,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它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知识传授,更像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传记。通过这些侧面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学者在困顿中如何坚守学术操守,在争鸣中如何锤炼思想。这种“人情味”的加入,使得原本冰冷的经典文本,拥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阅读经典,更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求知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