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诠解 (东汉)马融,吴守义

忠经诠解 (东汉)马融,吴守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汉马融,吴守义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马融
  • 吴守义
  • 忠经
  • 东汉
  • 注疏
  • 经典
  • 汉代
  • 学术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3845
商品编码:296910566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忠经诠解

定价:36.00元

作者:(东汉)马融,吴守义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3133845

字数:267500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过原文亲近原典,感受国学之美。

★疑难字词析疑辩难,增进对字词典故的理解记忆。

★逐字逐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转译,疏通文意,帮助理解。

★从作者的人生经验出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对原文主旨更加心领神会。

★结合古今名人轶事,触类旁通,增强理解。

内容提要


“忠”是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忠孝两全”,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忠经》中体现的“忠”,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忠经》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忠经诠解》所讲的“忠”,主要是从《忠经》的原文和译文中阐发对忠的理解。该书在叙述方面弱化了古代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的忠君思想,并将古人“忠”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因为在当今社会,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功的前提。

目录


作者介绍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文摘


序言



《孝经》作为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历来备受推崇,其核心思想——“孝”——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历代学者对其进行注释、阐发和诠释的浩繁著作中,《忠经诠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在儒家经典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部著作,由东汉马融和吴守义两位名家联袂撰写,旨在对《孝经》进行更为详尽的解释和阐释,使其深刻的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理解。 《忠经诠解》的成书,承载着对儒家核心价值的继承与发扬。在东汉这个社会转型、思想碰撞的时代,儒学虽已成为官方推崇的学说,但如何将其理论落实在社会治理和个人修身之中,仍是当时士人所关注的重点。马融,这位学识渊博、博通经史的学者,与吴守义一道,审视《孝经》的文本,力图揭示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道理。他们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对字词的训诂,而是要深入挖掘“孝”之于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所产生的多重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孝”的精神转化为一种更为广博的“忠”的品德。 《忠经诠解》的“诠解”二字,恰恰点明了其核心方法和目标。它不仅仅是对《孝经》的解释,更是对《孝经》所倡导的“孝”的理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引申。在这里,“诠”意味着辨析、考证、阐明;“解”则意味着疏通、说明、理解。两者结合,便是对《孝经》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其字面意义之下的深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阐述其现实意义。 马融与吴守义二人的合作,可谓是强强联手。马融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经学功底,为《忠经诠解》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他对《孝经》的理解,并非孤立地看待文本,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先秦诸子百家乃至历史文献的脉络中进行考察。他对《孝经》的阐释,往往能够洞察其与当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其解释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吴守义的加入,则为《忠经诠解》增添了另一层面的贡献。或许在某些方面,他侧重于对《孝经》在个体修身和家庭伦理上的具体实践进行更为细致的阐述,或是从更具操作性的角度,为读者提供践行“孝”道的具体方法。两位学者的合力,使得《忠经诠解》能够从多个维度,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孝经》。 《忠经诠解》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孝”与“忠”进行了更为紧密的结合。虽然《孝经》本身以“孝”为核心,但历代学者在对其进行诠释时,往往会将其与“忠君”、“忠国”等概念联系起来。马融与吴守义在《忠经诠解》中,很可能将这种联系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阐发。他们或许认为,个体对父母的孝顺,是其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而对家庭的责任,又是其对社会乃至君主忠诚的基础。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衍,将“孝”的个人德行,提升到了国家伦理的高度。 这种对“忠”的侧重,在东汉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汉代国家机器的完善,以及对臣民思想的统一要求,使得“忠君”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诉求。将“孝”与“忠”相结合,一方面能够强化君主权威,另一方面也能将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融入到政治体制之中,从而实现“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理想。马融和吴守义的《忠经诠解》,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将《孝经》的价值,以一种更为契合时代需求的方式进行了阐释。 在具体的诠释过程中,《忠经诠解》很有可能对《孝经》中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字词,都进行了细致的考究和深入的解读。比如,《孝经》开宗明义便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马融与吴守义的诠解,便会详细阐述为何孝是“德之本”,为何孝是“教之所由生”。他们可能会从人性的根本、社会秩序的维系、以及个体人格的养成等多个层面进行论述,揭示“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源头活水。 又如,《孝经》中谈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忠经诠解》可能会进一步阐发,为何要“不敢毁伤”。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父母生育之恩的铭记,是对家族血脉的传承。更进一步,这种对自身身体的珍惜,也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妥善保管,又何谈承担更大的责任呢? 《忠经诠解》在解释“移孝作忠”的过程中,也可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见解。它或许会阐述,当个体在家庭与国家之间面临抉择时,如何以“忠”为更高的原则,来处理这种关系。当然,这种“忠”的阐释,也必然会建立在“孝”的坚实基础上,确保其并非是无原则的服从,而是基于对家国一体的深刻认知。 除了对《孝经》文本的直接阐释,《忠经诠解》还可能引用大量的史料、先贤的语录,以及其他儒家经典的内容,来佐证和丰富其观点。这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论述方式,使得《忠经诠解》的论证更为严谨,其思想也更为丰满。马融本身便擅长引证,结合吴守义的见解,使得这部著作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忠经诠解》的出现,不仅是对《孝经》的一次深入解读,更是对儒家伦理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重要发展。它将“孝”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使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君臣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品德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孝经》文本的精确注释,更在于其对儒家核心价值的传承与创新。马融和吴守义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使得“孝”这一古老的美德,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与“忠”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结合,共同构筑起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伦理基石。 《忠经诠解》作为一部经典的儒家诠释文献,为后世研究《孝经》、理解儒家思想,以及探讨中国传统伦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所蕴含的深刻见解和严谨论证,至今仍能给予我们启示。通过对《忠经诠解》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被继承、阐释和发展的,以及“孝”与“忠”的理念,是如何在中国社会的血脉中代代相传,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忠经诠解》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马融和吴守义的深厚学养为根基,以《孝经》为蓝本,通过精细的诠释和引申,将“孝”的理念提升到了“忠”的高度,从而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这部著作,是儒家经典研究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所吸引。装帧很典雅,那种手工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件珍贵的文物。里面的排版设计也相当考究,字体选择上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不失古籍的风韵。我特别喜欢它对页眉和页脚的处理,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内容,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对于喜欢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非常高了。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流,简直是为深度思考者量身定制的。它的文字组织方式非常精妙,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在阐述一个观点时,总是能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背景铺垫到微观的细节论证,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某一段落反复咀嚼,因为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或道理,更像是在引导我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语言风格上,它既有文言的凝练,又不乏现代语境下的可理解性,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是脑海中原本模糊的线条被一笔勾勒清晰了。

评分

从内容的编排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不是那种只关注单一方面的论述,而是非常立体地展示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我注意到其中引用的各种旁证和类比都极为恰当,它们像是散落在知识海洋中的珍珠,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条引人入胜的知识路径。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这说明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带着专注力去“挖掘”。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足以让人信服,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内文的字体和字号选择,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通常一些厚重的书籍在排版上容易出现“头重脚轻”或者行距过挤的问题,但这本处理得非常均衡。纸张的选择也值得称赞,它既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也不是那种吸墨过度的毛边纸,而是恰到好处的米白哑光质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适。更难得的是,它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使我反复翻阅查找特定内容,书脊也纹丝不动,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和研读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度。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叙事。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更多的是一种直击核心的表达,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洞察的锐利。读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待所讨论问题的严肃态度和深度思考。其中一些段落的措辞,极具穿透力,仿佛能直接敲击到问题的本质。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种内在张力。如果你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吃力,但如果愿意沉下心来,它给予的回报绝对是丰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