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洛陽伽藍記 杨衒之 9787514918717

钦定四库全书:洛陽伽藍記 杨衒之 97875149187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衒之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洛阳伽蓝记
  • 杨衒之
  • 古籍
  • 历史
  • 佛教
  • 地方志
  • 文化
  • 典籍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717
商品编码:296911719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钦定四库全书:洛陽伽藍記

定价:48.00元

售价:24.0元,便宜24.0元,折扣50

作者:杨衒之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17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洛阳伽蓝记》:尘封的繁华与失落的梵音 在汉魏风云际会,北魏洛阳城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曾是何等的繁华景象?而在这座辉煌都城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便是这样一部以史家之眼、散文之笔,为我们细致描摹了北魏洛阳城辉煌时期及其衰败后,一座座曾经香火鼎盛、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最终归于荒芜的历史画卷。它并非宏大的帝王史,也非玄妙的宗教论著,而是以一种近乎现场般的生动叙事,将一段逝去的时光定格,让后人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以及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北魏洛阳:一座时代的缩影 《洛阳伽蓝记》的诞生,本身就承载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并大力兴建寺院,引进佛教文化,使得洛阳一跃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这座城市,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域外的僧侣、艺术家、工匠,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氛围。杨衒之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笔,将洛阳城的风貌、寺院的格局、僧侣的生活,以及其中蕴含的各种轶闻趣事,一一记录下来。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提供了关于北魏洛阳城至关重要的史料。它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的三十余座著名寺院,包括其选址、规模、建筑特色、壁画彩塑、铜佛金像,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例如,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关于灵太后主持修建的永宁寺,这座寺院之宏伟,其塔之高耸,其装饰之精美,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看到当年“飞檐接栋,穷极壮丽”的景象。书中对于寺院的描写,并非简单的堆砌词藻,而是充满了对建筑细节、艺术风格的考究,从飞檐斗拱到藻井壁画,从香烟缭绕到钟声回荡,无不栩栩如生。 寺院的兴衰:映照世事无常 然而,《洛阳伽蓝记》的魅力远不止于宏观的城市描绘,它更在于通过寺院的兴衰,折射出世事的无常和人心的变迁。书中不仅记录了寺院的鼎盛时期,更着重描写了它们在北魏后期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以及尔后洛阳城遭受战乱破坏后的衰败景象。作者以一种悲悯的笔触,记录了那些曾经辉煌的寺院如何被摧毁、被遗弃,那些精美的佛像如何被损毁,那些动人的传说如何被湮没。这种前后对比,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淡淡的哀伤。 杨衒之以一种“见一人,记一人;闻一事,记一事”的朴实记录方式,将洛阳的繁华与失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他笔下的僧侣,或虔诚修行,或游历四方,或与文人雅士唱和,形象鲜活,个性十足。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如达官显贵、文人名士、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都有所涉及,使得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关于佛教寺院的文献,更是一部生动展现北魏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 文学的璀璨:叙事艺术的杰作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杰出的叙事散文。杨衒之的文笔清新流畅,语言凝练生动,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他对于细节的捕捉极其出色,无论是对建筑美学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神态的刻画,都显得十分精准。例如,书中对于永宁寺塔的描写,“高二百丈,穷极壮丽”,以及“上有金宝盖,下有九层,每层有四门,并列铜钹,风吹之,其声如万马奔腾”,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其壮观景象。 此外,杨衒之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加富有表现力。他笔下的佛像,不仅仅是冰冷的石雕木刻,而是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情感。“高一丈八尺,容貌奇异,其光照人,如日当空”,这样的描述,赋予了佛像神圣而又亲切的形象。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轶闻掌故,如谢灵运的诗才、昙曜的德行、胡氏的恶行等,这些故事的穿插,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加了趣味性,使得《洛阳伽蓝记》读起来丝毫不显枯燥。 史料的价值:后世的宝贵财富 《洛阳伽蓝记》的价值,也体现在它为后世研究北朝历史、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以及文学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在许多方面,它都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唯一或最重要的文献来源。书中记载的许多寺院,如永宁寺、宣阳寺、建春门外的大乘寺等,其详细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以及规模大小,对于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所展现的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艺术在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认识。作者通过对寺院中壁画、彩塑、佛像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特色和水平。这些艺术作品,许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杨衒之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它们曾经的光辉。 阅读的启示:历史的沉思与人性的洞察 阅读《洛阳伽蓝记》,不仅仅是回顾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对人生、对世事、对文化的深刻反思。在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失落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短暂,朝代的更迭,以及文化传承的艰辛。作者对于寺院兴衰的冷静记录,也暗示着一种对浮华世事的超然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包含着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以及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杨衒之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才使得《洛阳伽蓝记》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成为一部充满人情味和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于一身的经典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笔触、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北魏洛阳城繁华与失落交织的壮丽画卷。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品味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魅力,以及人生的况味。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那曾经激荡的时代脉搏,也在字里行间,引发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细节信息,对于研究当时北魏的城市规划、建筑艺术以及宗教制度的本土化进程,提供了第一手的、极为鲜活的材料。许多后世史书引用的关于洛阳地标的记载,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记录了一些仅存于民间传说或已彻底湮灭的建筑细节,这些信息对于考古工作和历史地理的复原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说,它为我们重建那座辉煌的“神都”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蓝图。每一次细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历史田野调查,总能从中发掘出新的考据点,其学术价值,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

评分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角度的独特性和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作者杨衒之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寺院的兴衰史,而是巧妙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朝代的更迭变迁,以及佛教在北魏洛阳的盛行与衰落,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每一次对某处伽蓝的描述,都像是透过一个特殊的窗口,窥见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贵族的奢靡到僧侣的清修,从建筑的宏伟到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张力,让人在为逝去的繁华叹息的同时,也对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宗教记录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洛阳挽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兴亡交替”时的复杂心态。杨衒之作为一个亲历者或至少是信息获取者,他对洛阳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对昔日盛景的缅怀和自豪,也难掩对物是人非的哀伤与无奈。他记录的每一座伽蓝,都像是一个凝固的瞬间,记录着权力更迭下,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命运的沉浮。这种史家笔下的“悲悯情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染力。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作者伏案疾书,笔尖下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对一座都城逝去辉煌的深沉悼念。这种情绪的共振,是现代快餐式阅读体验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部古籍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着实令人称道,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印刷的字体清晰有力,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代文献的读者,也能很快沉浸其中,不至于因为阅读障碍而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需要辨析的异体字和注释部分,编校者显然下了大功夫,清晰的标注让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我特意对比了不同版本的影印件,这一个版本在细节的处理上显得尤为用心,墨色的浓淡过渡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抄写的节奏。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它让你在指尖触摸到的瞬间,便跨越了千年时空,去触摸那座曾经辉煌的都城昔日的烟火气。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提升,让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沧桑。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时,我有些担心这类古代的地理史料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晦涩的佛学名词和冗长的寺庙方位描述。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杨衒之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他似乎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历史信息“文学化”。那些关于寺庙的建造奇观、僧人的德行事迹,甚至是宫廷秘闻的侧面描写,都被他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被强烈吸引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哪一处闻名遐迩的佛塔,或是哪一位高僧的典故。这种流畅性和可读性,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入门了解魏晋南北朝史、特别是北魏洛阳风貌的敲门砖,远比那些板着脸孔的官方史料有趣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