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钦定四库全书:洛陽伽藍記
定价:48.00元
售价:24.0元,便宜24.0元,折扣50
作者:杨衒之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17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细节信息,对于研究当时北魏的城市规划、建筑艺术以及宗教制度的本土化进程,提供了第一手的、极为鲜活的材料。许多后世史书引用的关于洛阳地标的记载,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记录了一些仅存于民间传说或已彻底湮灭的建筑细节,这些信息对于考古工作和历史地理的复原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说,它为我们重建那座辉煌的“神都”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蓝图。每一次细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历史田野调查,总能从中发掘出新的考据点,其学术价值,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
评分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角度的独特性和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作者杨衒之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寺院的兴衰史,而是巧妙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朝代的更迭变迁,以及佛教在北魏洛阳的盛行与衰落,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每一次对某处伽蓝的描述,都像是透过一个特殊的窗口,窥见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贵族的奢靡到僧侣的清修,从建筑的宏伟到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张力,让人在为逝去的繁华叹息的同时,也对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宗教记录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洛阳挽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兴亡交替”时的复杂心态。杨衒之作为一个亲历者或至少是信息获取者,他对洛阳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对昔日盛景的缅怀和自豪,也难掩对物是人非的哀伤与无奈。他记录的每一座伽蓝,都像是一个凝固的瞬间,记录着权力更迭下,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命运的沉浮。这种史家笔下的“悲悯情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染力。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作者伏案疾书,笔尖下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对一座都城逝去辉煌的深沉悼念。这种情绪的共振,是现代快餐式阅读体验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部古籍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着实令人称道,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印刷的字体清晰有力,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代文献的读者,也能很快沉浸其中,不至于因为阅读障碍而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需要辨析的异体字和注释部分,编校者显然下了大功夫,清晰的标注让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我特意对比了不同版本的影印件,这一个版本在细节的处理上显得尤为用心,墨色的浓淡过渡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抄写的节奏。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它让你在指尖触摸到的瞬间,便跨越了千年时空,去触摸那座曾经辉煌的都城昔日的烟火气。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提升,让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沧桑。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时,我有些担心这类古代的地理史料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晦涩的佛学名词和冗长的寺庙方位描述。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杨衒之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他似乎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历史信息“文学化”。那些关于寺庙的建造奇观、僧人的德行事迹,甚至是宫廷秘闻的侧面描写,都被他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被强烈吸引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哪一处闻名遐迩的佛塔,或是哪一位高僧的典故。这种流畅性和可读性,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入门了解魏晋南北朝史、特别是北魏洛阳风貌的敲门砖,远比那些板着脸孔的官方史料有趣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