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
定价:32.00元
作者:(明)宋应星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4606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景记录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以崇祯本为蓝本,
全方位白话精细解读,
多角度考证详实注释,
将古典智慧尽收眼底。
内容提要
《天工开物》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书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了不起的农业和手工业智慧,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之祖”。
目录
上 篇
乃粒
宋子曰
总 名
稻
稻 宜
稻 工
稻 灾
水 利
麦
麦 工
麦 灾
黍稷、粱粟
麻
菽
乃服第二
宋子曰
蚕 种
蚕 浴
种 忌
种 类
抱 养
养 忌
叶 料
食 忌
病 症
老 足
结 茧
取 茧
物 害
择 茧
造 绵
治 丝
调 丝
纬 络
经 具
过 糊
边 维
经 数
花机式
腰机式
结花本
穿 经
分 名
熟 练
龙 袍
倭 缎
布 衣
枲 著
夏 服
裘
褐 毡
彰施第三
宋子曰
诸色质料
蓝 淀
红 花
造红花饼法
附:燕脂
槐 花
粹精第四
宋子曰
攻 稻
攻 麦
攻黍、稷、粟、粱、
麻、菽
作咸第五
宋子曰
盐 产
海水盐
池 盐
井 盐
末 盐
崖 盐
甘嗜第六
宋子曰
蔗 种
蔗 品
造 糖
造白糖
饴 饧
蜂 蜜
附:造兽糖
中 篇
陶埏第七
宋子曰
瓦
砖
罂、瓮
白瓷 附:青瓷
附:窑变、回青
冶铸第八
宋子曰
鼎
钟
釜
像
炮
镜
钱
附:铁钱
舟车第九
宋子曰
舟
漕 舫
海 舟
杂 舟
车
锤锻第十
宋子曰
治 铁
斤 斧
锄、镈
锉
锥
锯
刨
凿
锚
针
治 铜
燔石第十一
宋子曰
石 灰
蛎 灰
煤 炭
矾石、白矾
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硫 黄
砒 石
膏液第十二
宋子曰
油 品
法 具
皮 油
杀青第十三
宋子曰
纸 料
造竹纸
造皮纸
下 篇
五金第十四
宋子曰
黄 金
银
附:朱砂银
铜
附:倭铅
铁
锡
铅
附:胡粉
附:黄丹
佳兵第十五
宋子曰
弧、矢
弩
干
料
硝 石
硫 黄
火 器
丹青第十六
宋子曰
朱
墨
附
曲糵第十七
宋子曰
酒 母
神 曲
丹 曲
珠玉第十八
宋子曰
珠
宝
玉
附:玛瑙、水晶、琉璃
作者介绍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文摘
序言
读完这部著作,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仿佛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古籍,而是在和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午后对谈。这位智者不炫耀学识,只是平静地、有条不紊地展示他所了解的这个世界如何运转。书中的语言风格,洗练而不失温度,既有古文的凝练,又充满了对劳作者的尊重和理解。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处处流淌着对“人”的关注——关注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这种关注点,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脚踏实地”,读完后不会有一种虚无缥缈的理论负担,而是心中充实了对日常事物运行机制的清晰认识。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与古代匠心之间的距离。
评分这本书,初看书名,还以为是某种讲述古代工匠技艺的百科全书,毕竟“天工开物”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对自然规律和人工创造的深刻洞察。然而,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细腻。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将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生产细节一一勾勒出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态度,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农事活动或者矿物提炼过程,也力求精确到每一步骤的原理和工具的构造。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作坊里蒸汽和汗水的味道,看到匠人们在昏暗灯光下专注劳作的侧影。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现代许多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在叙述中融入了对人与自然、人与技艺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实践精神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物质文明的考古”。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材料转化的那种近乎哲学的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如何做”,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为何如此”。比如,某些自然物质在经过特定的人为干预后,性质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炼金术般的奇迹,在书中被清晰地解析为科学规律。这种对“转化”的着迷,贯穿始终。每次读到对复杂工艺流程的拆解,我都会脑海中自动构建出相应的流程图,清晰地看到原料如何一步步被塑造成成品,期间涉及到的温度控制、时间把握、配比拿捏,都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感。这让我对“制造”这件事本身,产生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部作品,其叙事和结构安排实在令人称道。它不像某些传统典籍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奇妙的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好奇心,总是巧妙地在关键处留下悬念,或是抛出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现象,迫使你不得不继续往下翻阅。这种叙事技巧,即便放在当代小说创作中也属上乘。更妙的是,它并非单纯的线性叙述,而是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细节描写。那些对器物运转原理的剖析,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像一场精彩的戏剧。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对世界奥秘的集体探索。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的宏大视野和对细节的偏执。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传递如此缓慢的年代,宋应星先生是如何搜集到如此详尽而又跨越地域的实践知识的?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和批判性反思。每当我翻到某一章,比如关于纺织或制盐的部分,我都会惊叹于其中对各种材料特性、环境因素乃至季节更替的综合考量。这让我意识到,古人的“经验”绝非盲目的重复,而是建立在长期、细致观察和反复试验之上的,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它强迫我去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便利生活,究竟建立在多少被我们遗忘的、精巧的古代技术基础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